本文3400字,阅读需9分钟
这几年学校的考试秩序太乱了,考试甚至成为了灾难,不仅没有提高质量,过频、过多的考试,甚至影响到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教育教学,及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更多的负效应。要通过改革增加考试的正效应,建立良好有序的考试秩序,治疗现行的做法和观念。现行做法与观念:以考代教,以考代学;及早训练应试技巧和心态;以排名为动力和压力,督促教和学。
从小学到高中,以考代教,以考代学的现象非常普遍。相当一部分人以“考试”促进教学,以考促学成为了一种常态,所以有了所谓的单元考、周考、月考、联考、统考等。整个教与学的秩序都被考试打乱了,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核质量。有人跟我讲,现在部分老师不看教材和课程标准,只看考卷,研究各种各样的考题,根据考题来安排教学。还有的地方提倡尽早训练应试技巧和应试心态,越早越好,初一或高一的老师开始把初三或高三需要的技巧和心理进入到状态储备。这是极其错误的作风。整个基础教育由教育蜕变成了训练,让学生开始各种各样的应试技巧和应试心态的训练。还有一个普遍的做法是,把排名作为动力和压力,督促老师的教,学生的学。校长用这个办法压老师,老师用这个办法压学生。新政要求非常明确:1)小学低段严禁纸笔考试;2)每学期各一次期中、期末考试;3)严格规范初三结课时间;4)严禁月考、统考、联考。1、严格实施新政,保障教与学的平静心态和基本秩序。老师和学生应该有平静、安全的心态,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和学,如果整天只是应付考试,就无法实现平静的心态和基本的秩序。在古希腊语中,学校本意是闲暇。在他们看来,学校是人们可以闲暇生活的场所,有闲暇,才有心智需求,才能学习。他们理解的学习是一种优雅高贵的精神需求,绝对不是为了生存,为竞争,或急功近利地从事某种活动。尽管我们的现实情况和理想有距离,但应该争取创造条件,让教和学的人拥有平静的心态,让教育教学有基本的秩序。2、除去考试的压力、竞争功能,强化考试的评估、诊断功能。3、把更多精力与智慧用在命题、阅卷、结果分析、教学改进上。必要的考试应该有,如何组织好每次考试?关键在于学校的领导、老师,要把自己的精力、智慧用在命好题、阅好卷,认真做考试结果分析,根据考试结果,改进教学。除了考试秩序,考试相关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提高老师的命题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这个话题,我最近几年的感触更多。我退休后,参与了2017年教育部启动的一项新工作,要求对全国所有地方的中考命题进行评估,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评了4年,每年中考结束以后,各地的试题试卷会汇总到教育部,教育部组织了100多位专家,分成9个学科,对每个学科的考试开展评估,评估结果出来后会给大家反馈,还要组织培训。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命题素养的重要性。教师的命题素养偏低,在各个环节暴露了很多问题。提高教师命题素养,包括命题、读题、阅卷和试卷分析素养四个方面。通过提高命题素养,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教材。由于现在的老师不知道怎么评价,最后也不知道如何评学生的作业,以致于老师看课标、看教材的时候,不知道重点是什么。如果我们研究透了中高考定义命题所考察的重点内容,带着这样的企图,回过头来看课标、看教材,效果会更好。教师的命题素养与备课、教学有直接的关系。现在许多老师对于基本的课标或者教材的内容,在备课与教学时落不到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什么叫思维能力?我们反复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到数学、化学、物理、语文等学科,具体到备一节课,具体到讲一堂课,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在哪一点上?如果我们对于问题立意考察的方式有很深的研究的话,对备课、教学就有直接正面的影响。教学过程评价。命题评价是结果评价,结果评价直接关系到老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如果我们知道要考察的学生的基本能力、基本素养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时候,就会更有针对性。基于诊断的教学改进。只有教师的命题素养提高了,才能根据任何一次考试的结果来诊断、改进教学。职前职后教育缺失。师范类院校开这门课程的很少,在后期培训中,我们也没有把命题培训、评价培训作为重点。命题观念落后,命题技术水平低。从全国层面来看,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最近几年我们评估各地的中考试卷试题,发现问题非常多,有些问题甚至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实际上,中考命题的老师集结了各地最优秀的教研员或一线老师,可问题依旧很多。很多老师阅卷的速度非常快。但问题是,许多题尤其是主观题,如果速度过快,不够关注学生的作答过程,最后的分数得出来,可信度不一定高,更谈不上对每次考试的深度分析评价。现在老师的读题能力低,以多讲多练之不变,应试题改革之万变。结果,考试指挥棒的负面导向过大。各地的中考高考题不断在改进,有些题蛮好,但到了一线老师,还是追求教师多讲,学生多练。最后结果是考试指挥棒的负面导向,正面作用发挥不够。
第一,开展教师命题素养系统培训(内容、标准、方法)。我建议对于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尤其是中学的老师,应该把命题素养培训作为基本的内容,开展系统的培训。第二,将命题研究纳入校本学校。各个学校每个礼拜都有各种教研活动,我觉得应该把命题研究作为各个学校常规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第三,量规思维渗透到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评价等各个环节(要素、表现、权重、等级)培养老师的量规思维,这是教育评价领域中具体的体现。第四,教研部门、学校应该实行命题资格制度,严肃命题工作。教育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实行命题资格制度,学校也要建立自己的命题资格,绝对不是任何一位老师都有资格去命题。最近几年,我了解到中考、高考改革的基本趋势差不多一致。
二,增加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试题比例,提升质量;三,改进情景化命题的质量,测试学生在真实情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严格控制测试的内容范围,严禁超标命题。(高中,选学,竞赛)最近我们发现各地中考试题超标现象严重,一些地方甚至把高中的内容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学内容、竞赛内容作为中考试题。我们在评级过程中觉得不可思议。严禁超标命题,严禁高中内容在中考试题中出现,不允许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的选择性学习内容出现在中考试题中,也不允许任何竞赛的内容出现在中考、高考试题中。双减要求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在新时代课程标准背景下,要重新认识作业的功能。第一,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延伸。作业的功能不仅仅是老师课上讲完了,课后做些巩固练习。一堂真正的好课,除了基本的课堂学习任务,还有许多深度的学习要延伸到课后。第二,作业是个性化探究的基本形式。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的背后,越来越要求学生的探讨性学习、深度学习,这些要求在课堂上一定程度受到了限制。学生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深度探究往往是在课前、课后,如果我们关注学生的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应该高度关注学生课前或课后的作业。第三,作业是课后、应试的巩固、训练。只要有考试,作业就应该有这种功能。第二,概括、整体性的低阶能力作业。有些作业,表面上关注学生的能力训练,但实际关注的是学生的低阶能力,而非高阶思维。应该增加的作业是科学探究型作业和科普拓展性延伸作业,有深度内容,有分量,需要学生投入时间、精力去做,能够提升学生做作业的内驱力。作业,关键不在量而在质,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有成就感。改进作业评价,不是简单地把作业收回来,打个勾或评个ABCD,或贴个小红花就可以。要研发使用作业量规,强化学生自评。依照标准,学生也可以自己在课堂展示、课堂共享中,进行作业评价,对于有特色的作业展示,师生能够共同交流,完成作业评价的任务。第一,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的作业研发、选择、指导、评价能力;第二,评估机制:作业质量、数量、效果的内部、外部评价;第三,共享机制:区域内优秀作业、成熟经验的研究与共享。来源:海南省教育学会2021年度学术年会,节选自张卓玉《双减背景下的质量提升: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分享
分享:张卓玉,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考命题改革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关注“中小学老师参考”和全国1000万老师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