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5900字,阅读需15分钟
学校作业改革的第一个背景是“双减”。“双减”提出要减作业,不过它减的是“过重的作业负担”,也就是并不是不要有学业负担,不要有作业,而是“过重的作业负担”是不合适的。国家这一轮“双减”政策决心非常大。很多校长和老师已经感受到,“双减”政策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随着政策落实越来越到位,对老师的作业设计和命题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第二个背景是五项管理。五项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作业管理,它和学生的睡眠紧密相关。相关文件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不得少于10小时,初中生每天不得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得少于8小时。但实际上,现在多少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能够达到国家文件的规定。从督导的角度来说,只有使用这种硬性的可量化的指标,才能衡量有没有把政策落地,这也倒逼着所有学校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设计最高质量的作业。第三个背景是PISA测试。它是作业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国际视角。我本人开始研究作业,契机可以说就是2009年上海参加PISA测试。那一年,我们发现,上海学生学业成绩世界第一,但是作业时间也几乎是世界第一,后来有媒体调侃,上海拿了两个“世界第一”。2012年、2015年、2018年,不管中国有几个省市参加PISA测试,学业成绩整体上都非常不错,拿了三次世界第一,但是有一个数据一直是不变的,就是学生的作业时间、学习效率,也几乎是世界倒数。香港中文大学的侯杰泰老师讲过这样一段话:“京沪苏浙学生情绪健康需关注,但非弱项(高于OECD平均);学生不愿从事科学相关职业是危机(16.8%);学生学习时间过长,低回报;电子书的效果及使用习惯尚需进一步研究;教育公平仍有改善空间......”侯杰泰老师点出了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回报低的问题,也就是学习效率的问题。今天所有校长和老师,包括管理者、研究者,首先要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了多长时间,而是在这么长的时间之内,学生有没有获得应该获得的学习效果。芬兰的学习效率几乎每次都是世界第一,成绩也排在前5名左右。为什么他们的学生学习效率那么高,学业成绩又那么好,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侯老师还说到两个问题,一是情绪健康,现在中国孩子的情绪健康有大问题。为什么国家现在高度关注学生的睡眠时间,因为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孩子长期处于高压之下,长期睡眠欠佳,一定会导致精神疾病的隐患。二是我们的学生不愿从事科学相关的职业。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关注的。我们的孩子学业成绩很好,但是他不愿意去从事科学家、数学家这些和国家未来科技发展高度相关的职业。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上能考很高的分,但这些学科只是他考试得高分的工具,他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有的时候想想,为什么我们用了12年的时间让孩子们彻底厌学,这是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悲哀?今天讲作业改革,必须思考“双减”政策,必须对标五项管理里对作业的要求,必须思考国际坐标系中我们的位置和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作业应有的功能,而不只是把作业作为一个考试评价的工具。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觉得,做作业就是做试卷,刷题越多越好。延长作业时间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制造出来的一种延长学习的方式和手段。本来作业没有到一个那么高的位置,但是我们把作业看得无比重要,把学生困在无数试卷里面。但这只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把作业作为提高分数的手段。从作业的本质来看,我们要冷静地思考一件事情,作业到底和教学、和评价有什么差异?教学是有教师指导的学习,而评价是完全没有教师指导的,作业在它们中间。和教学相比,作业没有教师的指导,即使现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来做作业,老师也不可能盯着每个孩子去指导,还是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翻看教材和笔记来完成学习任务。而评价这个过程,连工具书、教材这些条件都没有了。三者是有差异的。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过渡得太快,高中阶段的教学会做很多评价的试卷,做作业的时候也做很多评价的试卷,整个教育体系非常无趣,从来没有很好地去发挥过它们各自的功能。校长和老师首先要反思,有没有把教学的本质、作业的本质和评价的本质认识清楚。我们不能为了最终的考试评价,把教学过程和作业过程都变成做试卷、讲评试卷的过程。作业本质上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一旦我们的孩子会学习了,你还会担心他的考试评价吗?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不敢放手,在作业的过程里让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帮着,家长帮着,学生走到评价这个过程的时候,是不适应的。认识到作业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就需要在作业设计和实施中,帮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代表老师放任不管。首先,老师要在关键之处搭建一些必要的思维脚手架,孩子不知道8+8=16,16前面要进一,老师不把这一点告诉孩子,孩子自己是学不会的。第二,老师要告诉孩子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比如复习方法、阅读策略、观察方法。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作业中,我们最缺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所以这么多年下来,预习作业成了孩子最容易敷衍了事的一类作业。但是从我个人研究的角度来看,预习作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重要的一类作业,它长期以来被老师们忽略得非常厉害。比如,预习的时候,老师要不要让孩子知道预习的价值?预习得好,孩子上课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甚至在预习的过程中,很多学习方法就内化了,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会越来越娴熟,到最后会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养。再比如,要不要教孩子查阅工具书,要不要告诉孩子网上哪些信息是更靠谱的;如何在课本上做圈画,扫清知识障碍,如何标注自然段序号等等。还有,有没有教孩子反思预习效果。如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有哪些写作方法可以借鉴?我还有哪些困惑?这些困惑要不要记录下来?如果用心慢慢梳理,会发现可以梳理出很多预习的策略。孩子每次都这样去预习,基本上就掌握了学习一篇文章的方法,还用得着老师在课堂上讲来讲去吗?举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我们今天对于作业的设计和研究非常低级,仅仅停留在布置作业的层面而已,很少思考布置的作业到底好不好。“双减”要求,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作业布置的主体是教师,指导的主体也是教师,不能老师布置了作业,把指导的任务交给家长,交给校外培训机构。老师不去指导,就不会发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我刚才讲的预习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做铺垫。当学生的时间更多是在校内度过之后,老师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指导孩子,这也是在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还有,大家要明白,课后服务要加强一对一的指导,不能变成简单的看管式的服务。同时,要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以前老师习惯了课堂上讲好多内容,今天很多老师都会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的观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果是两件事,只是提高效率,就会引导老师在课堂上增加容量,提高难度,但这只适合少部分“学霸”。以前老师会觉得,反正学生回家可以慢慢复习,慢慢理解,慢慢内化,但其实很多中等生和后进生是跟不上的。所以我更倡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是一个老师上课,要尽可能让所有孩子都听明白。这是两种教育价值观。所有学校必须学会找准自己的作业的真实问题,可能a学校和b学校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为你们的生源不一样,教师不一样,家长的经济条件和学历不一样。想改革学校的作业,首先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文本分析,发现学校作业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可能你会发现,学校的语文作业还可以,可是数学作业很弱,或者语文作业还可以,但是在难度比例上不行。作业文本分析是作业现状调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可能每个学校存在的作业问题是不一样的。我们2013年调研的时候,收集了60所学校的所有考试学科的真实的作业文本,我们发现,初中语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老师的作业目标永远停留在对词句的掌握上,几乎不布置阅读、写作等高阶的作业,作业类型单一、机械作业繁多的问题很严重。难度比例上,初中语文绝大部分的作业都是很简单的,作业与教学严重脱节。老师在课堂上讲一篇文章讲得很有情感,但是课后“啪”发一张试卷,试卷里面没有一道题目和今天讲的这节课相关。初中数学作业有与教学难度脱节、强化训练现象明显、使用教辅现象普遍等问题;初中英语存在以考代教、以考代作业,缺乏明确主题与要求,作业目标不清晰,作业结构性不强等问题;初中物理低层次水平作业频率过高,科学性错误较高,作业与教学进度要求脱节......不同的学科、学段、学校可能存在的作业问题是不一样的,要做学校作业的改革,建议要学会作业文本分析法,分析一下现有的作业到底在哪些方面不行。我做作业研究已经十几年了,我认为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灵丹妙药,放到所有的学校里,能让所有学校成绩全都上去。不要盲从,不要人家做跨学科作业,你也做跨学科作业,人家做长周期作业,你也做长周期作业,作业是扎扎实实提高学校教育内涵的一件事。我接触了很多学校,我特别害怕一所学校把改革变成了一种花样,一种让学校具有特色的契机。教育改革做了那么多,为什么有时候大家觉得见效很慢,是因为没有抓到最真实的问题,或者没有抓到促进孩子成长的最关键的痛点。我们在2013年的调研中发现,在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业兴趣、作业负担感的因素中,作业设计质量的回归系数都是最高的。作业批改和讲评都没有作业设计质量高。十几年前,大家研究的更多是作业批改,但是前端的作业设计质量很差,老师批改得再认真也是无用功。对作业的提质控量增效,是学校作业设计的价值追求。提高质量是第一位的。我大概在2015年写了一篇关于单元作业的文章,后来大家对于单元作业就开始高度关注。大家也知道,国家在推高中课改时,深度学习的载体也是单元教学,所以我认为单元作业、单元教学是一体化的。单元一般是指同一主题下相对独立并且自成体系的学习内容,这个主题可以是一个概念或一个关键能力,或一个真实问题,还可以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任务等。第一种单元是自然单元。自然单元对老师的要求已经很高了,老师原来只能一课时一课时地设计作业,现在要连续设计10个课时的作业,让它们产生纵向联系。第二种是重组单元,好一点的学校可以尝试。第三种是自然单元加重组单元,我个人建议绝大部分学校可以尝试。从一条作业到课时作业,到单元作业,到学期作业,到学年作业,再到学段作业,跨度越来越大。假如让老师设计一条作业,他可能还能接受,设计一个课时的作业,也勉勉强强可以做,但是到一个单元的作业,难度已经在提高了。如果让一个老师在一开学的时候,把整个学期、整个学年、整个学段的作业设计出来,他做不到,所以单元作业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单元在作业整体的结构性、目标性、科学性和纵向的层次性上能达到要求,也有助于老师对教学、作业、评价的一体化思考。在单元作业设计上,我们提出了8个关键要素,一是作业功能。也就是说在作业设计中首先要有正确的作业功能观,不能认为作业只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巩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元认知能力、自主管理时间能力等等这些思想都要加进来。作业的功能拓展以后,老师就会想设计更加丰富的作业类型。二是单元作业目标。写单元作业目标是最难的。看一个学校设计的单元作业,我首先就会看单元作业目标,一旦把单元作业目标写好了,单元作业的设计就没有大问题。三是作业科学性。不能有科学性的错误,每个要求要具体、明确、清晰。比如让学生回家预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的要求要明确出来。四是作业难度。难度要适合班上的孩子。我发现,中国老师在作业难度上的问题是最严重的,这也是老师把握最不准的一个方面,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校长可以让老师预估一下一张试卷的难度和班上孩子的正确率,如果预估的结果相差很大,可以说这位老师压根没把心思花在他班级的学生身上。五是作业的选择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做分层,简单的分层会把学生的差距拉得越来越大,所有的作业改革和教育改革不能导致更严重的两极分化。七是作业类型。作业类型要多样,类型跟学生的作业兴趣紧密相关。以前的抄、默、背全都不要了,全部推行最吸引眼球的跨学科作业、项目式作业、实践性作业......这种做法要不得。国家的文件一直首先要求的是先把基础性作业设计好,然后再去设计实践性的、跨学科的作业,而且这类作业不能太多,结构要合理。“双减”文件也要求把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什么是基础性作业?一所学校基于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作业。不能连基础性作业都还没设计好,就拼命去搞很多花样。并不是搞一些别人没有的东西,作业改革就成功了。比如现在大家都很喜欢设计非书面作业,但是我们调研发现,非书面作业是最容易加重学生和家长作业负担感的。家长最不喜欢的就是陪孩子听、读、背诵、做手抄报。很多老师喜欢布置手抄报作业,媒体报道学校作业改革时也爱报道手抄报。我研究过很多学校做的手抄报,从我个人的判断来说,这些手抄报根本就不是孩子做的,而是家长替代做的。这里面还有德育的问题,明明是家长替代做的,怎么可以变成是学生做的?还作为一个很成功的案例来推广?前面强调了作业设计的价值,作业设计后面还有什么?学生在家完成作业的过程,能让孩子上网抄答案吗?学校是不是要管起来?老师是不是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教孩子,不能上网去抄答案?还有作业批改,学校认为老师完成全批全改的要求就可以了,但是批改的效果怎么样?我有一个结合数据统计分析的发现,老师在作业批改时往往只是在批改对错,没有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没有找到原因。所以今天的老师缺乏学生的视角,他从来不研究孩子的错误,不进行统计分析。另外,还要抓讲评辅导课。讲评是针对群体的,辅导是针对个体的。课后服务时间可以用起来。这样,作业设计、作业布置(师)+作业完成(生)、作业批改、统计分析、讲评辅导五个方面就形成了一个双向循环的系统。大家可以想一下,以前作业在你的头脑中是不是点状的、碎片化的,可能很多校长在抓作业设计的某个环节,比如作业时间、作业类型,那些只是作业设计中很小的点。很多学校的作业改革缺的是系统观,做事情要有比较全面、深入的思考。我们现在在作业的这些环节上做得其实都不好。《中小学老师参考》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成立的教育领域新媒体,专注于基础教育领域,聚焦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方向,为中小学老师群体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与知识,引领大家关注最新的教与学模式,让改变从课堂发生!
联系我们
孙文敏: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swm2329
张沉浮: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