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定位及思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环境经济观察 Author 文/李志青
【经岚观察】23004
浦东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定位及思考
文/李志青
近日,上海浦东新区成立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并首次明确将浦东定位为“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核心承载区”。此前,2022年8月,上海市浦东新区获批入围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2022年7月,《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正式实施,并入选了2022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大事件、2022年度上海市法治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全面推进“双碳”发展战略、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背景下,作为全国和全球金融发展的桥头堡,浦东新区理应大力发展“气候金融”,这既是国家交给浦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浦东因应多重挑战与需要,急国家之所急,在绿色金融领域积极开展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契机。
一、气候投融资的本质是发展“气候金融”
国际上对气候投融资的统一叫法是“climate finance”,也就是“气候金融”,其本质是利用金融工具与金融创新来解决气候变化应对过程的“资金难题”。具体体现为三方面,一是资金缺口问题,二是资金机制问题,三是资金风险问题。
“资金难题”的核心是如何实现气候(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既包括负外部性的内部化,即污染排放损失的内部化,也包括正外部性的内部化,即污染减排(环境保护与治理)效益的内部化。
解决了气候(环境)外部性内部化问题,就可以釜底抽薪地解决气候变化应对过程中的“资金难题”。其中,如何定义“环境效益”至为关键。一是从技术上界定“环境效益”,如通过碳(排放)核算,来明确减排的数量;二是从经济金融上界定“环境效益”,如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经济机制来确定减排的经济价值。有了这两步,就可以逐步解决环境(收益)外部性内部化问题。从全球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经济上界定环境效益,都存在增量绿色产业与存量灰色产业的双重环境效益识别问题。应该说,以新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为代表的增量绿色产业,其外部性内部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但以钢铁、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为代表的存量灰色产业,却迟迟未能很好地解决技术和经济上的环境效益测算问题。其原因在于,前者仅需要通过产业目录就可以加以识别和测算,如上述的新能源产业等,相对较为容易;但后者则因为产业类别受限,而需要细化到企业和技术(工艺)等层面才能加以识别,这就变得极为困难。更进一步地,提高增量绿色产业的外部性收益内部化程度还有可能反向加剧存量灰色产业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困难。
因此,要发挥全面气候金融在解决资金难题上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双管齐下,从技术和经济上,同步实现增量绿色产业和存量灰色产业的气候(环境)效益内部化问题。
二、上海浦东发展气候金融有着多重价值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迎来极为关键的时刻,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近期正式发布,报告重申“人类活动毋庸置疑导致了全球变暖。2011-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1850-1900年升高了1.1℃。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增加,不可持续的能源使用、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生活方式以及跨区域、国家之间及国家内部、个人之间的消费和生产模式造成了不平等的历史和未来贡献。”,与此同时,“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和快速的变化。人为导致的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全球每个地区的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这导致了对自然和人类的广泛不利影响以及相关的损失与损害。历史上对气候变化贡献最小的脆弱群体正受到不成比例的影响。”上述研究结论意味着,在气候适应和减缓两方面,都面临越来越大的投融资缺口,在相关制度与政策的传导影响下,金融领域的压力必将与日俱增。
其次,我国的绿金改革已经迎来第6个年头(2017-2023),以浙江湖州、衢州等地为代表的10个绿金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北京、上海、深圳等非绿金改革创新试验区,都在积极开展各自的探索,寻求破解上述气候资金难题的方法。随着首批绿金改革创新实验区逐步完成5年期的评估与验收以及总结,下一步,如何在国家和国际经济金融发展的中心城市开展绿色金融工作,如何在经济金融主战场开展绿色金融工作,以及如何占比较高的传统产业开展绿色金融工作,都将成为绿金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再次,作为全国的经济龙头城市,上海正在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在2021年、2022年连续出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上海建设成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上海的绿色金融发展无疑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在长三角和国内都具有较高影响力。但有所不足的是,上海的绿色金融发展与国际市场和国际标准仍然欠缺有效衔接,相关评估报告显示,上海绿色金融发展指数表现与国际其他金融中心的表现有较大差距,这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前上海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不足,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无疑极大地掣肘上海实现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目标。
三、上海浦东发展“气候金融”的主要挑战与对策
上海浦东发展绿色金融有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多重挑战。在有利条件方面,其一,浦东新区是中央所支持的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试验地,在气候金融、绿色金融等方面肩负着“国家重任”,可以先行先试,积极开展各种试验和创新;其二,上海和浦东新区率先开展绿色金融立法尝试,对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在制度和顶层设计上都具备积极有利的环境;其三,上海和浦东新区是各类金融资源集聚地,将打造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新高地,这有利于为开展气候金融和绿色金融提供资金、项目和人才等方面的各类资源。
与此同时,相比于北京、深圳等其他城市,浦东新区在发展气候金融上仍存在多重挑战,包括气候金融与绿色金融之间的边界问题,气候金融各项工作的部门职责问题,推进气候适应与气候减缓之间的协同问题,以及夯实气候金融标准、碳核算、碳信息披露、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等气候金融基础设施等问题。
为此,下一步要明确上海浦东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工作重点,应国家之所需,破解气候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难点与痛点。
一是要创新“气候投融资”定位,气候投融资的本质是气候金融,解决气候资金问题,要将气候资金的标准、机制、风险(包括信息披露)等放在重中之重;
二是要创新“气候投融资”框架,根据新发展理念,将转型金融和碳金融作为重要板块,积极引入碳核算、碳信息披露和ESG等标准体系,开展国际合作与对话交流;
三是要创新“气候投融资”工作层级,探索将上海绿金改革与气候金融改革“合署办公”,纳入绿金改革创新试验区的统筹范围,纳入全市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统筹范围,纳入全市绿色发展和转型的统筹范围,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各部门和地区协同发力。
四是要创新“气候投融资”跨界合作,全面动员各界力量参与气候投融资,尤其是要积极发挥高校等绿金研究智库的力量,努力建设世界级的气候金融样板。
最后,浦东的气候投融资建设事关金融如何支持双碳发展的成败大局,在解决气候与环境外部性内部化难题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与尝试,应国家之所需,急全国之所急!
(李志青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公众号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往期话题精选
ISSB准备就SASB标准的未来优先事项和国际适用性进行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