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滴滴到底错在哪里?

西西弗评论J 西西弗评论 2023-01-24


文/老C


对“系统重要性”互联网企业安全审查未来将会是一个常态。滴滴不过是第一家而已。从出生之日,滴滴就不断在与监管博弈,也形成了忽视监管做了再说的习惯。滴滴有错但网上的诛心流言,并非事实,而是情绪宣泄。



1、


7月2日,据“网信中国”公告,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平台停止新用户注册。随后,网信办要求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随后,互联网舆论场上爆发了一波针对滴滴的舆论风暴。


网络上流传滴滴把中国的道路数据打包交给美国政府的流言。2015年,新华网滴滴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一份各大部委滴滴快的出租车专车的使用数据,被自媒体做为滴滴收集国家部委出行信息的证据。滴滴研究院的一个位于美国的地址,也被揪了出来。苹果投资滴滴时,任命的一名苹果副总裁毕业于西点军校,成了滴滴通美的证据。更有甚者,滴滴总裁柳青的父亲和祖父的过往商业经历,也被拿出来冷嘲热讽。


滴滴这样的公司,是否应该接受安全审查。当然应该。特别是中美双方就互联网数字主权,用户数据安全性,以及在美上市公司审计底稿问题激烈博弈的今天,平台型公司接受监管部门的安全审查,天经地义。也是一个正常流程。滴滴之后,网信办发布,对另外两家近期美股上市公司,BOSS直聘和满帮集团(货车帮运满满)进行同样的网络安全审查,并同样停止新用户注册。


这次网络安全审查,并非针对滴滴一家,是一个对近期美国上市的平台公司的正常审核举措。未来,也许还会有其他家。目前,除了认定过度收集使用用户信息外,还没有其他的调查结果公布。


进行网络安全审查,并不代表滴滴已经被认定有罪。



2、


在滴滴赴美挂牌之前,我一直认为,滴滴大概率会选择香港上市。


在今天中美关系如此微妙的前提下,滴滴做为一家平台型企业,拥有海量的道路和出行信息,赴美上市无疑是一个存在风险的选项。


202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外国公司控股责任法》(HFCAA)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提供审计底稿,以交叉验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2021年5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公布了一项草案,主要关于如何判定 “无法对一家美股上市公司实施有效会计监管”。如果连续三年PCAOB判定无法对一家公司实施有效会计监督,该公司将被迫从美股退市。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虽然审计都是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但大部分审计工作都是四大在中国的分支机构。而中国监管部门在2009年就明确发文,要求“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过程中,提供相关证券服务的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在境内形成的工作底稿等档案应当存放在境内。


2015年5月,财政部发布《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审计业务暂行规定》,要求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和境内事务所联合执行审计,境外所不得单独接受委托对境内企业执业。


因此, 各大全球会计事务所,都在中国设立独立运营的分公司, 在中国法规下,对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财务数据出具审计报告,并把审计底稿留存在国内。


中国监管部门希望通过跨境监管合作的方式解决审计问题,2020年8月,中方监管部门向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送了关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检查的第四版方案建议,但未得到美方认可。但美国方面希望能直接检查,行使长臂管辖权,不希望通过跨境监管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检查。


如果中美双方就上市公司监管合作无法达成一致,所有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都将面临巨大风险。如果按照美方要求提供底稿,则违反中国的监管规则,如果不提供,则面临被迫退市的风险。


近期,大量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百度,B站,汽车之家等),回归香港二次上市,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表态站队,站在中国监管这一边。大不了就从美国退市呗。(二次上市也有两种,Dual Primary Listing, Secondary Listing,就不细说了)


从这个角度,滴滴,满帮,BOSS直聘这样的平台型公司的赴美上市,政治上多少有些不太正确。


为什么滴滴不去香港?


有媒体报道是因为碰到了合规性问题。这一点我认为很合理,在合规性方面,港交所的要求确实比美国更加严格。


华尔街日报报道认为,中国监管部门在滴滴上市前,建议DD延后其在美国上市的时间。但滴滴认为延后将会导致更多问题,同时也没有收到明确禁止滴滴上市的指令,决定还是尽快上市。


网络安全的监管部门确实没有足够的权限禁止滴滴的美国上市,只能建议滴滴延后。然而,如果滴滴不听监管部门的建议,肯定也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


我并不知道,为何滴滴坚持要在美国尽快上市,可能是因为股东的压力,也可能有其他原因。但还是有些草率。


如果滴滴不上市,就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拼死一搏也能理解。但如果不是这样,只是股东套现压力,这个举措,还是会给滴滴未来带来不小风险。



3、


做为一个新生事物,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和传统监管存在碰撞和博弈。VIE架构,就是这种碰撞博弈形成的一种妥协结果。这个咋一看不可思议的架构,也造就了中国全球第二的互联网行业。


而网约车的诞生,直接挑战严格牌照管制的出租车行业。无论是滴滴还是Uber,都一直在挑战法规边界。很多西方国家,对网约车监管,比中国更加严格。


从滴滴的过去发展历程,并非是一个遵纪守法的老实孩子。无论是2014年滴滴和快的的合并,还是2016年滴滴收购优步中国,滴滴都没有主动向监管部门申报。


根据《财经》杂志的报道:“《财经》获悉,在(合并)上一周,交通部官员还专程和滴滴、优步中国确认过是否有可能进行合并,但当时交通部得到的答案是——不会合并。上述接近反垄断局的人士也表示,他们在上月也向优步中国求证此事,依然被告知——不会合并。”


2016年9月,商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滴滴和优步的合并,并未向商务部申报。商务部将对合并案进行调查。然而,直到今天,这个反垄断调查仍然没有结案,滴滴也没有受到处罚。


在过去,滴滴经过了很多风风雨雨,在与监管的博弈过程中,可以说是步步前进。中国在网约车领域的监管政策,可以说是非常自由宽松的,比德国、日本以及美国部分大城市都要宽松。


在一次次的监管博弈中,滴滴形成了不管监管咋说只要没有明令禁止,不管三七二十一做了再说的习惯。确实,如果滴滴是一个老实听话,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好孩子,网约车这个生意,根本一开始就做不起来。


滴滴能否顺利走过这次的监管风暴,我自己的估计是,会伤筋动骨,但还是能冲过去的。国家不会把滴滴一棒子打死。


但滴滴碰到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监管昂贵的价格,高昂的手续费,司机的怨言,其他巨头的进入都会给滴滴带来更大的麻烦。高德的聚合打车,联合零散的网约车平台共同对抗滴滴,有可能颠覆网约车的商业模式,让滴滴苦心打造的护城河化为乌有。


在今天拥有几乎绝对垄断地位的滴滴,都无法规模盈利的话,如果有一天垄断地位被挑战,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这也许就是,滴滴管理层宁可政治不正确,宁可忽视监管部门的建议,也义无反顾的冲美国上市的原因吧。


反正上市了,对投资者的义务也尽到了。



4、


话说回来,目前网络舆论场对“滴滴”的千夫所指。舆论场上对滴滴“间谍”“卖国”的指控,以及随之而来的人身攻击,并无实锤证据。老实说,很过份。


这种情绪宣泄,其实并非针对滴滴一家,而是最近5年,整体舆论情绪转变的一个缩影。普通人对互联网巨头的看法,在最近几年,变得非常负面。


当年的互联网创业者,是享受万众荣光的创业英雄,是普通人心目中的偶像,是M爸爸。


今天,随着这样互联网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市值越来越高,垄断地位越来越强,互联网巨头的财富和影响力开始笼罩我们的日常生活,普通老百姓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昔日的创业英雄,成了今天的万恶资本家。


这个转变,并非只在中国,而是全球性的转变。美国今天的互联网英雄,从比尔盖茨、贝索斯、库克到扎克伯格,在美国老百姓眼中,也没有了昔日的光环。这个转变,和从里根时代开始,西方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有直接关系。


所有的企业家,都讨厌监管,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当然也不例外。今天互联网企业家,肯定也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监管的束缚。但这个是无可避免的。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已经非常强大,成长为影响国计民生,影响每个人生活的超级企业。


金融监管中有一个说法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这样的巨型金融机构,就必须接受更多的监管。互联网企业,也并不例外,规模大了,力量强了,自然监管约束更多。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互联网巨头企业,需要更深入的思索监管、社会责任、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取舍冲突了。


当滴滴还是一家小公司,在监管模糊的情况下,低头前冲,做了再说,还算说得过去。国家一直也是愿意保护新生事物。但当你已经是垄断平台,是系统重要性公司时,就不能这样了。也许,这就是滴滴需要吸取的教训。


今天这篇文章,就不深入讨论这个话题了,有空再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