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十一年前,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那现在呢?
1
前几天,在朋友圈中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在传播《吴敬琏: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
首先,写这篇文章的自媒体算是无良自媒体,拿2023年的一个新闻,《网易评选吴敬琏先生为2023网易年度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和2012年9月2日,财经杂志马国川采访吴敬琏先生的一则采访混剪在一起。给读者一个印象,好像这篇文章是吴敬琏先生在2023年发表的新观点。这是用心不良,为了流量造假,消费吴敬琏先生,没有道德底线。
其实仔细看看文章,那个采访一看就不是最近的,里面的表述是 “过去30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人口13亿”。一看就是有年头的陈年文章。
当然,吴敬琏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前辈,著名经济学家。11年前的观点,也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吸收。那我们看看吴先生11年前讲了什么吧。
2
在2012年9月的那次采访中,马国川开宗明义,说: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极其高昂,而且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GDP总量增长并不足以说明问题。特别严重的是,近年来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腐败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贫富差别悬殊,威胁到社会稳定。
吴敬琏先生在访谈中讲到,(十一年前)有三种社会经济取向:
第一种观点主张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方向,逐步消除旧体制的遗产,建立基于规则的市场经济体制,或者称“法治的市场经济”。
第二种观点把“半统制、半市场”的体制看作一种可能的体制目标。2008年以来被炒得很热的“中国模式”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第三种社会力量公开亮出了回到改革开放前旧路线和旧体制的主张......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扩张政府的权力,加强行政机关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工商业实行“国进民退”,实现再国有化;农业重新“归大堆”,实现再集体化。甚至要求重举“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旗帜,“再来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吴先生心中认为,哪种取向是好的,哪种是坏的,应该不言而喻。肯定不是第三种。第二种是林毅夫先生的主张,应该也不是吴敬琏先生的。随后,吴敬琏先生说: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诉求都趋于极端化的情况呢?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在中国社会中积累起许多社会矛盾。中国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来源于新生的市场经济制度解放了人们的创业精神,可是近年来靠的是政府和国有企业“控制力”的加强,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如果不能靠稳健有序的改革主动消弭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各种极端的解决方案就会赢得愈来愈多人的支持。
十一年前,吴先生认为,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已经到了临界点。老实说,无良自媒体那个标题倒不是完全造谣,确实是吴敬琏先生的原话。只不过这个话是在十一年前的2012年9月说的。那时,十八大都还没开呢。
3
十一年过去了。马国川当时说的:资源短缺,环境破坏,腐败蔓延,贫富差别悬殊,威胁到社会稳定。这些方面,比十一年前是更差了,还是更好了?
这些都是定性的,没有标准。大家心中自己都有一杆秤。
能定量的方面:人均GDP从2011年的5614美元,上涨到2022年的12720美元,翻了一倍还多。GDP总量从2011年美国的48%,上涨到2022年美国的71%, 从日本的1.2倍上涨的4.2倍。这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我觉得是变好了。当然,有些人不这么认为,觉得是变坏了。觉得数据都是假的,我的感受不好,就是一团漆黑。
大家心中自己都有一杆秤。
环保方面,从数据看和我自己的感受看,北京的空气质量显著比以前好了。
过去十一年,是变好还是变坏,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但至少,按吴敬琏先生说的,十一年前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十一年后,至少没有越过临界点,没有天下大乱。也没有出现“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这个应该是公认的客观事实吧。
如果真如吴先生所说,十一年前到了临界点,马上要崩。那么,至少这十一年没有变的更坏吧。
吴敬琏先生认为:如果不能靠稳健有序的改革主动消弭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各种极端的解决方案就会赢得愈来愈多人的支持。
现在似乎极端的解决方案,也没有得到更多的人支持吧。那么,这十一年,算不算靠稳健有序的改革主动消弭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呢?
十一年前,吴敬琏先生认为:近年来中国改革处于停滞状态,所以当务之急是重启改革议程,切实推进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那么这十一年,算不算重启改革议程呢?
我不知道。也许马国川可以再采访一下吴敬琏先生,征求一下吴先生对这十一年的看法。
4
这篇文章让我们有一个机会回顾一下,十一年前是什么情况。如果按那次访谈所讲:十一年前,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腐败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贫富差别悬殊,威胁到社会稳定。
如果过去十一年,没有走正确的道路,那么,为什么按吴先生所说,已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的中国,并没有出现社会矛盾的大爆发,反而经济继续发展,大大缩短了和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呢?
如果过去十一年,走的是正确的道路,那么这条道路是吴先生所说的道路吗?
吴敬琏先生认为的正道是这样的:
所以,中国克服社会弊病、避免历史悲剧的正道,在于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说,要排除特殊利益干扰,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铲除权贵资本主义基础,并使公共权力的行使受到宪法法律的约束和民众的监督。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我不知道吴先生的看法。但我了解,很多朋友圈传播之前那篇文章的朋友,并不认为过去十一年的道路是正确的。他们不认为过去十一年的道路,是吴先生所说的“正道”。
吴先生说,除了“正道”,除此之外别无他途。那么,如果没有走正道,那为啥十一年前都到了临界点,过了十一年还没崩呢?
好像唯一的解释,是所谓正确的道路,可能也不止一条,并不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一口断定别无他途,是宗教念经而不是社会科学。
十一年前,马国川总结的问题包括:1) 资源短缺,2) 环境破坏愈演愈烈;3)腐败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4) 贫富差别悬殊,威胁到社会稳定。十一年中,针对这四点,政府有没有针对性的举措呢?
环保风暴,力度之强让很多人吃不消,高呼环保阻碍经济发展。贫富差距悬殊,搞了“共同富裕”,骂得人更多。这十一年反腐的力度大家也看得见。资源方面,中国已经成为进口资源,输出制成品的国家。十一年前大家骂中国砍光森林给日本出口一次性筷子。而现在是中国人买日本木材做一次性筷子。似乎这些问题,十一年中都有针对性的措施。
问题有共识,具体事情都在做。只不过,念的经不一样。
5
我认为,正确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不走极端,走中间道路,偏左点偏右点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吴先生下面的这段话,一头一尾,那两句话,我完全认同。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不论是“左”的极端主义还是“右”的极端主义,都会给社会带来灾难。中国改革虽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中国离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国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一些重要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改革迟滞,一些社会矛盾变得尖锐起来。人们由于社会背景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往往对于这些矛盾的由来做出不同的解读,提出不同的解救之策。在这种社会矛盾凸显、不同政治诉求之间争辩趋于激化的时刻,如何防止各种极端派的思潮撕裂社会,造成两端对立,避免“不走到绝路绝不回头”的历史陷阱,就成为关系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不走极端,稳住,走中间道路,中国就不会出大问题。
现在是不是在走中间道路?我觉得,是的,中国还在走中间道路。既没有搞打土豪分田地,也没有搞完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过去几年,主张共同富裕,也算是中间道路吧。
老实说,看完这篇文章,给我增加了不少信心,原来,十一年前这么糟糕呀,社会矛盾都到临界点了。但经过十一年,不但没有越过临界点,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环境、腐败、贫富差距问题,似乎比十一年前还好了点,至少没有变得更坏。
2001年,美籍华人作家章家敦,写了著名的《中国即将崩溃》。22年过去了,中国没有崩溃,章先生被活活打脸。后面的人就比较聪明了,话不会说得这么满。2017年海外有一对夫妻,一位姓程,一位姓何,写了本有点影响力的书《中国,溃而不崩》。过了五年多,到了2023年,中国也没崩,继续处在所谓“溃而不崩”的状态。
吴敬琏先生2012年也说,中国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十一年过去,似乎也没越过临界点,还是在“几乎到了临界点”的状态。
也许,在我的有生之年,中国会一直维持“溃而不崩”,“几乎到了临界点“的状态吧。中国继续溃而不崩,在临界点上翩翩起舞,持续发展,直到超越美国,成为发达国家。
未来数十年,能看到这个中国“溃而不崩”,“越来越好”的过程,也是一件人间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