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向善者说丨孙海燕:将商业向善视为一种投资,利成于益下的企业转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 Author 社企论坛



︳编者按

商业向善的企业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但一家商业向善企业,其前提是将“商业向善”纳入到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战略中,并由企业领导层自上而下,推动企业变革。而在此过程中,商业向善企业的首要任务应是消除自身运营中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换句话说,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全人类生活的社会和环境为代价,这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结合自身企业的核心优势,并在商业向善战略的指导下,找到与自身企业有最紧密关联的社会问题,并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得到好的商业回报。

关于对话嘉宾

孙海燕

商业生态工作室

联合创始人


核心内容

· 概念理解:可持续是商业的根基,亦是商业向善的根基

· 内涵演变:从企业社会责任到商业向善

· 问题识别:企业如何找到最应该关注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 向善转型:利成于益下的企业转型

· 实践落地:从项目生发到价值内嵌

· 内外部协作:向善转型的成功需自上而下

· 衡量与评估:商业向善需将社会意识引入企业运营


概念理解:可持续是商业的根基,亦是商业向善的根基

Q: 您是怎么理解商业向善的?

孙海燕:我一直在研究可持续商业,我认为商业向善,首先强调的是商业,财务回报是基本,这样在经济上才有可持续性。换句话说,你提供的服务和产品都要有价值的;其次,与可持续的概念相对应,你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并对社会和平、福利公平也有考虑;最后,商业向善需要企业遵守商业伦理。如要求你对员工、客户、其他责任相关方一视同仁。你不作恶,这是很重要的。

Q: 这让我想到谷歌他们曾经将“不作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比较受争议的是2018年,谷歌将这一声明在行为准则中的开篇移除,仅在结尾提到。

孙海燕:对,这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向善”是很好的方向性引导,但对商业来说,它最基本的底线,是很重要的。

Q: 您一直研究可持续商业,最早是怎么接触商业向善企业的呢?

孙海燕:我是在 2009 年接触的。在此之前,2002-2003年间,我在瑞典读商业管理。那时候,我们会谈更好的领导力或更公平地管理。在北欧商业里面,他们会非常强调对环境的关注。在2004-2009年间,我做全球商业报道的时候,特别是在2009 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我意识到大家都给商业提出了一个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就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跟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能源使用方式紧密相关,需要商业有解决方案。在哥本哈根的会议上,提出了商业在面对气候和环境的挑战的责任,也是从那时我开始关注商业不仅是创造财富的增长,也需要关注到环境和社会公平。

▍内涵演变:从企业社会责任到商业向善

Q: 单独从商业向善的角度,您觉得企业在践行商业向善上,有没有一些阶段划分?或是一个成长的体系,可以指导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更好地开展活动。

孙海燕:从对国内外的企业观察中,我们发现一般企业确实存在一个实践阶段。

首先,是慈善。企业愿意对社区或者其他人捐助一笔钱或物资。捐钱捐物资是一件好事,但影响有限。

其次,成立一个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企业意识到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往往社会责任部有自己的目标,跟外部的公益机构、法律法规等责任相关方进行合作,包括跟员工沟通去推动项目。

最后,企业发现需要把企业责任纳入企业整体的业务里面。比如企业在供应链上、产品设计和管理去推行,这需要企业制定一个商业向善或可持续的战略。

▍问题识别:企业如何找到最应该关注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Q: 企业在识别社会或者环境问题的时候,会发现企业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切入较多,也有些企业从本身业务直接切入。以绿色转型企业为例,他们在识别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环境问题时,方法是什么?

孙海燕:首先,从生产经营的角度。一方面,从价值的角度去看,要看我的产品和服务带来的价值,除了产品功能的价值以外,是否还带来了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另外一方面,企业在提供服务和产品时带来的影响。比如,一家做饮料的公司,对水资源的利用,就有很大的责任,企业要去看如何去对水资源进行重新保护;一家做重工业的公司,能源的使用对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企业要看如何去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减少碳足迹。

总体来说,就是通过你的生产流程和服务,识别带来的社会问题。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有足迹,但是企业需要关注如何去减少碳足迹,或企业如何在此过程中解决自身造成的问题,创造更可持续的产品来解决问题。

其次,从与责任相关方沟通的角度。它可以意识到企业所做的业务,到底给企业的责任相关方带来了什么影响。

比如说,企业应该与相关领域的非营利组织进行沟通,能够帮助到企业识别社会问题。此外,企业在进行商业向善的实践时,需要联合不同的相关方共同解决某个问题。

Q: 刚刚听到一个词,叫公司经营的足迹,是说从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对社会的影响吗?

孙海燕:是的,这和它的业务息息相关。为什么有些企业会被称为“洗绿”?问题是说,你都没有解决你自己本身的问题,然后你再去做其他的公益项目,比如,企业捐款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并不被别人认可。当你本身是一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的企业,大家对你的信任度和对你的捐助行为就会产生质疑。所以说,企业先关注自身相关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向善转型:利成于益下的企业转型

01. 从行业看绿色经济转型的产生因素

Q:您在企业绿色经济转型上有很多的经验。能分享一下,关注绿色转型的企业,通常会聚焦在哪些行业吗?

孙海燕:我觉得要具体看。首先,可能是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资源型企业。各方面的法律法规、社会公益机构、政府、消费者等,会对这些企业的要求更高。通常在化工产业以及传统的石油等传统能源类企业会最早关注。

看到很多企业一开始并不会主动关注绿色转型,一般是产生了问题后,如果问题不去解决,它的环境足迹太大了,会使得大家对企业产生质疑。这将对企业的经营等各方面都产生很大的约束力,所以往往制造社会问题的企业,因为生产经营的需要,倒逼它尽快去转型。

其次,是倡导性的企业,比如消费品行业的衣服、饮料等快消品牌,因为他们倡导的是一种文化。对它来说传递什么文化很重要,因为它不仅在卖产品。企业传递绿色可持续的文化,对企业来说,是一件很重要、很负责任的行为,会促使企业积极地成为一个倡导者。

02. 企业家的觉醒与战略指引

Q:我观察到快消品行业的很多企业会从原材料的角度提出提倡。你过往观察的企业,有没有一些符合商业向善议题的案例,比如它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又很明确地就有经济上的回报,使得它关注的社会问题,得以可持续地被解决。

孙海燕:这对所有企业都提出了一个要求,叫商业向善,但更重要的是企业有没有一个战略,引导它向善。让企业的业务,特别是主营业务,在获得市场,获得盈利时,减少影响环境,或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公平是有促进的。

比如,举个国际案例,英特飞(interface)是一家地毯公司,他们的 CEO在1994年就已经意识到他企业生产的产品,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这时候他希望调整企业的战略,使得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此,创始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绿色生产,以及思考企业如何制造对环境更加友好的地毯 [1]。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能会考虑回收旧地毯,变为企业的新产品的原材料,从而减少对石化原料的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思考很多,同时还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因为客户一开始可能没有环境意识,当你提升设计理念和品质的同时,声明自己是一家商业向善企业,并拥有更好的服务,更高的环境标准的话,企业在市场上就会更具有竞争力 [2]。

03. 将商业向善视为一种投资


Q: 企业过往主要以股东权益为中心。如果企业开始关注更多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并聚焦在绿色经济的建设上,兼顾更多的职责,并投入更多的成本,那企业最初应该怎么平衡呢?企业又该如何去说服利益相关方或股东?

孙海燕:这个确实是很重要。首先这个投入,你是当成一种额外成本,还是投资?这就是不同的战略视角。如果你把它变成投资,那你就会有更长期的看法和做法。

从企业的生产流程到产品,再到整个产业的生态变化,你会去引导这一切的发生。所以,这其实需要企业的管理层具备可持续的领导力。

相反,如果看成一个额外成本,比如你要买一个回收的装置或者治理空气的装置,是个很大的投入。在逐利的条件情况下,大家就不太能接受这种行为。

但是,往往我们会说看到这是趋势。当法律法规变得越来越严格了,消费者的意识越来越提升的时候,当你有长远的眼光时。比如将企业对空气和水的使用要求提高时,你的公司开始投资一些节能装置、节水装置,把自己的标杆提升了,你就会产生竞争力。

但如果你没有去投入,但是外部又要求你这样做,财务是没有办法去应对的,你整个运营也没有办法应对。在这样的环境里,你的企业可能就被淘汰了。

实践落地:从项目生发到价值内嵌

01. 与不同利益相关方合作打造示范性项目

Q: 在商业向善的举措落地上,企业一般是如何做的?

孙海燕:所有跟社会、跟环境相关的项目,它不是一家企业能够完成的事情。一开始它可能是会以一个项目来做的,但是在项目里面,会看企业与不同利益相关方去合作。在打造一个示范性项目后,企业有了经验和合作框架后,企业开始追求效率和扩大影响。这个时候需要有一定的复制化/规模化。在此基础上,再将项目嵌入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和业务流程里,并作为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我刚刚举了一个国际的例子“英特飞地毯”,英特飞的系列地毯,拥有能够有效地回收的体系。同时,它们也推出了零碳的地毯。

国内的话,素然 [3] 对自己旗下部分品牌会说明产品中环境的足迹,如产品是如何生产的?用什么样的染色工艺?工艺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产品用什么原材料?原材料是怎么来的,它是不是当地的?原材料对环境是否有影响?消费者购买的衣物最后会到哪里去?

同时,素然旗下品牌klee klee还与多方合作,将现代化生产方式和传统工艺相融合,开展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独龙族”项目 [4]。

在这个项目中,klee klee邀请了独龙族的女性前往上海接受技术培训和指导,klee klee的设计团队与她们一起设计纺织产品方案,并开发出集合民族特色与现代都市审美的独龙毯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但获得了商业回报,同时还帮助了独龙族的女性进行经济赋权,并保护当地的文化。可见,在中国本土的时尚品牌里,企业已经有意识地去灌输了。

02. 打造商业向善项目的痛点

Q: 您观察到的一些做得好的企业,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痛点,通常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克服的?

孙海燕:首先,我觉得痛点是企业应该先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问题。

因为企业考虑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时,会导致先天成本增加。这部分的成本由谁来承担呢?消费者不一定会买单的,且消费者对溢价会有一定的接受范围,可能也就百分之十几,他是愿意的。

其次,即使我是商业向善的企业,怎么证明我是商业向善?

我们如何有一个透明、公正的体系,能够让用户很快地去理解它。大家都说自己是,但是最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有没有一个好的体系来支持商业向善?另外商业向善的成本税有没有可能由谁共同承担或驱动,或者是不是有奖励和鼓励?

Q: 您刚刚有提到透明,企业在做绿色转型方面,国内有向消费者进行透明的平台吗?

孙海燕:这其实是需要很专业、具体地去看。比如说纺织品,有些纺织品的标签,非常清晰地可以看到它的染色过程是什么,或者说有回收面料的标签。这往往由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比较公正地推动会比较好。

在国外,他们有不同的标签。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它是不是公正透明;其次,是不是能够更好地被消费者接受,一个消费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产品可以更好地被人们接受。

03. 用软实力支撑商业向善实践

Q:像创造共享价值这样的理念,他们理解在通往商业向善的道路上有几种方式。有些会从产品或服务上入手,有些是从自身运营和价值链上,还有一些是从当地的商业集群的构建上入手。您觉得这几个维度对商业公司是否有普适性,除了这些维度之外,您觉得还有哪些可能比较重要,是没有被提到的?

孙海燕:我觉得还是要具体来看。在应用时,要看企业比较适用的是什么,因为每一家企业,他的服务、环境和利益相关方都不同。

首先,企业在做商业向善时,更重要的是看企业的长期战略是什么?以及有没有把商业向善看作长期战略?企业本身的价值观是什么?企业文化是什么?这些都是企业的方向和软实力的一部分。

其次,看企业显性的产品、服务和运营是如何实现的;企业和上下游是如何合作的;企业跟当地的关系。这些实现背后,支持他的就是软实力。

内外部协作:商业向善转型的成功需自上而下

01. 内部思维的转变是转型的关键

Q:传统慈善项目转变为商业向善企业的话,这个过程中你觉得会有哪些难点呢?

孙海燕:从传统公益到商业向善,很重要是要从公益思维转到整体的商业变革思维。这需要整个管理层思维的变化,就是我不仅去做一件好事,我还要对我的商业进行整个变革。需要领导层有这样的准备,而不是仅设一个部门,就去做公益事业。

因为商业有自己的运营机制,它有市场部、采购部、生产部、研发部等,要把这些部门的人,都跟企业一起去接受商业向善的思维和创新,这需要一个内部变革的过程的。

02. 商业向善需要企业家精神与领导力

Q: 您刚刚提到管理层思维的转变,如果我们试图说服管理层,您觉得让他们转变的关键的信息应是什么?

孙海燕:首先,我觉得需要领导层建立领导力,并和他本身的价值观发生关系。比如说,管理者之前做这个产品是为了赚钱、创造就业机会;但现在,管理者的价值观里面发现了环境问题,对管理者个人或者对他出生的地方,或者对他未来的孩子是有真实的影响,他真的认同这一点,这很重要。他不是单纯为了做好事,而是对他也很重要,所以我觉得价值观的驱动很重要。

其次,管理者看到了真实的社会需求和问题,并有所理解。然后,管理者再来看,如何让自己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既能够创造商业价值,又能够解决社会问题。这应该能够给他带来更大的驱动力,他就有可能更愿意去做。

其实这也是个挑战,他可以做出一个更大愿意去推动的变革;而不去畏惧因此带来的短期成本的提升,或一些传统部门的不理解,这对领导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但对他来说,当他有更大的驱动力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相信企业家精神是可以去解决的。

03. 商业向善转型的内外部驱动

Q: 组织在尝试商业向善的变革的时候,他们在内部或外部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通常会有哪些?

孙海燕:成功的话。首先,我觉得很重要的话,是需要有来自领导层的支持。就是领导力很重要,来自领导层自上而下的推动力量非常重要;其次,还需要有共识。在企业推动这件事情,需要不同部门的人参与,而不是仅仅一个部门在做,所以它需要不同部门拥有一个共识。建立共识,其实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最后,商业向善不仅是一家企业能够做到的,这需要企业足够的开放和包容,跟不同的相关方共同协作。往往成功,可能是从一个项目开始的,慢慢地能够把它再往上提升。

衡量与评估:商业向善需将社会意识引入企业运营

Q: 您给到另外一个角度,也就是企业负责人的内驱力。回到商业向善企业,评估它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有没有一些比较成熟或者常用的一些方法或者工具?

孙海燕:一方面,我觉得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 [5]、GRI报告指南 [6]、ESG指数等都设置了不同的框架。我觉得这些指数、框架或报告体系,都能够帮助企业,在操作层面上看到企业去关注哪些内容。

另一方面,联合国也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目标。一开始它始于全球契约,更多地制定了企业不能做哪些突破原则的事情。随着它提出了SDG目标,让企业看到了方向。一家企业不一定17个目标都做到位,但企业可以根据它的业务范围,去对照哪些目标对它而言是重要的。

至于商业向善,怎么来去判断它?我觉得现在指标有很多了,不一定非要去设定一个指标,企业它所在的领域的服务非常不一样,所以还是要看它的内部治理方式、价值观、产品和服务。

治理方式可以指引一家企业朝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两年也出现共益企业的认证,它通过认证,给到让企业可以变得更好的方向。

此外,如果去研究德国企业,会发现他们在发展自己时,认为企业光赚钱是不行的。企业要成为一个好的商人。他们定义了什么叫好的商人,商人应该对社会负责任,对社会议题负责任,比如要去聘用更多的残障人士。在德国企业的发展里,他们把一些社会意识引到了企业模式里面。可以说它在这个过程里,已经呈现了商业向善的内涵。


备注:
[1] 英特飞(Interface)是一家美国的地毯公司,创始人雷·安德森 (Ray Anderson)意识到公司对环境及后代造成的影响后,在1994年开启了企业的转型之旅,创始人亲自组建团队推进公司目标 Mission Zero® 的实现,以优先消除公司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 很多地毯往往是由石化原料制造
[3] ZUCZUG,2002年创立于上海,中文名“素然“。作为立足于新生活方式的多品牌集合平台,旗下拥有时装品牌ZUCZUG、环保品牌klee klee 、运动品牌An Ko Rau、配件品牌extra one、设计师个人品牌WHM,及同名集合零售品牌ZUCZUG。https://www.zuczug.com/footer/about
[4] 该项目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主办、云南青创会联合参与,同时邀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组织调研小组进行前期调研。
[5] 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DJSI)是由道琼斯公司推出的全世界第一个可持续发展指数,颁布于1999年,主要是从经济、社会及环境三个方面,以投资角度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6] GRI标准是一套关联性很强的报告标准,帮助组织公开披露其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以及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

采访、编辑:张威威
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176 3812 4072”进入内容转载合作群;

如您的公司或本人关注企业目的,可扫描二维码,加入共享价值企业社群,与来自企业、公益组织和社会企业等实践者、专家学者共同交流学习。

指南下载

通过“共享价值”的理念和方法将“目的”付诸于实践,点击下图下载“目的指南手册”。


推荐阅读





 
项目介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先声实验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