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房莉杰:企业共享价值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腾讯SSV 先声实验室
2024-08-23


▍编者按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房莉杰看来,腾讯在创业之初就有公益之心。

最初的公益行为是2002年捐赠电脑给山区的孩子。

2007年,腾讯成立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益机构——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由此建起全球最大的网络募捐信息平台。

到了今天,腾讯通过SSV的各个实验室——为村发展实验室依托于微信参与乡村治理,社会应急实验室依托于系统优势开发应急平台,银发科技实验室依托于AI和安全技术推动科技助老……综合这些前沿性的公益项目可以看出,腾讯不仅在表达一种社会关怀的态度,而且在用做企业的理念做公益,即精准识别社会痛点、精确使用专业工具,从而有效提高应对社会问题的效果和效率。



▍社会企业化: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们都知道,最传统、最主流的企业公益慈善行为是捐款捐物,公益的内容往往跟企业的经营业务关系不大,企业也一般不会深度参与公益项目的经营管理。这里面隐含的预设是:企业以筹资者的角色参与公益,它所要表现的是将经济收益回馈社会的一种社会关怀的态度,至于相应的社会问题是否得到持续的有效解决,那不是企业需要不断关注的事情,更不是企业的专业性所在。

实际运行这些公益项目的,要么是基层政府部门、要么是社会组织。过去,在社会资源匮乏,以补充再分配资源为目的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企业捐赠-其它主体运作”的模式并没有太大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解决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更需要专业手段和系统性的资源整合。这是企业社会价值行为变化的宏观社会背景,配合以互联网行业精英为主的企业家精神的变化,我们观察到了创新性的企业公益行为: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这种变化以及创新性公益项目,在腾讯都比较典型。

从时间维度来看,腾讯在创业之初就有公益之心,最初的公益行为是2002年捐赠电脑给山区的孩子,所以这还是解决物资匮乏的问题。到2007年,腾讯成立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益机构——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由此建起全球最大的网络募捐信息平台。到了这一阶段,腾讯开始注重公益项目的效率,开始自己运作公益项目。

到了今天,腾讯通过SSV的各个实验室——为村发展实验室依托于微信参与乡村治理,社会应急实验室依托于系统优势开发应急平台,银发科技实验室依托于AI和安全技术推动科技助老……无一不是将企业的专业优势转化为公益项目的运作效率。

更进一步说,公益也是要讲效率的,这些项目的创新共性在于,企业不仅是要表达一种社会关怀的态度,更需要追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效果和效率。接下来,我们还是以上面的三个SSV实验室为例,说明如何理解公益项目的效率:

为村发展实验室中的“耕耘者振兴计划”回应的社会问题是农村社会治理问题,对问题的诊断是,虽然有不少村庄治理的成功经验,但是这些经验都太过个性化,难以推广。因此他们首先利用“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将实践中的村庄治理经验数字化,再结合培训,利用数字化的治理工具对村庄管理者进行赋能。

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双向赋能”——线下经验对线上技术赋能形成数字化、标准化的治理工具,再通过治理工具对线下管理者进行赋能。这是一个线上线下持续互动、共同推进的过程,尽管其核心环节还是技术,但是通过模式的创新有效应对了农村基层治理的痛点。

社会应急实验室回应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应急的缺失,对问题的诊断是,现有的社会应急资源散落在社会之中,这些资源缺乏整合和联动,而“连接一切”恰是腾讯的主业。因此社会应急实验室开发了应急开放平台,用技术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

当有人遇到紧急事件时,能有效匹配社会上的志愿者与受助者,并且当志愿者伸出援手,所需的设备能及时到达;进一步地,通过这些示范案例拉动利益各方进入社会应急领域,营造应急生态,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银发科技实验室回应的是健康老龄化问题,其科技助老板块对问题的诊断是,如果要实现老年人最大程度的独立自主——世界卫生组织“积极老龄化”的目标——那么首先要实现他们的物理环境的安全和友好。

基于此判断,项目利用腾讯已有的网络安全和AI的经验,开发出诸如老年人防跌倒等技术工具,应用于养老院等场景,这种技术的普及预期可以大大提高老年人健康独立生活的能力,或者说提高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感,并降低其社会照护的需求,无论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可持续价值。

综合这些前沿性的公益项目可以看出来,所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就是用做企业的理念做公益,即精准识别社会痛点、精确使用专业工具,从而有效提高应对社会问题的效果和效率。

社会企业化:专业是为了创造美好社会

企业的经营目的是什么?最广义地讲,所有企业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是为了满足某种具体的社会需要,从这个角度说,所有企业都是“社会的”。但是这并不是事情的全貌,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按照市场规则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之后,这个世界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因为市场分配资源总会流向购买力更强的群体,而无法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进一步带来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

所以当我们在讲“社会价值”的时候,首先要问“社会”是什么?因为当一个人和家庭能够通过市场满足其需求的时候,ta是不需要“社会”支持的。所以广义的“社会”是社会全体成员的福祉和团结,而狭义的“社会”是那些更需要帮助的群体,是社会的公平正义。

因此我们具体到一个企业,将社会价值目标渗透到企业主营业务中,则不仅仅是要求其满足广义的“社会”需求,还要求其具备狭义的“社会”关怀,即这个产品或服务对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团结的积极追求。

对于腾讯的主线业务来说,其“社会价值”体现,在广义上是满足了社会需求——比如微信和腾讯会议都降低了交流成本、提高了交流效率,腾讯视频和QQ音乐都满足了娱乐需求……而从狭义上来说,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并不是衍生出额外的、专门的社会价值产品,而是在其主营业务中形成促进弱势群体产品可及性、促进公益目标实现的人文思维。比如产品和服务针对性地减免弱势群体的使用费用,对于公益性较高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贴,以降低其使用成本,以供更多用户使用等。

也就是说,从企业的主线业务来说,其社会价值体现在一种“积极的企业公民”意识的培养上,不仅仅是直接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满意服务,还包括积极主动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共享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融合
Porter 和 Kramer 曾经提出企业“共享价值”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可以找到社会责任与其经营业务之间的交汇点,通过它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之间的互相促进。这无疑是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理想状态。

国内学者肖红军曾经撰文认为:在实践发展中,从最初的企业自愿捐赠类的 CSR1.0 到企业共享价值的 CSR3.5,企业越来越强调寻找和适应其经济效益与社会公益的“共同利益”;尽管如此,仍由经济价值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二元对立并未打破,因此CSR4.0版本,即“共享价值”的理想状态并未实现。

然而前面所说的“社会企业化”和“企业社会化”两类业务的融合发展趋势却让我们看到希望——即公益项目吸收企业在技术和经营上的专业性,提高应对社会问题的效率;主营业务内化“社会”思维,在日常经营中即实现产品的社会价值。企业的公益项目和主营业务结合得越紧密,就越容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双重目标。

不过,这种融合发展的趋势只是“共享价值”的萌芽,要想实现理想状态,根本在于彻底打破公益项目和主营业务的二元对立——一方面,公益项目也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比如:应急项目在设计之初就将成本控制考虑在内,且规划了应急系统与商业场景相结合、与应急产业相结合的商业模式;科技助老也能发展出可以市场推广的科技产品。

另一方面,主营业务都体现其社会价值,且社会价值反向促进经济价值的提高,比如:腾讯会议的收费标准可以根据用户和使用目的进行区分,诸如公立教育的网课这样的“公共产品”则可以免费。这种设计既使其产品具备了“再分配”的社会功能,同时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社会口碑,其经济价值的可持续必将获得更强的正义性。

这是一种两类业务彻底融合的理想状态,在这种模式下,所有的业务都将兼具社会价值和经济可持续性,而企业也将因此形成可持续社会价值的企业形象,由这样的“积极企业公民”形成的社会也将实现最终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可持续是一种目标。

 社群加入

如需转载或加入商业向善与社会目的交流群,请添加微信“17638124072”。

 企业社会目的自评 

 密码:csv

 指南下载 

“社会目的”付诸于实践,点击下图下载“目的指南手册”。

 推荐阅读 







 机构介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先声实验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