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战疫 | 疫情之后,不同人格者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关注公众号,查看分类心理科普
更多问题可后台留言或站内搜索
新年伊始,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天津首次出现本土感染病例,且青少年是此次疫情的爆发群体。
“通心粉家园” 在此期间将持续关心留校封闭、离津返乡、停课在家的青少年群体及疫情志愿者们,将一份爱传递给需要的人。
本期文章约1700字
大约需要 6分钟 来阅读
近日来,天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进展,多处封控区、管控区相继解封。
许多人都对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抱有许多憧憬:想去电影院看电影、想和朋友一起逛街、想参加一场演唱会……
然而,虽然许多人会对回归 “正常生活” 感到兴奋和解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对恢复从前的生活模式感到同样的兴奋。
1961年,Tupes和Christal最早提出人格特质可以被划分为五大因素。而后,学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通过词汇学的方法,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这五种特质分别为:开放性、尽责性、宜人性、外倾性和神经质性。
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显示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利他、直率、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神经质性(neuroticism):难以平衡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情绪的特质,即不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
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影响人们应对压力或创伤事件的能力。
在疫情下,外向和内向的人有着不同的应对的方式;疫情过后,他们也以不同的姿态重新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之中。
人格特质如何影响人们?
外倾型人格
研究表明,外倾性人格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复原力和较少的压力,能够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
性格外向的人喜欢活跃于各种社交场合,从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能量。而疫情之下的活动限制,迫使许多外向的人与他人隔绝,这对于外倾性人格的人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当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当我们的生活终于能够重回正轨时,性格外向的人可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悦与解脱感。
内倾型人格
与外向的人不同,内倾性人格的人往往会因社交互动而感到筋疲力尽。他们不一定是不喜欢和他人在一起,只是他们在结束一段社交活动后,会感到疲惫,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恢复精力。
因此,对于内倾性人格的人而言,他们反而享受着在线教学、居家办公的乐趣。疫情期间的独处导致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可能发现以往的生活与他们内向的性格有许多矛盾之处,甚至不愿意回到疫情前的生活方式。
不同
人格特质的人该如何回归 “正常生活” 呢?
1
保持健康的生活
无论人格类型如何,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拥有健康的身心都十分重要。留出自己的时间、保证足够的休息与睡眠、保持健康的饮食、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等都会有所帮助。
内倾性人格者也有可能会发现,抽出一段时间来独处,可以他们帮助缓解社交活动增加带来的压力。
2
找到平衡点
疫情的影响,未来的学习、工作方式可能更加灵活,却也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在对自我有着比较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疫情的情况与政策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工作模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是第一时间回到现场办公学习,还是继续采用远程模式,是在家学习还是邀请好友一起去咖啡厅学习等等。
3
与他人交流
无论我们属于哪一种人格类型,都要记住自己并不孤单。虽然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可能略有不同,但周围一定有许多人正在经历与我们相同的事情,有着与我们相似的感受。
因此,我们不必怯于与家人、朋友谈论自己对于疫情的感受,向社会寻求支持反而是一种很好的获得团结感、归属感的方式。
4
循序渐进
突如其来的疫情,突然恢复大规模社交活动,都有可能让我们感到不适,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我们对回归正常生活感到焦虑、不适应,不妨试着循序渐进,让自己一步步融入到原有的生活模式中。
过个程属于暴露疗法,在心理治疗中通常用来减少人们面对自己害怕的事物时的恐惧和焦虑。通过慢慢地、循序渐进地增加对自己害怕事物的接触,我们会发现自己逐渐没有那么焦虑了。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1] 王登蜂. 人格特质研究的大五因素分类 [J]. 心理学动态, 1994, (1): 34.
[2] Prentice C, Zeidan S, Wang X. Personality, trait EI and coping with COVID 19 measures [J]. Int J Disaster Risk Reduct. 2020.
[3] Bucher MA, Suzuki T, Samuel DB.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outcomes [J]. Clin Psychol Rev. 2019, 70: 51-63.
[4]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What Is Exposure Therapy?[EB/OL].https://www.apa.org/ptsd-guideline/patients-and-families/exposure-therapy.
往期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