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吸引力 | 近水楼台:只要你回头,就能发现我在身后

亦心 通心粉家园 2023-01-14

亲爱的朋友,晚上好!点开歌曲,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回想一下:

学生时代,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步入职场,你最了解的人又是谁?

成为大人的生活后,最亲近的人是谁?

是同桌的ta?工位最近的ta?门对门的ta吗?


近水楼台

只要你回头,就能发现我在身后

嘿,亲爱的峰,真幸运呀,你一直在我身边!难过,你给我撑伞;开心,就和我一起大笑。从高中同桌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十年,在一起七年啦!每次害怕伫立回头,你都在我身后,于是,从来胆小的我,却总是大着胆子朝着未来一路狂奔。接下来的日子也要拜托照顾啦!林先生!

——林夫人来信

其实,人们大多数的朋友都是自己身边的人,不是同学同事,便是近邻乡亲;在学校里,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往往是自己的室友或同桌;在火车上,跟自己聊天的多半是邻座或上下铺。

如美国著名情景喜剧老友记一样,六个人在一栋公寓里的鸡毛蒜皮。他们每天咋咋呼呼,却又充满欢乐,在陪伴着收获友情,收获爱情,共同成长。“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住对面。”

如现实生活中的林夫人与林先生。他们从高中成为同桌开始,就一直分享着彼此的生活,从课上的悄悄话到课后的打打闹闹,从搞不懂的数学题到金榜题名时。高中毕业,林先生就向林夫人表白,二人正式开始以恋人身份相处生活,到如今,喜结良缘。

这便是心理学上的“邻近性原则”,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双方的亲密程度影响很大:空间距离越近,心理距离相对较近,交往的频率也越高;相反,空间距离越远,心理距离也随之较远,交往的频率也较低。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往期文章:吸引力 |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你有白月光吗?大部分时候,当人们面对面地交往时(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都更接近),这样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更高。多数情况下,友谊和爱情都源自与身边人的交往。

费斯廷格等人的一项经典研究考察了麻省理工学院住校生的友谊选择。他们把住宿生随机分配到如图所示的17间公寓里。研究发现,住处较近的人比房间相隔较远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朋友。

对建筑楼群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人们更可能喜欢和结识与他们更靠近的公寓楼里的人。显然,即使很小的距离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一旦我们确定了居住、工作或上学的准确地点,我们大体上也就决定了哪些人将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为什么空间上的临近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

便利:远亲不如近邻

其他条件相同,身边的伙伴比遥远的伙伴更有优势:与远距离的伙伴交往消耗的金钱和付出的努力——诸如手机话费、汽油费和路上的耗时等——使这样的人际交往比住家附近的交往成本更高。远距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也低;在文字或声音中表达出的爱意远不如脸颊上真实的一吻那样打动人。因而,分居两地的亲密关系一般不如朝夕相伴的亲密关系令人满意。

然而,住在一起的恋人或夫妻,假若要分离一段时间,他们还可能快乐地认为这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感情,因为他们的爱情已经具有足够的奖赏价值。

曝光效应:日久生情

研究者做了一项有趣的研究来说明曝光效应。在大学学期开始时,研究者让女大学生在某些课堂上分别出现15次,10次或5次。这些女生从来不和教室里的其他学生交谈,只是坐在那里,她们出现的次数有多有少。然后,在学期末让该课堂真正的学生看这些女生的照片,并询问他们的反应。结果非常清楚:出现次数越多的女生对其他学生越有吸引力,她们比那些比较少见的女生更让他们喜欢。

因为临近常常能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所以与他人频繁的接触不仅能使交往更方便,而且会使对方看起来更有吸引力。比如,真正认识同性恋的人与那些与同性恋没有(或不想有)任何接触的人相比,前者对同性恋者的态度更积极,更包容。

临近的作用

当然,空间上的临近所增加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如果不断接触,则任何事物(喜爱的食物、歌曲,也许甚至是恋人)都会令人厌烦。熟识能增加吸引力,但过度接触则未必。而与可憎、难于相处的人临近并不一定让我们更喜欢他们。要给临近的作用下一个定论的话,就是它能增强我们对他人的情感。我们往往更喜欢身边的人,然而如果他们令我们厌烦,那么临近只会雪上加霜。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大胆去靠近你喜欢的人吧!小心地守护你在乎的人吧!

朋友或恋人,亲爱的,只要你回头,就能发现我永远在你身后。

欢迎来信分享你想对ta说的话


[来信方式]


微信公众号

邮箱

txfyixin@dingtalk.com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1]罗兰米勒《亲密关系》



往期文章推荐

人世间 | 建立高自尊:我骄傲,我是小镇做题家

通心科普 | 最伟大的作品:听歌也能治愈心灵?

亲密关系 | “智者不入爱河”:你是单身主义者吗?

人生第一站 | 给父母的话:送孩子一个“治愈一生”的童年


图文编辑:亦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