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半路出家!从造纸厂工程师到清华教授,他师从施一公,近日再发Science


本文来源:硕博一线、科研大匠、清华大学新闻网、大连工业大学新闻网、开讲啦


2020年12月4日,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柴继杰课题组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Jane Parker课题组、Paul Schulze-Lefert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 发表了题为Direct pathogen-induced assembly of an NLR immune receptor complex to form a holoenzyme 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植物TNL类抗病蛋白RPP1直接识别其效应蛋白ATR1后激活并形成全酶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发现RPP1抵抗小体可作为病原体效应剂诱导的NAD +水解全酶。四聚体RPP1寡聚体结构提供了植物NLR受体对病原体直接识别的例子,并揭示了导致NLR构象活化的菌株特异性识别机制。

该研究工作提出了RPP1四聚体的多层调节,包括ATR1结合,核苷酸结合域之间相互作用驱动的RPP1寡聚以及RPP1TIR自缔合。该分析为RPP1全酶介导的诱导NAD +水解和TNL受体信号传导的框架提供了结构上的见识。 作为全酶,RPP1抵抗小体与动物凋亡小体和炎性小体具有相似性,它们在募集蛋白酶后会形成全酶。


而与柴继杰教授发表的多篇CNS相比,让我们更加惊叹的是,与传统“学霸”不同,柴教授并非生物科班出身,他在本科时就读造纸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造纸技术员。后来经过近30年的艰苦努力后,逐步成长为世界知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成就,柴教授的毅力、勇气和科研方法,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半路出家,师从施一公
从造纸到生物,科研之路异常艰辛

我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他比我还大一岁,他刚来做我的博士后的时候,我预计他的基础会很差,来了之后,才发现他的基础比我想象的还差。但现在,我跟你简单点讲,在他研究的领域里面,他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科学家。
——施一公
柴继杰教授(图源百度图片)

柴继杰1966年生于辽宁。1983年9月,考入大连轻工业学院(现在大连工业大学)制浆造纸专业832班,是不折不扣学造纸出身。

“当时的校园很小,只有一进校门的那一栋教学楼,后面有几栋零星的宿舍楼,其他地方都是荒地。”柴继杰教授2018年7月在母校大连工业大学演讲时曾回忆。


1987年毕业后到丹东鸭绿江造纸厂担任助理工程师。在工作了四年后,1991年他考取了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硕士生,据他回忆,当初老师来到他工作的工厂进行面试,为他在那样的环境下还能坚持学习所感动。

1994年柴继杰教授到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攻读博士,这是他接触生物学的开始,1997年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后,1999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后,师从著名科学家施一公院士,进行结构生物学研究工作。

据施一公说,柴继杰一开始给自己写信,希望到普林斯顿大学做自己的博士后时,并没有什么文章在手,但是施一公就觉得他的训练可能比较差,结果来了之后,施一公才发现,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差,也是因为这样,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博士后,柴继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科研之路开始的异常艰辛。

不过,从一开始的屡屡被导师施一公“嫌弃”,到后来成为导师口中的“我的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施一公的慧眼识珠和柴继杰的刻苦努力,也成就了一段千里马遇伯乐的佳话。关于他的成长经历,施一公曾在多个场合提到,以此用来鼓励大家。

施一公在《开讲啦》讲起柴继杰很自豪

2017年6月1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在京举办2017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行前集训视频会议,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在讲座中谈到柴继杰教授在普林斯顿从事博士后的经历:

施一公院士说,我的两个学生都比我年纪大一点,柴继杰加入我实验室的时候,我看了他的简历,我以为他是大连工学院的,其实是大连轻工业学院的,是学造纸的,后来在丹东造纸厂工作了四年,为什么收他?就是因为他有个性。
就拿他做对比,我有一个特别好的学生,就不说名字了,是科班出身,南京大学第一名,中科院周承儒先生的博士,97年申请我实验室的时候已经有七篇第一作者的CNS文章,在中国当时是不可思议的,柴继杰一篇都没有,他只有一篇第二作者的小文章,但是我就看重了他在工厂干了四年,能考回协和医学院做博士生的经历。 
他在我那五年做的非常优秀,当然这五年他非常曲折,这就是我说的来的时候英文很差,每天半个小时,我发现继杰现在还每天半小时的英文报刊杂志的阅读,他保持下来了,他在和他的学生讲,说你要每天读半小时。
柴继杰在我那前两年就是技术员,他不明白他在做什么,因为基础太差了,手把手教他,但在某些研究学科,某个生命科学的大部分学科,我说难听点讲,你确实不需要太多太深厚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做的很好。他前两年就是技术员,第三年开了点窍,第四年有自己想法的时候我非常非常欣慰,当时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即使这样的学生我也可以带出来,他和你们想象意义上的学生完全不一样,他就凭一点,就是好强,继杰是从来不认为世界上有什么事情他做不到的,他付出比别人大得多的努力,当然他也很灵气,他找了一个适合自己做的领域和专业,在我那做了五年很优秀。
——施一公,《2017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行前集训视频会议》
一直到后来,施一公有一次在清华讲座,有柴继杰的学生来向他提问,最后学生说:“老师,我们柴老师说了,他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尽管他出自你的实验室,但他处处比你强。”


施一公也觉得很欣慰,觉得这才是自己教的好学生,如果自己的学生,不能超过自己,或者心里觉得,要跟着老师的足迹,一直走下去的话,可以说是白培养他了。

30年坚持
不断挑战,成就世界一流



2004年,柴继杰教授选择回国,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这是我国第一所由国家直接支持的一体化现代生命科学交叉研究中心,采用的是向美国看齐的“非升即走”体制,五年为一个考核期,柴继杰教授回来的时候该所才刚刚挂牌,如此选择也是冒着巨大的风险。2009年柴继杰教授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获得德国科隆大学和马普遗传与育种研究所教授席位。

回国后,柴继杰教授的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根据公众号iPlants统计,截止2020年5月柴继杰课题组自回国以来总共发表了70多篇论文,其中包括Science和Nature共计12篇通讯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植物抗病领域现有的复合体结构几乎都出自柴继杰教授实验室,其中最具挑战和突破的是在2019年4月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背靠背连发两篇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柴继杰、王宏伟与中科院遗传所周俭民的研究长文,揭示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机制。这项成果解决了困扰全世界20多年的难题,并有望使化学农药的使用大大减少,国外专家甚至将这项成果的发现称为植物免疫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谈心得
好奇心和兴趣是坚持科研的源动力

科研事业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般光鲜亮丽,大家在新闻中看到的仅仅是1%成功的案例,他背后可能累积着99%的失败 。科研本身是一个很单调、很无聊的过程,甚至可以说乏味。因此,只有好奇心和兴趣,才是坚持科研的源动力。
——柴继杰

谈及自己的科研事业时,他表示,好奇心和兴趣是坚持科研的源动力。

柴继杰教授表示,在他看来选择是人生当中最难的一件事情。衡量自己适不适合做科研,与其考虑自己能否坚持,不如思考自己是否对科研感兴趣。在科研之路上勤奋是必须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勤奋的人都能出成果,只有发自内心地想要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时刻想要了解“为什么”,才能做好科研。

“科研事业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般光鲜亮丽,大家在新闻中看到的仅仅是1%成功的案例,他背后可能累积着99%的失败,所以,科研本身是一个很单调、很无聊的过程,甚至可以说乏味。因此,只有好奇心和兴趣,才是坚持科研的源动力。”


在母校的分享会上,柴继杰教授说,一个人在本科期间,甚至是研究生期间,都很难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也就无法判断自己所学的知识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多学知识来充实自己,迎接机会和挑战,使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

柴继杰简介


柴继杰,1966年生于辽宁,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已发表80多篇SCI,13篇CNS,他引12000+次。

主要科研领域与方向:以蛋白质晶体学为手段,结合生化细胞生物等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目前实验室主要兴趣是植物的受体样激酶(RLK)、抗病蛋白(R蛋白)以及NOD样受体(NLR)。




动动小手加星标,浏览文章不迷路!不用每天花费时间刷信息流也可以随时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啦!

往期推荐

第一作者年仅7岁!这篇Nature Chemistry点击过万,感动无数化学家!

2020-12-06

读博工作15年,我所遭遇的那些实验室爆炸事件

2020-12-04

闭门造车?NO!学会用激光粒度仪读一读万事屋整理的20篇文献就够了!

2020-12-03

大国担当 || Nature:中国在缓解温室效应方面的贡献巨大,为世界做出表率!!

2020-12-01

清华学姐事件背后,赤裸裸的两性舆论双标时代何日方休?

2020-11-25


万事屋告示牌招聘话题小编

⭐我们希望你

擅长写各类硕博热点话题,内容有趣,有料,有思想

⭐简历投递

1. 投递邮箱:18838225675@163.com2.扫描左侧海报中的二维码,添加负责人微信
关注我们

点了“在看”的小哥哥小姐姐

今年发IF>10一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