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打破校史!成都理工大学首篇第一单位《Nature》!
2023年5月31日,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和沉积与生物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的李超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Uncovering the Ediacaran phosphorus cycle”(解密埃迪卡拉纪磷循环)的文章。据悉,这是成都理工大学建校67年来首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的论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此项研究由成都理工大学的李超教授领导,他与柔性引进客座教授Matt Dodd博士共同设计了该研究。实验分析由Matt Dodd博士、张子虎博士、程猛研究员和谷昊东博士生开展,模型分析则由石炜博士和英国利兹大学的Ben Mills副教授完成。同时,Timothy Lyons教授(加州大学河滨分校)、Dalton Hardisty博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东兰辛分校)、Sean Loyd博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Malcolm Wallace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Ashleigh Hood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Kelsey Lamothe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程猛研究员和谷昊东博士生则向团队提供了样品和野外工作支持。英国利兹大学的Simon Poulton教授也提供了分析帮助。Matt Dodd博士、李超教授和石炜博士联合撰写了该篇文章,并得到了全体共同作者的讨论和帮助。
这项研究利用自研技术重建了地球地质历史关键时期埃迪卡拉纪(又称“震旦纪”)古海洋生命营养元素磷含量波动,发现了早期缺氧海洋磷含量波动和海洋氧化程度之间具有不同于现代海洋的解耦关系,并提出了外部因素是古海洋实现氧化的原始驱动力假说。该成果揭示了早期海洋维持漫长缺氧状态的根本原因和最终实现氧化的根本机制。由于生命与地球氧化相关联,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人类对地球宜居性演化和复杂生命演化规律的理解,也在回答人类终极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该成果是李超教授团队在过去近20年里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环境演化领域的长期研究工作的集中体现。他们注重以技术创新驱动科学创新,连续在Science、PNAS、Geology、EPSL、GCA、Science Bulletin、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逐步形成了以分层海洋化学结构耦合碳-氧-硫-磷循环为特征的前寒武纪大气-海洋系统演化理论体系。
目前,成都理工大学依托沉积地质研究院和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了“沉积与生物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由李超教授领衔,旨在打造国际一流的研究与技术平台,并期待与国内外同行携手共进,共同攀登地球科学高峰。
作者简介
李超,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沉积地质研究院院长,沉积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9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致力于海洋环境演化及其生命、矿产和能源效应研究(沉积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主持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8项。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
往期推荐
扫码关注我们
科学指南针一测试万事屋
干货丨资讯丨教程丨视频
课件丨文献下载丨测试服务
点个再看,今年一作IF轻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