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构中国叙事:“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如何跨文化讲好故事

CDRC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2024-04-12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主动扩大朋友圈的一次探索,旨在打通国际往来,打造一条互惠共赢、共享发展的合作桥梁。走过漫漫十余年路程,一座座造福当地的精品工程,一条条互利共赢的合作项目,一段段浓烈而深厚的跨国友谊,无一不诉说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丰功伟绩,无一不折射出世界人民携手同行的美好愿景,如今,“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海内外民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过程中,一大批纪录片人以此为题,用真实动人的影像,定格属于“一带一路”的共同记忆。面对如此宏大的主题,纪录片该如何完成叙事?选取怎样的故事可以更好实现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经历了怎样的思维变迁?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纪录片,在影像中寻找答案。


《旧世界与新大路》海报



01

直面舆论:从独白到对话


当前,世界信息与传播格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全球信息往来日益频繁。伴随着综合国力的崛起,中国需要更加多元的平台和路径与世界对话,向世界传达出中国的智慧和发展方案,在渴望打破被动局面、近一步提高自身话语权的实际需求中,中国纪录片的对外叙事思路在不断延展和改变。在以往惯有思维的认知中,曾经的中国外宣以输出为主,但尽管纪录片工作者们竭尽所能抛出一切发展成果,却囿于信息有余,针对性不足,可看性不强的困境,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而如今,随着反馈与交流意识的增强,纪录片工作者们在接收国际前沿制作理念、倾听国际声音的同时,更加勇于直面舆论,在输出的基础上针对痛点精准投送,主动链接热点,务求在对话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这一转变在“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作品中最为显眼,越来越多的作品通过与沿线国家间人民群众的真实对话,向世界展现真实而立体的中国。


在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新华社打造纪录片《共同之路》向海内外群众讲述着“一带一路”的切实影响。来自加纳的乔治通过学习中国竹艺技术改变命运,如今的他不仅摆脱了生计难题,还立志将手艺传授给更多加纳民众,帮助更多人追求幸福生活;中欧班列的开通让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阿妮塔解决了物流难题,物流时间的大幅度缩短,使她如愿将中国商品销往世界,与当地的众多小商贩一道成为中西方经济往来中的一环。这些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民,因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共同改变了命运,当地人民生活的变迁,力证着中国方案的精妙,也使许多妄论中国在隐性干涉他国的谣言和阴谋不攻自破。


来自加纳的乔治讲述竹艺技术对生活的改变


中国日报起底工作室推出的纪录片《旧世界与新大路》选择通过探访中老铁路项目,来解读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复杂性及其广泛影响。区别于以往“有什么说什么”的对外宣传模式,《旧世界与新大路》更加聚焦于对舆论争议和质疑的回应,对于部分西方媒体在评价中提到的“债务陷阱”等负面标签予以正面回击。影片通过深入调研“一带一路”共建项目,梳理“债务陷阱”一词的来龙去脉,证实此类传言是部分西方媒体为维持现有经济基础,而虚假宣传的结果,中国借贷非但不是发展中国家债台高柱的根源,相反还在一些国家陷入困难之时提供了有力帮助,由中国参与兴建的中老铁路、卢萨卡机场、吉赛水电站等大型基础设施不仅提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还带动了经济结构基础的改善。


老挝铁路开通运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旧世界与新大路》等“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通过转变制作思路,摒弃以往自白式的外宣口吻,用种种实例痛击谣言,努力在宣传—倾听—理解—解答的循环中,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对话过程,为国际国内双重舆论场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互动和回应让世界更加读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深刻涵义。



02

话语框架:平民视角与国际表达


“一带一路”倡议与各个共建国息息相关,这也致使“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天然具有跨文化传播的属性,如何搭建适合跨文化交流沟通的作品框架,成为讲好建设“一带一路”故事的重要因素。近几年产出的纪录片中,创作团队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受众的文化差异,摒弃了以往思想性强、共鸣性弱的史料叙事,转而以一种人文化的“平民视角”建构话语框架,这种叙事模式,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情感追求,尝试站在民众的立场做出国际表达。


央视制作的纪录片《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通过十年来亲历者们鲜活生动的讲述,对“一带一路”中诞生的诸多“中国名片”进行了全景回望和系统存盘。在面对宏大主题和大维度的时间跨越上,《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选择用细腻的落笔方式来呈现,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当影片介绍到中国参与的基建和能源项目时,主创团队从侧面切入,借助奔牛节比赛的选手、“堵城”雅加达的上班族,以及正在聚精会神看电影的大学毕业生等人物开启故事讲述,以更加真实的小人物经历来烘托这些项目带给当地的正面影响,真挚而动人。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海报


影片第三集中,来自南非的巴松获得“一带一路”中国企业助学金资助,如愿考上当地工程师,并顺利入职了当地德阿风电场。在回望巴松成长历程的同时,影片穿插式讲述了中国对南非电力系统的开创性建设,巴松任职的德阿风电场,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由中国投资、兴建、运营的非洲首个风电场,这项足以计入史册的基建工程,不仅实现了巴松个人的价值追求,更是彻彻底底解决了当地30万用户的用电难题。影片用个人故事映射国家建设成就的巧妙设计,让国际观众也生动感受到基建发展对于民族命运的重要影响。


巴松在德阿风电场工作


CGTN大型纪录片《新丝路上的交响》也同样在“一带一路”的平民故事讲述中做出了出色诠释。在影片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梦想成为老师的柬埔寨小学生,骄傲于埃及新CBD建设的本土摄影师,还能看到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哈萨克斯坦电商从业者,得到中国央企赞助而勇夺世界冠军的父女。影片将普通人的命运故事融入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通过小细节、小人物为主的平民视角阐述,带给观众真切的情感冲击。




《新丝路上的交响》人物海报


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将普通人塑造为讲述者,采用小故事描绘大战略的叙事框架,在“平民个人”和“官方视角”的交叉叙事中,将“一带一路”惠民性功能由表及里的铺陈开来,中国方案的宏观优势也在层层剖析中更加深入人心,“一带一路”也更加广泛地与沿线国家和民众联系起来。



03

情感取向:世界人民紧密相连


在愈发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发挥的作用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广,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传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媒介环境,如何寻找到更加普世的情感链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成为“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将沿线各国间人民联系起来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不少作品将爱与善意作为情感基底,呈现出世界紧密相连的价值取向。


纪录片《旧世界与新大路》通过拜访马来西亚、赞比亚等国专家,从宏观角度呈现出中西方贷款的区别以及中国借贷为当地经济带来的良性改变,通过采访老挝矿产公司雇员、琅勃拉邦导游、阿根廷民众,将经济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良性促进具体而微地体现在当地民众的生活变化中,有力驳斥了西方国家对“债务陷阱”不实指控,从而揭示了更为深刻的真相——全球人民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带一路”是为了连结人类而提出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为了分裂与斗争。影片紧紧贴合共建国家追求自身发展的角度,在讲述一带一路普惠政策的基础上,传递出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的价值观念,证明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路,描绘出一副世界大团结、共繁荣的新画卷。


老挝矿产公司雇员指出中老铁路开通使进出口货运增加


央视制作的另一档“一带一路”纪录片《通向繁荣之路》覆盖了近70个共建国家的典型案例,讲述了诸多文明互鉴和美美与共的故事。例如,在遍地荒漠的塞内加尔地区,当民众聚集在中塞合铸的水井前欢呼呐喊时,观众能真切感受到国家间携手同行的分量;在饥饿横行的布隆迪地区,当非洲人民依靠中国传授的水稻种植技术而吃上饱饭时,观众能直观感受到友爱帮扶的美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背景下,这些温情的故事串联在一起,给受众提供丰富的共情空间,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了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共建国家合唱的宏大主题。


《通向繁荣之路》海报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意义深远的国际性合作,拥有着天然的跨文化优势,将沿线各国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借助“一带一路”的话题,纪录片聚焦平民视角,将一个个丝路奋斗者的故事拾起、打磨,在与各国的交流互动声中,谱写出一曲世界和谐的华丽乐章,进一步发挥好国家相册和“铁盒里的外交大使”的作用,将中国故事拓展为全人类的、世界的故事。这些生动的影像记录,将时刻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共同构筑成世界的时代记忆。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往期回顾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编审:王 侯 李金斋

责编:王悦阳 宁皓阳

编辑:胡  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