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内卷的中国市场,保时捷说,新能源豪华车还没有赢家
保时捷希望 2025 年一半的销量来自新能源车。
文丨王海璐
编辑丨宋玮
1948 年,第一辆 “保时捷 356” 在斯图加特获准上路,自此,保时捷从费迪南德·保时捷父子的设计工作室一路蜕变为世界领先的超豪华品牌。对高性能的极致追求、清晰的产品组合、有口皆碑的设计能力,和 75 年来的品牌积淀,奠定了保时捷在豪华车品牌中的独特地位,不仅收获了掌声,还保持着极高的盈利能力。
2022 年,大众集团共售出 828.26 万台汽车,保时捷的销量只占其中的不到 4%,但利润却占了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 “现金奶牛”。销售回报率高达 18%,远超大众集团的平均销售回报率(8.1%),同时也高于大众集团旗下的兰博基尼、奥迪、布加迪、宾利等豪华车品牌。去年 9 月,保时捷在法兰克福交易所上市,市值一度超过大众汽车集团。截至发稿前,保时捷市值约 520 亿欧元,大众汽车约 730 亿欧元。
保时捷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始于 2001 年,目前部署了 151 家销售网点,积攒了 75 万名车主。中国已经连续 8 年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22 年,保时捷在全球总共销售了近 31 万辆车,中国卖出了 9.3 万余辆车,占据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
但在 2022 年,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首次出现下滑。这一年保时捷全球销量同比增长 3%,德国增长 3%,除德国外的欧洲其他地区增长 7%,其他海外市场及新兴市场增长 13%,北美零增长,而中国市场下降了 2%。
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Michael Kirsch)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保时捷在中国市场下滑,主要是受到疫情、芯片短缺及俄乌冲突,销售和供应方面出现了一些压力。
“宏观经济确实让小部分人持币观望,但大部分原因还是在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可以看到,随着今年经济的进一步走强,我们的销量上已经有体现了,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保时捷中国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洪声在 6 月份的一场活动上对《晚点 Auto》表示。
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还在上演一场剧烈的变革。2022 年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 93.4%,渗透率达到 28%。2023 年,乘联会预测新能源车渗透率会达到 36%。
新能源车在快速替代燃油车,特斯拉、比亚迪和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市场份额在增长,而一些传统汽车品牌的销售规模在萎缩。洪声表示,保时捷在密切关注中国市场发生的变化,但目前保时捷所在的高端市场还比较稳定。
“中国的新能源车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内已经做得相当成功,但在豪华车领域还没有一个真正脱颖而出的赢家。” 洪声说。
保时捷是第一家在多个豪华车细分市场布局新能源车的汽车制造商。2015 年法兰克福车展,保时捷首发 Mission E 概念车,并于四年后推出了第一款纯电跑车 Taycan,迈入了电动时代。保时捷 Panamera 和 Cayenne 也推出了混合动力版。
2019 年,Taycan 上市前夕,保时捷对外宣布了野心勃勃的转型计划:2025 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车型占所售新车的 50%。随后,保时捷又制定了下一个五年计划:2030 年,纯电动车型将占其所售新车的 80% 以上。
目前保时捷的电动化车型比例不高。2022 年,保时捷在全球销售的约 31 万辆车中,排在前三的车型是 SUV Cayenne(9.56 万辆)、Macan(8.67 万辆)和跑车 911(4.04 万辆)。而 2019 年 9 月上市的、现今保时捷唯一一款纯电动轿跑 Taycan 在 2022 年销售了约 3.5 万辆,同比下滑 16%。
保时捷还需要更多产品,打开新能源这个全新的市场。规划中,保时捷将在 2024 年推出 Macan 的纯电动版,20 年代中期还将推出 718 的纯电版与 Cayenne 纯电版,并新增一款定位于 Cayenne 之上的纯电 SUV。
虽然这些产品还未面世,但保时捷向新能源转型的目标坚定不移。在这一战略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市场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最新的统计中,保时捷的中国客户平均年龄为 35 岁,低于其他主要市场(欧洲和美国是 50 多岁),其中女性客户比例基本与男性持平。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及客户群体的特殊性,都让保时捷高管层意识到必须给予更多关注。为了更懂中国市场,更早地知晓中国市场引领的新能源车消费创新,保时捷逐步在中国增加研发投入,2015 年成立保时捷工程上海子公司;2018 年组建中国创新办公室和数字团队;同年底,保时捷创投进入中国市场;2021 年,保时捷数字科技成立;2022 年,保时捷研发中国分支投入运营。
保时捷中国创新办公室负责人曾念怡(Janice Tsang)介绍,设立创新办公室有利于让保时捷高层看到中国市场的创新活力,做出更正确的决策,是 “推动公司内部转型的加速器”。自成立起,保时捷中国创新办公室总共推进了 45 个概念验证项目,并在去年推出了 “创新加速营”——类似于创业孵化器,遴选创业公司并提供合作机会和资源支持,用 6 个月时间完成一个实验性项目,向保时捷的业务部门展示成果。
2022 年,保时捷中国创新办公室总共收到了 100 多份申请,有 8 家初创公司与保时捷各业务部门合作,落地了 6 个概念验证项目。
6 月 12 日,最新的一个项目对外展示:2 家创业公司共同改装了一辆保时捷 Cayenne,让后排的乘客透过左右车窗观看 AR 街景。这次改装不涉及车机层,因此只用两台苹果手机粘在前挡风玻璃上代替摄像头,车窗玻璃由特殊材料制成,可以像 AR 眼镜一样模拟投影附近的建筑物及特效。其中,基于视觉的 AR 地图来自创业公司 “悉见”,车窗投影显示来自光子晶体科技。
6 个月开发的实验性项目,只能做到一些初级展示,但已经可以让保时捷的业务部门看到后续产品开发的各种可能性。
创业公司悉见、光子晶体科技在保时捷 Cayenne 上完成的概念验证项目
优质的、与保时捷集团战略匹配的早期项目,有机会获得保时捷创投的投资。保时捷创投董事总经理 Ulrich Thiem 介绍,保时捷创投由保时捷集团出资,初始规模为 2.5 亿美元,投资领域主要分为四部分:汽车产业链及出行;智慧企业;可持续发展,包括碳中和、循环经济、供应链可持续化;以及出行以外,对未来发展有战略或财务意义的其他领域,比如有飞行汽车,电动自行车等。
四大领域的投资都需要与集团有紧密的战略协同,由业务部门认领,“承诺愿意和这个项目进行合作”,才会获得投资。但最后一块,保时捷创投会有比较强的自主性。不同市场的策略不同,Ulrich Thiem 称,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会倾向于第四种。
与风险投资以财务回报为最终目的不同,保时捷创投的第一诉求是对保时捷集团有战略价值。“我们是企业风险投资(CVC),所以要考虑第一个 C——Corporate,不会把财务投资作为唯一的指标,当然财务投资肯定是我们会关注的很重要的一点。”Ulrich Thiem 说。
在 A 轮阶段就能与保时捷的业务部门达成合作,符合这个要求的项目并不多。成立至今,保时捷创投在中国只给出了 4 笔投资:蔚来资本,做虚拟偶像的杭州万像科技,做 3D 打印的远铸智能,和 6 月 12 日刚刚宣布的能源互联网公司电享科技。
保时捷创投中国区负责人龚挺对《晚点 Auto》表示,2019 年投资蔚来资本,主要是因为保时捷创投当时刚刚成立,希望借助其他投资机构的力量打开本地 “朋友圈”。而万像科技、远铸智能和电享科技,都与保时捷的业务部门达成了长期合作。
通过做创新性项目和做投资,保时捷希望在中国市场打开一扇窗。“中国的初创生态比国外要 ‘卷’。一个新的细分赛道出来,创投机构在美国市场能观察到 20 家、30 家公司。但在中国,如果告诉我有 300 到 500 家,我一点都不奇怪。” 龚挺说。他认为这和大环境,创业者的心态都有关系。而保时捷,既要对市场变化保持敏感,又要不被浮躁的环境影响,坚定自己的长期战略,把经典延续下去。
以下是《晚点 Auto》对保时捷中国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洪声,保时捷创投董事总经理 Ulrich Thiem,保时捷创投中国区负责人龚挺的采访:
豪华车领域还没有脱颖而出的赢家
晚点 Auto:保时捷今年的营收预期是 400 亿~420 亿英镑,相比于 2022 年增长了 6.4%-11.7%,而 2022 年相比于 2021 年增长了 13.6%,对营收的预期更保守了,是什么原因?
洪声:全球营收目标的制定是有具体原因的。每个季度我们都会有非常正式的电话会议,针对全球的营收,以及未来的预期进行严谨且细致的汇报与讨论。由于我们是上市公司,我不能代表总部对全球的营收数字预判进行诠释与解读。
站在全球的角度,因为不仅是中国市场,还有北美、德国和欧洲其他市场,以及全球其他市场,每个市场今年对整体增长预期是不一样的。
保时捷很早就提出了一个理念:我们的财务目标注重质而不是量。我们希望看到品牌更加清晰的定位。保时捷品牌是高回报率、高盈利性的公司,这是我们要坚持做到的。至于营收,有很多综合因素。
晚点 Auto:保时捷 2022 年全球销量微增长 3%,但中国减少了 2%,对此你们是怎么总结的?
洪声:2022 年是中国整个大环境非常严峻的一年,包括当时的经济环境,以及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很多都不在消费领域中。进口的物流也产生了很多影响。此外,全球局势动荡,也对我们的供应链产生了非常严峻的考验。还有芯片危机,在 2022 年也是国际大环境下的短缺状态。
宏观经济确实让小部分人持币观望,但大部分原因还是在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可以看到,随着今年经济的进一步走强,我们的销量已经有体现了。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晚点 Auto:去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增长很快,渗透率已经达到 27.6%,今年乘联会的预测是 36%。过去特斯拉、比亚迪和新势力崛起,但还没有触及保时捷的市场区间,您预计未来几年高端市场会怎么变化?保时捷如何捍卫自己的位置?
洪声:对比保时捷其他市场,中国的车主是最年轻的,女性车主的比例也达到了最高的 50% 左右。因此我们非常关注新一代年轻客群的偏好。比如,他们对车辆互联化、数字化的需求更强烈。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电动车产品从外观到质量、再到驾驶性能已经做得相当不错,并且车内互联、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在全球市场遥遥领先。中国的新能源车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内已经做得相当成功,但在豪华车领域,还没有一个真正脱颖而出的赢家。我们也看到一些品牌推出了高端车型,希望把价格拉到豪华品牌的价格区间。但保时捷最关注的还是品牌价值和品牌历史,这种传承和积淀会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方方面面。我们尊敬和感谢其他品牌所做出的努力,也欢迎各方面的竞争,我们有信心做好自己的产品。
此外,我们也始终都在关注和评估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但不会盲从地把市面上所有的领先技术都放到保时捷的车上,因为保时捷最关注的还是驾驶者本身,我们要了解中国客户最真实的需求和期待。因此我们在中国持续拓展本土研发矩阵,包括保时捷工程在北京和上海的办公室、保时捷数字科技,以及去年初成立的中国研发分支,这些都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符合本土市场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晚点 Auto:保时捷的优势现在转化到电动车上吗?我看到一个很奇怪的数据,去年保时捷 Panamera 销量同比增长 13%,而 Taycan 销量同比下降 16%,为什么会是这样?
洪声:您所提到这个数据是保时捷全球整体的车型销量,也牵扯到其他市场的客观情况,就中国市场而言,Panamera 是很长时间的产品,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客户对它接受也需要时间。毕竟我们车的定位摆在那里,中国的消费者对于保时捷这样的品牌的领会,有时候也需要时间。我们有很多保时捷忠实粉丝,他们接触到保时捷的文化和我们的车以后,会形成很高的黏性,这是有原因的。
Taycan 是保时捷的第一款纯电动跑车,我们把它打造成了一款完全具备保时捷纯粹驾驶乐趣的电动车型,如果你驾驶过 Taycan,会发现它的确很不一样。我们对自己的产品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在销量方面,我觉得不能仅仅看量,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通过 Taycan 成功拓展了全新的用户群体,有约 72% 的 Taycan 用户是首次选择保时捷品牌。
保时捷中国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洪声
战略属性的创投机构
晚点 Auto:你们的定位是 CVC(Corporate VC),保时捷作为企业(C)是非常高标准的,不是最好的东西不会用,而 VC 投早期 A 轮项目。早期项目通常是比较粗糙的,你们要让业务部门点头,和一个 A 轮阶段的项目有合作意向,是不是有点难?
Ulrich Thiem:保时捷会提供投资指引,由我们的监事会和内部投资工具来制定。我们在明确要投早期项目的情况下,会给被投公司足够长的时间来让他们成长。您刚刚提到的跟业务的磨合这是存在的,这也是投资团队要做的事情。任何基金的投后管理都要给被投公司提供所谓的赋能。我们作为投资部门,赋能之一就是和业务怎么磨合。
从投资指导来说,我们会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在这段时间内不断确认被投公司是否能稳步增长、带来战略价值。同时,在第一次对一家公司进行投资后,我们至少会有一至两轮的追加权力,也许过了一段时间,还没有特别明确地看到其战略价值,但我们还是认为这家公司非常有潜力,我们也会持续追加。中国的万像科技、远铸智能是我们 2021 年投的,2022 年都追加了。这其实并不冲突,而是我们整个组织和业务部门需要学习和配合的地方。
晚点 Auto:为什么监事会的指引是做创投?既然不以财务回报为目的,后期阶段的项目更成熟,更容易和你们的业务部门产生协同。
Ulrich Thiem:保时捷创投只是保时捷的投资工具之一,内部有不同的部门,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初创公司都有各自专注的点。保时捷创投是整个战略中的一环,有更多决策自由,也需要分散决策风险。早期的参与和介入,可能会为后期节约成本,但不代表我们完全不考虑 C 轮或后期的项目。
保时捷有 Company Building 的概念,现在还没有官方的中文名字,类似于孵化 + 天使投资的概念。他们会在一家公司还没有成型的阶段就直接和潜在创始团队联络,比风投团队做的事情更早期。然后是早期投资,就是保时捷创投团队。在保时捷总部还有部门专门负责所谓的战略投资和并购。
保时捷之前领投了一个 C 轮投资项目——Group14。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定位于战略投资项目,跳过了早期的轮次,直接以战略投资完成。这是创投团队赋能战略并购团队完成。我们内部也评估了,如果在早期 A 轮阶段就进行投资,能够节约多少资金,但这个项目接触到的时间晚了些。
保时捷风险投资中国区负责人龚挺(左)保时捷风险投资董事总经理 Ulrich Thiem(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