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空的六个层次 | 《空之探究》之读书笔记
空的第一层含义 —— 和“有”相对
这个含义非常直接明了,就是指“空间”没有被占 —— 如空位,没有内容 —— 空白的纸,空盒子等。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使用这个含义。比如说,“给我一个空碗”,“这个车位是空的”,“空杯子”等等。佛经里面,也有类似含义的使用,如:
《相应部》(五四)〈入出息相应〉(南传一六下.一八一)说:「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正身,修普前念,正念入息,正念出息」。
直译:”比丘!前往禅林,前往树下,前往空屋,跏趺坐,端正身体,修普前念,吸气时保持正念,呼气时保持正念。”
其中的“修普前念” - 不太清楚意思,保留原文好了。跏趺坐就是打坐🧘🏻的姿势。打坐要安静的环境,所以要在空屋子里面,以免被人打扰。
空的第二层含义 —— 空掉,清空
这个含义也很简单明了,就是把占据空间的东西拿掉、去除。从有一个被占据的状态,转变成一个空的状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使用这个含义,如:“在卖房子之前,我们需要清空房间里所有的家具和杂物”,“应该定期清空冰箱里过期的食物,以保持食物的新鲜和卫生”,“清空浏览器的历史记录,可以保护个人隐私”。相同地,佛经里面,同样有这个含义的“空”:
《相应部经典》:「居士!以何为已空诸欲者?居士!此处有人,于诸欲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热烦、离渴爱。居士!如是为已空诸欲者。」 (CBETA 2023.Q3, N15, no. 6, p. 14a7-8)
直译:”居士!什么被称为已经空掉了所有欲望?对于所有的欲望已经远离了贪婪、远离欲望、远离爱慕、远离渴望、远离热恼、远离渴爱。居士!像这样的人就被称为已经空掉了所有欲望。”
对于修行人来说,需要空掉欲望,以及对欲望的贪爱,渴望,渴求等 —— 因为这些欲望会引起烦恼,容易引发恶业,所以需要空掉,需要被清空。这个道理,就算是没有学佛的人,也是知道的。
空的第三层含义 —— 无常,苦,空,无我
无常,苦,空,无我 —— 是基础佛法(阿含经)的核心概念,而这些核心概念都是可以从最核心的理论 —— 因缘法一一进行推导的。理论上理解了以后,就可以在日常中对照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了。
因缘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相应部经典》)
直译是:“因为这个存在所以那个存在,因为这个生起所以那个生起,因为这个不存在所以那个不存在,因为这个灭去所以那个灭去。”
用现代的话来表达就是说,一切人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依赖其他人事物的存在。即,没有一样人事物可以绝对地、孤立地存在。
无常:由于所有事物都是基于因缘关系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它们的存在是不稳定的、不持久的。一旦构成它们存在的条件发生变化或消失,这些事物也会随之变化或消失。这就是无常的本质——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苦:苦的意思不只是痛苦,从哲理上来说,是指不安定的状态。因为一切的人事物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当中的,而没有一个恒定的(安定的)状态,所以起名为“苦”。
空:这里的空是指没有实有的东西,实有的定义(在佛教里面),是指永恒的存在,固定的存在,无论什么条件下都不会发生变化。很显然,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现代科学,物理学上的认知,都是不存在这样的“东西”的。不仅微观如此,宏观也如此。所以一切都是“空”,不是“实有”的。
无我:“我”的定义多指人的自我意识。不仅物质是无常的,就是意识观念也是无常的 —— 你仔细去观察下自己的观点(念头),比如前一秒想吃火锅,下一秒可能就想吃烧烤了。没有一个观点是”实有“的(记住前面对实有的定义)。既然所有的念头(意识)也是不是实有的,那么这种“自我意识”的认知,也不是实有的 —— 这样就被称之为“无我”了。 这是从生命的角度进行解读,如果从物质的角度进行解读,就可以推导出物质也是没有任何一个固定的特性的 —— 所以物质也是无我的,或说是“无自性”的。这里的“自”和“我”是一个意思。
《相应部》(三五)〈六处相应〉(南传一五.八七——八八)说:「阿难!眼,我我所空;色,我我所空;眼识,我我所空; 眼触,我我所空;眼触因缘所生受,若苦若乐若非苦非乐,我我所空。……意触因缘所生受,若乐若苦若非苦非乐,我我所空。阿难!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间」。
这段文字不太好直译,不如简单解释下:如果理解了一切人事物都是空、无我的之后,只要把“人事物”再展开即可,以佛教对人如何接触外界的认知来说,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以及六触(眼触色,耳触声,鼻触香,舌触味,身触触,意触法),有时也说十二处,即六根六尘组合,也说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即六个感受器官的能力和作用范围)的组合。以及因此产生的感受(苦,乐,不苦不乐)。这些也都是空、无我的。因为他们没有一样不会发生变化,没有一样是固定永恒不变的。
空的第四层含义 —— 空、空性、空相
空 - 就是否定了事物的实有存在。既然没有一件事物是实有的存在,那么我们看到的一切的一切,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都是空的了。人也不例外。
空性 —— 是从“自性”,“特性”,“性质”的角度来说的。比如金属有导电的特性。液态水有流动的特性。但这些特性依然不是实有的。还记得实有的定义吗?实有的定义就是必须满足一切条件不发生变化。而水变成冰了就不再流动了。金属如果被腐蚀了,就可能失去了导电性。甚至水和金属本身也都不是“实有”的,他们都可以被分解,或被转化。从这个道理上来说,任何事物都不会有一个实有的特性。这个概念就称之为“无自性”,或”空性“。
空相 —— 是从“相貌”,“外相”上来说。无明对于事物的认识里面,除了特性外,就会关注它的相状了(相貌、外相)。比如苹果是圆的,桌子是方的,黄铜是黄色的,等等。这些相貌也都不是实有的(请务必记住其定义)。苹果会被切掉就不再是圆的了,桌子会也被拆掉,就不再是方的了,就是黄铜如果被腐蚀掉,变成绿色。
用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其实很容易理解这些,比如物质都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者的转变只需要不同的温度即可。如果进入到微观世界,连原子都是可以转变的,因为原子有裂变和聚变。这样就容易理解,任何事物的相貌都不会是实有的了。这个概念就称之为“无相”,或“空相”。
空的第五层含义 —— 空有不二
前两层的空,都是和有对应的。这里的有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有(现象有,临时有)。
从第三层的空开始,空是和“实有”对应的。
有时为了区分前两层的有和“实有”,就把前两层的有称之为“假有”,或“临时有”,或“现象有”,反正都不是“实有”。如果理解到这一层,其实大多数的佛经,尤其是基础佛法(阿含系)和般若系的经典(如《心经》《金刚经》等)都是比较容易看懂的。
但佛法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说明空和(假)有之间的关系 —— 空有不二。这其实说,我们对于空性的讨论,其实是基于“假有”才推导出来的。如果事物不是假有的,就不空了。如果连假有的事物都没有,那么世界是完全的空白的,连人也没有,就不存在空性的概念和认知了。所以,空性的推导也离不开“假有”的事物。相同地,因为一切事物是空性的,所以一切事物才会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在特性,外相上有所变化。
对于这种相互无法离开,不能孤立存在的关系,就称之“不二”。当做“不二”的一种解释就好,不二当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其实佛教词汇,大多数都存在许多诠释的,就算是佛经和佛经之见,也不见得完全相同。
空的第六层含义 —— 离言空性
虽然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这种空性,可以进行说明。但要是语言本身并不等于“事物”本身。语言本身的描述也容易有局限性,甚至会令人产生误解。而且语言本身也是在发展中的。比如古人用繁体,(很多地方的)今人都用简体。甚至相同概念的含义在发展当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民国时期的“小姐”等。
为了隔绝语言上的这些种种弊病,用来代指真正意义上的那个“东西”,于是还有离言空性的说法了。
其实不仅佛教上有这种超越语言的表达,其实现实上生活中,一般人也会有类似的体会 —— 比如你吃到了一道美食,让你形容这个味道给没有吃过的人吃,无论你的语文多好,无论你的表达多厉害,都无法把真实的味道传到给对方。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这也是佛教“不可说”的一种诠释。
再比如,你看到一幅画,一幅美景(但没有照相的情况下),你要分享你看到的景象给其他人 —— 一样地,无论如何,你都无法把景色的真实情况完整地表达出来,并让对方真实地身临其境。
从写文章的角度来说,能说明的地方,以我的能力也就到此为止了。不过在最后,还是想要做一些补充。
对空的误解 —— 恶取空
恶取空 —— 就是完全否认假有的作用,任何一切事情都是无意义的,人生是虚无的,世界是虚无的,做什么都是无意义的。这就是恶取空,或“顽空”。这是学佛人尤其要警惕的。
另一类误解就好像认为世界最终有一天,会有大爆炸,然后一切的东西会同时消失,然后进入一种绝对的虚无当中了。事实上,这也是不正确的解读。佛教说空,是指针对单个事物而言的,或所有的事物的共性而言的,但并不是说,它们会在同一时间同时灭亡。
其实,稍微有点物理学常识的人,也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了,因为物质能量磁场(或其他未知的一个领域)等,这些的总量是守恒的。他们只会相互转化,而不会彻底消失。以佛教来说,就是用“业”这个概念来综合代指了,所以可以把业理解为物质,能量,磁场等的综合。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大宝积经》)
般若中的毕竟空
如果以《大智度论》作为般若系的教科书,那么里面有一个名词可能是被重复了最多次 —— 毕竟空。
智度论三十一曰:「毕竟空者,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
仁王经良贲疏中一曰:「毕竟空者,谓诸法究竟不可得。」
这里的不可得的意思是,因为任何东西都不是实有的,所以就没有可以“实得”的东西了。以般若思想来说,成佛也是不可得的。佛也是毕竟空的。而没有一个固定的佛的样貌。实际上,各个佛的报身都是有不同的。比如说阿弥陀佛的报身巨大无比,寿命极其长久(无量劫)。但有些佛的报身不过几十由旬,寿命不过几十劫长。关于寿命这点可以参考《法华经》的授记部分。
般若中对空的诠释有十八空
其实对于般若空的诠释也有多种多样,比如有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详细可以参考《空之探究》的对比表格。这里摘录《空之探究》中十八空和解释如下。
备注:依旧要记得实有的定义。没有任何东西是实有的。所以从实有存在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是空的。即一切法空(下面的第14空)。
内空: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 内处,为众生的身心自体。六内处是空的,名为内空。
外空:外是色、声、香、味、触、法——六 外处,是眼等所取的境。六外处空,名为外空。
内外空:内外是内六处与外六处, 内外处都是空的,名为内外空。
空空:空是一切法空,空也是空的,名为空空。(备注:这是否定有一种实有的、绝对的空的存在。要是有绝对的实空存在,那么一切东西都不会出现了)
大空:大是十方,十方是无限的广大,广大的十方是空 的,名为大空。
胜义空:胜义就是涅槃,涅槃是空的,名为胜义空。(备注:声闻经典中对于涅槃的诠释角度于此不同,多是从苦,灭苦的角度而诠释的涅槃)
有为空:有为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生死流转的三界是空 的,名有为空。
无为空:无为是没有 生住灭相的,不生不灭的无为是空的,名无为空。(备注:无为只是相对有为而说的,不存在绝对的、孤立的无为)
毕竟空:毕竟是到达究竟彻底处,所以或译作「至竟空」。究竟是空的,名为毕竟空。
无际空:际是边际。佛说:「众生无始以来」,没有最初际,所以名无际(或译作「无始空」,「不可得原空」)。依此初际而进说中际、后际,没有时间的三际,所以是空的,名无际空。
散无散空:《摩诃 般若波罗蜜经》虽译为「散空」,解说也还是「散名诸法无灭」。《大般若波罗蜜经.第三分》说:「若法无放、弃、舍可得,说名无散」。
本性空:本性是有为法性、无为法 性,本性如此,名为本性。有为、无为法性是空的,名本性空。
自共相空:如恼坏是色自相,领纳是受 自相等;自相是空的,名自相空。
一切法空:一切法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等;一切法是空的,名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不可得,是求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空,名不 可得空。
无性空:无性,是「无少许可 得」;无性是空的,名无性空。
自性空:自性是「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或作「诸法能和 合自性」。自性是不可得的,名自性空。
无性自性空:玄奘译本说:「无性自性, 谓诸法无能和合者性,有所和合自性」;无性自性是空的,名无性 自性空。然依鸠摩罗什(Kumārajīva)所译,这是无性空与自性 空合说,与内外空的意义一样。
总结
以上介绍了很多的空的概念,总结来说无非是 —— 缘起性空,或说,因缘有自性空。
真正理解因缘,就能理解空性。真正理解了空性,就能理解因缘。如果暂时还不能理解,也没有关系,回到因缘,多学因缘法。因缘法是一切佛法,各个体系,各个宗派的共同基础。相比较而言,学习因缘最不容易有误会,最不容易产生误解。所以也是最安全的。等到时机成熟时,自然就会懂的。不要着急,学佛可不只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了。
阿弥陀佛
愚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