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千一

其他

我用画图AI生成了善财童子所参的53位善知识

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承事供养欢喜法门。南方有国名曰藤根;其国有城名普遍门;中有长者名为普眼。...尔时,善财于彼城内推求寻觅长者所居,人咸报言:“住市肆中,鬻香药处。”第17位:甘露火王
4月4日 上午 8:13
其他

电影《周处除三害》和它的英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

电影《周处除三害》最近很火热,听说在网飞(Netflix)上也可以播放了,立即去找来看。查找的时候,一开始用“周处除三害”去搜索,结果一无所获,还以为是Netflix的上映是分地域的。然后再查了下IMDB上的评分,发现英文名居然是The
3月4日 上午 9:41
其他

佛陀在菩提树下的觉悟之十二因缘 | 十二因缘的四种解说

在上篇文章里面,我从佛经中查找了许多关于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的直接说法。从数量上来说,十二因缘是最多的。为加深影响,并指出佛经来源,请参考下表。分类佛经内容南传三藏長部14經,大品[第二],譬喻大經(备注:此处说的是毘婆尸如来)十二因缘南传三藏自说经,第一品菩提品十二因缘北传阿含部杂阿含经,卷第十五,369经十二因缘北传经集部佛说分别缘生经十二因缘北传本缘部方广大庄严经卷,第九,成正觉品十二因缘北传本缘部佛本行集经,成无上道品十二因缘北传本缘部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三十二因缘北传律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五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简介在进行十二因缘的解说之前,我先用现代语言,简单地介绍下十二因缘分别是什么。注意,佛教术语,名字,概念,经常会有很多不同的含义。我这里只会介绍下最常用的一种或两种。如果想要完全了解每一项的完整含义,还请参考佛学辞典,以及查找佛经中的原文(这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的)。十二因缘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无明:即无知,即愚痴。
2月17日 上午 9:07
其他

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了什么?| 在菩提树下修行了什么而成佛?

记得有一次,我给女儿讲了悉达多太子,出家修行,最终成佛的故事(可参考之前的文章《悉达多太子的履历(悉达多
2月14日 上午 6:25
其他

恐龙时代有佛吗?

有一位师姐的家属问她,恐龙的时代有佛吗?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偶尔用来增加学佛的趣味性,未尝不可。只是不要天天被这类问题耽误了时间就行,毕竟以学佛来说,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可以做的。无论是理论上的学习(解),还是实践上的练习(行),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所以,这类发散性的问题,偶尔聊聊,也还是可以的。处理得好,也可以“劳逸结合”嘛。毕竟来说,我们还在“有功用行”的阶段,修行还是蛮辛苦的。所以,偶尔增加点趣味性,可以帮助我们调节气氛。恐龙时代有佛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什么是佛。那什么是佛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层次去展开。(如果想看“答案”,可以直接跳到第三层)第一层佛
2月10日 上午 5:55
其他

悉达多太子的履历(悉达多 aka 释迦牟尼)

僧团成立波罗奈国长者之子耶舍,与其他四位友人,一同加入僧团,随后城中其他豪族有五十人也加入。(僧团人数:五十多人)耶舍的父母,成为僧团第一位优婆塞、优婆夷(在家居士)
2月8日 下午 12:07
其他

佛经中阿弥陀佛本生故事

一次佛学课上,法师给我们介绍净土法门,其中有一页PPT,罗列了佛经中的阿弥陀佛过去生的故事。我觉得非常开心,曾经想做类似的事情,甚至还想更进一步,把主要的佛菩萨们的故事都罗列下,然后用人脉图的形式把他们的关系标注清楚,想来非常有趣。但是,因为时间关系,一直未能如愿。所以这次看见了法师的PPT,是非常开心
2月1日 下午 12:15
其他

陆居士的《华严经》读后心得分享

,历经7个月零28天,陆居士是第一个读完了80卷《华严经》的同学。从日期(美国)起2023-5-28到2024-1-24。(部分记录,后期才转到了「微信读书」APP)有句话说“独行者快,众行者远”
1月28日 下午 4:01
其他

我所经历的两个“外道”

什么是附佛外道?维基百科的定义如下:附佛外道,又称附佛法外道,为佛教术语,通常用以称呼被主流佛教界认为是附会佛教、歪曲与篡改佛教教义和历史的新兴宗教、宗派及学说。外道为一个佛教术语,指与佛教哲理不同的哲学或宗教组织,无贬义;附会佛法则被称附佛外道,视为邪说。通俗来说,就是那些看起来像是佛教的组织,但所宣传的思想和佛教的根本思想有不同,甚至是佛教所反对的。但是一般人,或佛教初学者,是不容易识别出来的。但是有经验的佛教徒,尤其是深入过佛教教理的佛教徒,是很容易识别附佛外道的。相信宗教局和协会以国内情况来说,应该依赖宗教局和佛教协会的认定结论。尤其是宗教局,这是有法律上的权力的。一旦一个组织被认定是邪教或附佛外道后,宗教局会依法取缔,严重的情况,甚至会把有关人士绳之以法。国内目前的宗教环境很严格。对于宗教的约束和规范都有很多。即便这样,依然不可能100%地杜绝邪教和附佛外道的。例如,当某个组织很小时,很隐蔽时,影响力也很小时,这个时候宗教局或佛协就不会出面认定了
1月27日 上午 5:32
其他

写给莲友和莲友家属的临终手册 —— 临终准备、助念和关怀

以净土学人(也叫莲友)来说,对于临终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视的。笔者即有完整地学习过相关的课程,也有一些实践,再加上一些所见所闻,因此打算做一些梳理和分享,供莲友们参考。以理论学习来说,我有参加过两个组织的,一个是民间的,另一个是正规寺院的,除此之外,也在网上收集到其他组织的一些公开资料。以实践来说,即包括现场的,也包括远程的,即有规范流程的,也有家属临时组织的。所有的这些综合起来,就是我的信息输入了。最重要的是参加培训和实践(适用于:莲友和莲友家属)参加临终助念和关怀方面的培训这可能是最最重要的了,如果参加过这方面的培训,就会对此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也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参加过培训后的总结和笔记分享了。不过,并不是每个道场都会提供这方面的培训了,所以,还需要多方打听下,哪里会有这类培训,然后再参加下。参与临终助念和关怀方面的实践对于莲友来说,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帮助其他莲友顺利往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学习和累积福德。等到我们自己往生,对于助念的一切都非常熟悉了,这样往生就会更加有把握了。临终准备(适用于:莲友和莲友家属)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身体很好,或很年轻等而无需准备。事实上,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能会发生生命的无常。虽然我们不必因此就惶恐不安,导致无法正常生活。但也不要过于盲目乐观,从而忽略了准备工作。虽然以净土学人来说
1月18日 下午 12:56
其他

佛教梵呗之初体验 —— 从讨厌到深度参与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TOP5:尝试对比中观、唯识和如来藏TOP6:聊聊开悟的常见误解以及开悟的层次TOP7:写给年轻人学佛的建议
1月12日 上午 10:52
其它

不该把“示现”当做丑闻的借口

示现一词最早在佛教文化中出现,用来描述一些佛陀和菩萨的反差行为和反常经历。最早是用在佛身上的,例如佛陀寂灭前示现吃了毒蘑菇之后的病痛,佛陀示现头疼三天,三月吃马麦的果报等。然后用在菩萨身上,如维摩诘大士示现疾病,然后佛陀派遣各大弟子去探病,因此引出来了各种经常的对话和故事
1月10日 上午 2:47
其他

定生慧只是方便说

何谓方便说?和究竟说相对。何为究竟说?究竟说就是真理
1月9日 上午 6:45
其他

有果必有因,理解这点就不会再有怨恨了|从电影的佛法之《西游降魔篇》

然后引起了驱魔人争先恐后去降妖除魔,而他们的目的又都是为了领赏金。这有点借鉴了美国悬赏猎人的风格。除了电影的主角
1月6日 上午 2:35
其他

问题、话题收集(长期有效)| 写作小结之2023年

请问大家对什么问题或话题感兴趣?不妨给我留言吧,只要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兴趣范围之内,我都会尽量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曾经有人让我讲讲佛教寺院和故事。这个即不是我擅长的领域,也不是我觉得可以体现我自己价值的地方。其次,各种寺院或佛教人物本身的故事也挺多了,稍微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了。所以,这方面我就不再考虑了。如果对我的风格不太熟悉,不妨可以参考一下我之前的文章。以我自己来说,风格是偏重逻辑思维,经典原文考据,简朴风格(太华丽的语言也写不出来)。这里也推荐10篇目前阅读数量较高的文章吧。TOP1:什么是人间佛教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佛教空的六个层次 | 《空之探究》之读书笔记

的,名为大空。胜义空:胜义就是涅槃,涅槃是空的,名为胜义空。(备注:声闻经典中对于涅槃的诠释角度于此不同,多是从苦,灭苦的角度而诠释的涅槃)有为空:有为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生死流转的三界是空
2023年12月17日
其他

什么是执着?| 一文说清楚佛教的执着是什么 | 我执和法执

经常在学佛群里面听别人提起“执着”,尤其是说别人执着的特别常见。可是认真地问对方,什么是执着时,又通常得不到正面的回应。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说执着,却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执着。更糟糕的是,甚至有人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了,被人说这也是执着,那也是执着,仿佛就没有不是执着的东西了。如果是这样,那真的很有必要来讨论下,到底什么是执着了。世人的执着先来看看一些例子吧。有人说:必须去海外留学,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有人说:必须考上985,211(指排名靠前的大学),人生才是圆满的。有人说:必须学会AI,才会有前途。有人说:必须去国外旅游几次,人生才有意义。有人说:必须学会一项乐器,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有人说:女人若不学会化妆,将来就没人愿意娶。有人说:女儿大了就得嫁人,嫁人了才会幸福,才有归宿。有人说:除非用上了xxx品牌的包包,否则人生就是缺憾。有人说:非某某不嫁,如果错过他,我会后悔一辈子。有人说:我非某某品牌的coffee不喝。有人说:只有某某茶才是真正的茶。有人说:只有考上公务员才有出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要留意下,几乎每天都会听到类似的言论了。这些都是“执着”,而且都是普通人的执着。仔细看看这些例子,不难总结出来这里的规律
2023年12月16日
其他

解构禅宗公案 | 如何应对和理解 | 万法归一的终极问题

其实也未必好,看看其他有最高机构的宗教,很难保证里面不会腐败,不会藏污纳垢的。不过,一般人都不读宗教史,很难了解某个宗教的全貌了。所以,就只打住。不过我还是想要提一下证悟的最低标准
2023年12月9日
其他

常乐我净的两次大反转 | 四颠倒与涅槃四德

第一次,外道说常乐我净早在佛教出现之前,古印度的宗教,就存在常乐我净的说法,那时的常乐我净的意思是:常:认为世界有永恒存在的。如果世界可以被毁灭,那就认为宇宙是永恒存在。如果宇宙可以被毁灭,那就有一种高于宇宙的存在。总之,就是存在某种永恒不变的实体或本质,可以是世界,宇宙,或高于宇宙的那种东西,如梵(Brahman)。乐:认为有一种持续的终极快乐状态。(补充:世俗说的,以苦为乐,苦中作乐,虽然可能有正面积极的一面,但终究是对于苦的本质认识不足。)我:认为有一个独立的、恒常的、不变的自我或灵魂。净:认为存在某种绝对的、无瑕的纯净状态,并去追去这种状态,用恒河水可以得到身心净化。(补充:或认为身体是清净的,并追求身体的永生,或想要永葆青春。)佛教诞生后,首先反对的就是常乐我净,并称之为“四颠倒”,并对应地提出了
2023年11月19日
其他

佛教时间的相对性 | 你知道弥勒菩萨于5.7亿年下生人间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 《华严经》之“寿量品”读书笔记

佛教里面关于时间的论述很多,有论述说:时间是有依赖性的:因为时间离不开空间,离不开事物的变化,若一切事物都不存在变化,时间则不存在。时间不是实有的:实有的概念就是有一个最小的时间单位,而佛学上认为时间可以无限切割,不存在最小单位。目前科学虽然在不断探索可观测到的时间,但是,理论上的最小时间依旧是不存在的。时间是相对的:如《华严经
2023年10月21日
宗教研究

学如来藏要当心印度教的梵我一如,因为它们太相似了!

备注:这个是梵语Om(汉字用唵,发音ōng),即是印度教的标志,也是佛教诸多咒语的首字,更是藏传佛教中的种子字。如来藏思想在汉传佛教中特别流行,不仅被禅宗所接纳和采用,就是汉传佛教的其他宗派,如天台,华严和净土等也不免受到影响。勉强说来,只有玄奘大师后的新唯识才算是和如来藏保持了毕竟清晰的边界,证据可参考《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这两者都不涉及如来藏,甚至还批评了“本来清净”一类的观点。然而,如来藏思想从佛教史发展来看,是后期才比较流行的思想,再后期一点就是秘密大乘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密教。根据很多人的说法,密教的思想又是延续了的如来藏思想。关于密教和印度教的讨论已经足够多,总结来说,无非是极其相似,不仅思想上的内容很相似,就是外在的形式,事项上的修炼都是极其相似的。不过,这点就不在这里展开了。回到如来藏和印度教来说,这两者也有很多观点是非常相似的。难怪有人说,学习如来藏者,要警惕下,千万不要最终变成了印度教神我的信徒。如果那样的话,那真是非常可惜了。实际上,很多人学习如来藏的朋友,都不太关注和了解印度教的神我思想,甚至从来没有去了解过印度教的神我思想。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不注意区分的话,哪一天遇到了印度教的信徒,可能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相似感。如来藏和印度教神我思想的对比有鉴于此,在chatGPT4.0的帮助下[1],总结了如下的相似之处:人人都有佛性/Brahman如来藏强调人人都有佛性,这一佛性是纯净无瑕(本来清净)的,只是被无明和烦恼所遮蔽。印度教的观点是每个生命体都有ātman,都是Brahman的一部分。人的真我(ātman)被视为神圣的、永恒的,并与宇宙的自我(Brahman)相一致。修行是净化的过程如来藏思想中,通过修行和实践,众生可以去除遮蔽佛性中的染污(烦恼和无明),最终达到觉悟。在印度教中,通过内观、瑜伽和冥想来净化自己,个体可以认识到自我与Brahman的一致性,从而超越生死轮回,达到解脱。(Brahman很多人翻译为是“梵”,即“梵我一如”是其根本思想)不二教义如来藏思想中的佛性与一切众生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现象上出现了差异。经常强调“不二”或“一如”的观念,即万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皆为佛性或如来藏的体现。印度教的Advaita
2023年10月2日
其他

你相信佛经里的人比山还高吗?|一种可能的科学解释

阿弥陀佛有多高?比山还高大的说法,还是一种降维了的说法。佛经里面描述的佛菩萨,实际上比珠峰还大。我不过是简化了一下,把它变成了比山还高大的人。我们先来看看《赞佛偈》中是如何描述阿弥陀佛的高大的。阿弥陀佛身金色
2023年9月30日
其他

我的佛学立场 | 无宗无派,归心净土

涉略广泛以我目前在读的两本书为例,目前正在读《好读杂阿含》的第二册,以及80卷版的《华严经》。一本是佛教最朴素的经典理论,也是最早期的经典。另一本则是佛教最显荣华富贵的佛果境界,最浩瀚无穷的宇宙观。这两者的差距,可谓不小,真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粗茶淡饭,一个满汉全席。我还略涉过净土,写过好几篇净土的文章了。略涉过唯识,写过关于《百法明门论》的有关文章。特别幸运地读过天台的《教观纲宗》,可谓是帮助我建立体系化的佛学最重要的经典了。更涉略到华严五祖宗密的《原人论》,以及圣严法师为其写的注释《华严心诠》。而常见的经典,如《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地藏经》,《药师经》,《遗教经》,《普贤行愿品》,《普门品》,《四十二章经》,《十轮经》,《僧伽吒经》,《维摩诘经》,《十善业道经》,《弥勒下生经》,《八大人觉经》等更不在话下,部分经典的注释书或视频都看过好几种,有些还交叉对比过。禅宗的经典除了《六祖坛经》外,也看了很多语录,公案和祖师的著作,如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禅宗三祖的《信心铭》,《黄檗禅师传心法要》,《永嘉大师证道歌》等等。再以前还略系统学习(听)过的藏传经典,如《广论》,《略论》,《极乐愿文(藏传净土法)》,《亲友书》等。如果再早一点,还曾读过《道德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论语》,《庄子》等。对于西方宗教,如《圣经》也是略读过一点了,也看过一个专业程度堪比大学教授的基督教史视频(青蛙刀圣1993的“宗教史”),涵盖了最古老的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以及伊斯兰教等。相同地,也读过了基本佛教史,如圣严法师的《印度佛教史》等,庄春江的《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等。尤其是最近几年刚读完的几个大部头的经典,如100卷的《大智度论》,30卷《俱舍论》,100卷《瑜伽师地论》等,得以看到了更加全面而系统的佛学体系和脉络。所以,综合来说,我所涉略的范围的确很广。也因此总会有人问我,你是学习哪个宗派的?我是哪个宗派的?一开始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真的是犯难了,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当时还把所涉及到的汉传宗派编成了四个字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佛说阿弥陀经》和四十八大愿

缘起读《佛说阿弥陀经》的时候,经常会感叹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庄严,心生向往。但却不知道为何西方极乐世界有如此的美好庄严,直到到到了《佛说无量寿经》里面的四十八大愿,才明白了。原来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好,都是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所发过的四十八个大愿,一一成就之后的结果。正因为此,所以很想把这两部经典的内容做个连接,以遍让佛友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下使用了鸠摩罗什版本的《佛说阿弥陀经》,有需要的地方,会用玄奘大师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地方进行对照。《佛说无量寿经》则采用了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的版本,这版本是目前教界和学界都推崇的。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2023年6月23日
其他

其实,你从未见到过一个真正的圆 —— π,哲学,真理

数学上的π看到一篇文章和它的讨论,这篇文章是“圆周率已算到62.8万亿位,科学家对π如此执着,到底是为什么?”
2023年6月16日
宗教

被误解的佛教之 —— 本来是佛 | 正确解读的通用原则和通用方法 | 浅析《圆觉经》中的“本来成佛”

常见的误解佛教中有一句很常见、很流行的话是“本来是佛”,佛经原文其实是“本来成佛”。这句话的确是出自佛经,也是佛亲口所说,那为什么经常会变成误解呢?原因在于讲者对这句话的讲解方式,或听者自己的解读有误。一旦产生了误解,不仅不能获得正确的知见,未免还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常见的疑问如下:众生过去皆是佛,那怎么佛又成了现在的众生?众生原本是佛,也就是说就算众生成了佛,也会再次沦落为众生?为什么众生都有佛性,众生都是从佛变来的吗?众生本来成佛?那为何又沦坠了?甚至某些讲者也说过:“众生在过去世,已经成过佛了”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欢迎一起来读《华严经》——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你有过想读一本佛经,但自己读不下去的情况吗?你有过想读一本佛经,但又怕自己读不懂,而不敢开始读经吗?你有过想读一本佛经,但又害怕古文和术语,而担心读不懂吗?你有过想读一本佛经,但因为卷数较多最终不了了之吗?如果你有过以上的情况,但又想要读经,那么这个活动可能适合你了。有人问我,为何能够读那么多佛书?其实我看书的速度很慢,但基本上每天都会读一点,然后坚持读下去。自己读经时,也会偶尔中断几天,乃至一个月都可能。但好处是,如何决定了看一本书,大多可以坚持读下去。尤其是近几年,尤其是在独立读完了100卷的《大智度论》,30卷的《俱舍论》,以及100卷的《瑜伽师地论》,之后读经论的信心大增。其实,经典并不难读,读懂(浅层次)也不算难,最大的障碍估计是对于佛学术语和印度背景等欠缺所导致的。所以,既然有人问,也有人想要一起读经,那我们就试一试吧。为何选择《华严经》?图片来源:Avatamsaka
2023年5月29日
其他

写给年轻人学佛的建议 | 学佛的框架和顺序 | 现代佛学的教学大纲

你是否觉得佛教经典太多无从下手?你是否听过很多的佛教说法,其中不乏矛盾之处,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你是否听过很多宗派、法门,每个都说自己是最好的,最高的,无从择决?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学佛问题,很多人学佛几十年,一辈子,也没有厘清一个头绪出来。不仅信众如此,就是出家的法师们,也有过这样的困惑,哪怕是高僧大德的经历同样不能幸免。下面就引用圣严法师在他在民国时期的静安寺佛学院的经历,供参考。圣严法师在《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中说:“所以,在(静安寺佛学院)最初的两、三个月,我几乎天天打算退学。希望看懂佛经,看通佛法,结果进了佛学院,大有望洋兴叹、不知从何着手的感觉。当时,并没有人告诉我们,在印度的大乘佛教,有中观、唯识、如来藏等三大系统,《八识规矩颂》的唯识思想,和《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思想,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中国的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律、法相、三论、天台、华严、净土、禅、密,它们之间又有什么相异之点?老师们只是分别的介绍,没有综合的比较,使我非常地纳闷。为什么同样是发源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佛,竟然会出现了这么多不同的观点?我当然能够相信它们都是对的,但是,究竟谁前谁后?孰高孰低?总该有个交代和说明才对!我把这个疑问告诉了年长而大家认为学问深厚的同学,所得到的答案是:「别管那么多!法师们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听,然后再照着去告诉别人就好了!否则的话,那还了得,头都会大了!」这样的答案,也正说明了当时佛教界的学习风气,都还停留在传统式的师师相传的观念之中,除了几位大师级的人物之外,少有做比较研究的认识。”这种现象不仅在民国时期如此,现在依旧如此。个人背景回顾起自己的学佛经历时,是有点坎坷的,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不少时间,也没有学到什么。等到真正要用佛法的时候,却发现用不起来,常见的修行方式(如拜佛,拜忏,念佛,念咒,诵经,打坐等)全部不起用了,困惑迷茫之余,终于遇到大善知识的接引和启发,再经历了1-2年后,这才有了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感觉。不仅自己可以用得上佛法了,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分享给他人。这个时候再去看各种修行方式,也能发现这些形式中的用意所在,再做这些形式上的修行时,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这非常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原来是只会招式,不懂心法。虽然把招式连熟悉了也能有用,既能强身健体,也能打得过一些人,但遇到真正强大的敌人时,就会招架不住了。后来遇到了高人,传授了心法,自此以后就不再只有招式了,而是心法和招式的融会贯通了,不仅不用丢弃以前的招式,还更能发挥其作用了。而且也不会局限于一招一式,甚至可以变通地灵活运用了。学佛也是如此,也有心法和招式。佛法的核心思想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佛教中最核心、最根本、最重要的理论 —— 缘起和中道

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弘法的时代开始,至今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了,在这漫长的传播当中,佛教也不断吸收当地的文化,并由此发展出来各种各样的形态,充分展示了佛教的灵活性和坚韧的生命力。除此之外,祖师大师们也不断地用佛法去诠释很多旧有的思维和文化,并以此希望作为接引和教化信众的桥梁
2023年3月6日
其他

你有选择困难症吗?| 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 四要和它们的“朋友们” | 圣严法师的四要

(继程法师画作)圣严法师的四要圣严法师在生活佛法中,提出过一个“四要”的通用原则,用来区分所追求的东西是否是合情合理,从而减少“不合情理”的“欲望”,最终达到减少烦恼的目的。这“四要”是:需要、想要、能要、该要。圣严法师这样说:“需要的东西并不多,想要的东西非常多;需要的东西应该要,想要的东西不重要。”需要的东西是指,支撑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必需品,即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其次也包括学习和工作时所需要的工具,如电脑,手机等。这些是必需品的意思是说,缺少了这些就没法办法生活,工作和学习了。其次需要的东西也可以再扩大一些,如为了效率,淘汰了一部使用五年的旧手机,替换了一台已经使用了八年的电脑。或者把手动的工具换成了自动的工具,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需要的东西的档次也会有相应的提高,这依然是合情合理的范围了。如果所追求的东西,虽然超过了实际上的需要,但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且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以世俗生活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依然是合理的,因为这并不会增加什么烦恼。如果可以合理地追求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品质,这种追求不仅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了。但如果所追求的东西超出了自己的经济范围,能力范围,但又时常羡慕它,追求它,常常陷入一种“求不得”的失落和遗憾当中,或因此产生嫉妒、怨恨的情绪,为何别人可以有,而我不能有,为何某某就行,我不行……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如何解读佛教故事? | 用现代的法治观念重新解读“带箭文殊” | 带箭文殊,以及文殊和莲池、文喜的故事

(继程法师画作)缘起佛教里面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有佛经里面的故事,有高僧大德们的经历故事,还有一些是用来教育人的故事。如果是佛经里面的故事,也算是“经典”了,对其进行解读和传播还是还算是有理有据的了。而很多高僧大德的事迹,就开始半真半假了,“添油加醋”的成分相当重,有些故事传来传去也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意思。这类现象不仅在佛教界如此了,其实换到其他宗教,或其他说教(如儒家故事)也差不多了。然而第三类故事,就越来越难以求证真假了,大多数人也都是当做一个故事来听,不会计较真假。但是当这类故事传播得越来越多时,甚至用来“教育”他人时,就得不得对他们谨慎对待了。甚至对他们的解读也是非常具有时代性,十分局限,甚至可能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了。这里就想要尝试下用现代的、法治的、人间的观念重新解读下这样一则故事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 | 圣严法师的四它 |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图片来源:https://www.ddc.com.tw/life/detail.php?id=7237)圣严法师的四它佛教里面有很多高僧大德,圣严法师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和许多高僧大德所不同的地方是,圣严法师对佛法的阐述和整理在我看来是最具现代性的,不仅用现代语言讲解佛法,而且也把佛法里面的精髓可以归纳总结出来,变成简单易懂易操作的通用方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现实和实际,非常接地气。圣严法师的四它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四它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对于熟悉圣严法师或法鼓山的朋友来说,可能已经听过许多的讲解和分享了。教学相长
2023年2月11日
其他

佛教之人生观 | 找回真正的自己 | 《找回自己》读书笔记

书名:《找回自己》作者:圣严法师在线阅读:https://ddc.shengyen.org/?doc=08-08-001电子书:https://github.com/yuqianyi1001/faguquanji
2023年1月24日
其他

什么是人间佛教 | 为什么要推崇人间佛教

这依旧是净土宗的方便之法,目的在于把净土宗当做唯一的“出路”。但处理不当,就会变得非常不自信,甚至懦弱,这也会和强调个性,自主性,创新性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不过分依赖他人、他力
2023年1月20日
其他

聊聊市面上的“正念”和“冥想”

云居道膺禅师慈悲,派人赠送他一条厚裤子用来过冬,结果被此苦行僧拒绝,他却说:我已经有一条裤子了,这条裤子足够了,而且这条裤子是从娘胎里面出生时就有的
2022年12月3日
其他

你是上士、中士还是下士?欢迎自评《瑜伽师地论》中的三士标准

背景:三士和根器佛学上经常有把众生进行分类,进而分别阐述每种分类对应的相貌和应该修学的方法,最常见的分类之一莫过于分成按根器分类了,即:钝根、中根和利根。除此之外,也有把众生分成三个级别的方法,如上士、中士和下士。不仅佛家如此,就是道家也有很多分类方法,如出自《道德经》中的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虽然分类方法很多,但是客观的、完备的分类标准却不多见,上述的道家分类方法也仅是从对道的态度来加以说明。今天碰巧在读《瑜伽师地论》卷61时,发现了有很多关于三士的分类细则,结合现代行业里面有很多的评分标准和体系,于是就想到了这样一个关于三士的评分标准和体系了。评分心态制作这个评分标准的目的有两个:(1)用于客观衡量自己所属的“等级”。虽然不具备绝对的权威,但借用《瑜伽师地论》经典,还是应该很有参考价值的。(2)可以用来“娱乐“,增加学佛的趣味。毕竟佛学里面,不只是有佛学理论,还是有很多好玩的、有趣的事情可做的。评分时,建议大家尽量以客观的、如实的态度来填写。如果以最高的要求来评分,那么每一项都可以打0分了。如果以最低的要求来评分,可能最终得到的“结果”不够实际,也容易有副作用了。所以尽快客观和真实吧,同时也避免过于严格和过于宽松的标准,这样的结果应该会比较有参考意义了。最后的建议是,最好用来自评,而非评判他人,这样比较符合学佛的心态。评分说明如有任何不太理解的概念,建议参考佛学词典。如果上士、中士、下士三者都不满足,即0分。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例如有一项是关于出家人的戒律受持情况,该条目很显然只适用于出家人,而非在家居士,因此在家居士在此条目上只能计0分了。如果满足上士的要求最高为5分,满足中士的要求最高为3分,满足下士要求最高为1分。但也允许适当调整,如基本满足上士的要求,但不够圆满,则可以记4分。如基本满足中士的要求,但不够彻底,则可以考虑记2分。为精准也可以打0.1,或0.5,1.5这样的小数。如果三种情况都符合时,建议多数情况的表现做出判断。最终所有的条目得分相加,即可得到一个总分,评分总分为120。评分表格名称:参考了韩清净居士的《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评分标准:正文大多为《瑜伽师地论》原文,括号()中的为个人的补充。序号名称下士最高1分中士最高3分上士最高5分自评分1约自他利行无自利行无利他行有自利行无利他行,有利他行无自利行有自利行有利他行2约行恶乐恶行恶亦乐恶者。(乐恶:表示有想法,有意愿;行恶:表示有实际行动)若有行恶而非乐恶,或有乐恶而非行恶若非行恶亦非乐恶3约所重差别重爱欲重事务(即事业心很强)重正法4约所事差别以非事为自事。非事:若行恶行以自存活以自事为自事。自事:若怖恶行,修行善行若诸菩萨,以他事为自事。5约国王圆满(可换做当老板、当领导等)三种圆满皆不具足。三种圆满:果报,士用,功德。若有果报圆满,或士用圆满,或俱圆满若三圆满无不具足6约诸臣差别(可换做对公司、对单位、对家庭等)有忠信,无技能、智慧有忠信、技能,无智慧具忠信、技能、智慧7约诸语差别若有宣说非爱似非爱、非爱似爱语者。非爱似非爱:或有语言辞句勃逆,亦非所宜。非爱似爱:诸有语言辞句善顺,然非所宜若有宣说爱似非爱语者。爱似非爱:或有语言辞句勃逆,然是所宜。若有宣说爱似爱语者。爱似爱语:或有语言辞句善顺,亦是所宜。8约受用诸欲或有受欲,非法孟浪积集财宝,不能安乐正养己身及与妻子,广说乃至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或有受欲,法或非法、孟浪或非积集财宝,能以安乐正养己身、妻子、眷属及知友等,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或有受欲,一向以法及不孟浪积集财宝,能以安乐正养己身,广说乃至能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9约受用饮食有人贪染而食,爱着、饕餮乃至耽湎,不见过患、不知出离有人思择而食,不染不着,亦不饕餮、吞吸、迷闷、坚住、耽湎,深见过患,善知出离,而于此食未断未知有人思择而食,不生贪染,广说乃至深见过患,善知出离,又于此食已断已知(布)施所摄10依施物所施之物,但具妙香,不具美妙味之与触施之物,具妙香味,而无妙触所施之物,具足美妙香味与触11依施田于爱于恩而行惠施于贫苦田而行惠施于具功德最胜福田而行惠施12依施田2施于所爱施于有恩施于贫苦、具德胜田13依施心说将欲惠施,先心欢喜,正惠施时心不清净,惠施已后寻复追悔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追悔有人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无悔(持)戒所摄14依福业但离一分,非一切时常能远离,唯自远离,不劝他离,亦不赞美,见同法者心不欢喜离一切分,一切时离,唯自远离,不劝他人,亦不赞美,见同法者心不欢喜一切俱现15受持禁戒处住恶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住善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而有阙漏住于此受持禁戒,而不阙漏16受持戒心为活命故为生天故为涅槃故17受持别解脱律仪唯能受持近住律仪亦能受持近事律仪亦能受持苾刍律仪18受持苾刍律仪唯能成就受具足支,无受随法诸学处支,亦无随护他人心支,亦无随护如先所受诸学处支成前三支,无后一支具成四支19成就三种律仪唯成别解脱律仪成别解脱、静虑律仪成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20成就一切所受律仪唯能成就非律仪非不律仪摄所受戒律仪[1]亦能成就声闻等相应所受戒律仪亦能成就菩提萨埵所受戒律仪修所摄21修习思惟唯得励力运转思惟有间运转,设得无间,要作功用方能运转已得成就任运思惟(此为八地菩萨境界)22依已得修已得内心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已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未得内心奢摩他定俱得二种23依已得定已得有寻有伺三摩地(初禅)已得无寻唯伺三摩地(二禅)已得无寻无伺三摩地(三禅及以上)24依住修住染污静虑住世间清净静虑住无漏静虑[1]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关于我写文章这件事

偏执地认为只有某某说的才对,其他人说的都不对。这样的心态就容易走到了佛法的另一端了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浅说我、我执和无我

身见。经文中经常会进一步分析,身体不是我,意识(或念头)不是我。说身体不是我时,会进一步分析,手,脚,躯干等都不是我,里面的五脏六腑也不是我
2022年11月9日
其他

批评也要有方便善巧 —— 附:警惕以学佛为名的PUA

一顿“批评的乱棍”打下来,有些人莫名其妙愤然离去,有些人委屈求全有话也不敢说,有些人碍于“大德高僧”的威势下不得不继续“苟且”,甚至有人因此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2022年10月30日
其他

临终时的主动与被动,附:业的成熟顺序

这样就能够把“近业”和“串习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如果能做到这点,往生极乐必定会成功了。谢谢阅读。愚夫合十。參考:[1]
2022年10月29日
其他

我给妈妈介绍净土法门

是在做家务佛的时候,就可以一边干活一边念佛了,这个佛号最好是配合手上的杂活,比如切菜,切一下,念一声,或者切一下念“阿弥”,再切一下念“陀佛”,扫地也是,扫一下,念一声,念半声,念一个字,都是可以的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以结构化的五个层次解读《心经》

对于原文中的生疏词汇都需要去查阅一下专业词典,而对于经文的背景,也需要有所了解;例如经文是对谁而说,他是什么背景等等。第四步:会通义理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我的玄奘之路

一纵一横了解全体佛学,一纵是时间线上的佛教史,了解南传,汉传和藏传的区别;一横是天台判教,从判教的角度汇通全部的佛学;最终汇总这一纵一横即可了解全体佛学了。※
2022年10月5日
其他

极限运动也能行菩萨道

网上一直有为什么国外人少的调侃,大意是说,因为国外有很多人从事危险系数很高的运动,比如跳伞,滑翔、跑酷、无保护徒手攀岩、人体翼装飞行、洞穴探险等等。这类运动大多危险系数很高,很多普通人甚至连试一试都不敢,却有人以此为兴趣,以此为职业。这些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2022年8月28日
其他

尝试对比中观、唯识和如来藏

背景中观和唯识是印度佛教的两大支柱,也是大乘佛法的两大体系。然而当今学界所认为的三大体系之三的如来藏体系,并没有在印度开宗立派,却在传入中国后成为主流。这个原因促使我非常有兴趣去了解下如来藏体系的思想,但鉴于我的学习过程以般若为先,唯识其次,如来藏的经典了解最少,因此想要全面对比是比较困难的,但又时常听到几个体系之间一些核心问题的讨论,于是打算先简单梳理一下,以后有需要可以随时修正和补充。对比比较项中观唯识如来藏别称空宗、般若有宗性宗、法性宗主要经典《心经》《金刚经》《大品般若》《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等般若系经典《解深密经》《楞伽经》等《如来藏经》《华严经》《楞严经》等主要论典《中论》《大智度论》等《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唯识三十颂》《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等《起信论》等先驱龙树(约150-250)等弥勒,无着(约4世纪),世亲(约4世纪末)等马鸣(约2世纪)等核心思想缘起性空(因缘有自性空)万法唯识、转识成智真常唯心、真空妙有核心方法证悟般若,以般若行六度万法断烦恼障,断所知障悟明真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了义[1]是,有经论依据是,有经论依据是,有经论依据真如毕竟空,如,寂静真如只是理体,并不作用真如就是真心(有作用)轮回的主体未明说??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和虚妄和合而生的阿赖耶识缘起世俗谛:业感缘起,胜义谛:无生,如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法界缘起所有众生都能成佛吗?是,胜义谛中众生和佛无二无别声闻缘觉无三种姓不能成佛是,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众生状态世俗谛:有众生有佛,胜义谛:无生,无众生也无佛分五种姓:声闻、缘觉、如来、不定、无本来是佛,但有真妄之分成佛依世俗谛而有成佛,胜义谛无众生无佛强调报身佛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三身强调法身,认为报身是因缘法依旧会入灭强调报身,报身(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不会入灭,因为助缘永不会断真心常住,是法是报??最常见误解什么都没有的恶取空、顽空陷入名相无法自拔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容易和外道的神我一如,梵我一如混淆标注了??的部分代表了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欢迎读者大德们可以补充和指正。说明关于“了义”大乘经典按照学界可分为中观、唯识和如来藏两大体系,中观和唯识在古印度时即是宗派有清晰的传承,而如来藏则被汉传发扬广大,因为其包容并蓄的特点和汉传文化一脉相承。三大体系又分别判立自宗为了义的,分别都有经典的依据,如中观依《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唯识依《解深密经》,如来藏依《华严经》等。总结中观中观的特点是对空性的强调,以及对于空性的分析是最透彻的,发展到后来甚至有十八空或二十空之说。或许是因为对空的强调,导致了最常见的误解
2022年8月7日
其他

略比较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

缘起前面的文章《试比较南传上座部与大乘佛教》中对比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而北传中又分为汉传和藏传。南传、汉传和藏传三者并称为佛教的三大体系。因此对比南北佛教之后,也想再对比下汉传和藏传两者,供有缘人参考。这两个对比的文章,可能会在收到反馈后进行更新,但因为微信公众号文章只能更新一次的限制,所以后续的更新会在个人博客上进行(或重新发文),欢迎关注、评论和转发:https://yuqianyi1001.github.io/个人学修背景如果按照共修佛法的时间来说,我学习藏传佛教的时间是有连续的好4-5年之久,从最早的《广论(略论部分)》到后来的《藏传净土法》(极乐愿文等)。而专门学习汉传佛教的时间反而是断断续续的,专注学习也只有2年左右,且是个人自修为主,但因为不懂藏文,所以读的文章和书籍,都是中文的,包括藏传的书籍,也都是看的中文译本。而上座部的内容,接触的则是最少的。尽量客观正因为对于汉传,藏传都有长时间的接触,所以基于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过去学修过程中的印象,整理的此对比。此对比并非是非常严格意义上的对比,那样的话,可能过于学术和教条。仅仅想从一些基本的角度进行对比,方便大家做一个对照参考。希望看过以后,对于两者的异同多一些了解。其次,比例多少非常难以统计,即使是佛教内部,也不一定有相应的统计,所以对照尽量只谈有无,是否常见为主,多少则是基于个人印象了。不足之处但因为个人的水平有限,且没有深入学习过密法(藏传、唐密),只是浅浅地涉略过一些公开和讨论的密法理论部分。如此不严格的对比必定会有偏颇,且不能代表全部的汉传和藏传就是如此,仅仅是个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还请各位大德帮忙斧正。如果有任何错误,请只归结于我个人,而不能代表其他教派或体系。相同、相近之处分类相同:同属大乘佛教、北传佛教和菩萨乘。南传上座部为声闻乘,主要分布于斯里兰卡和东南亚,所以也称南传。目标相同:同以成佛为目标,声闻乘的目标是涅槃(即阿罗汉位、或无佛无佛法时的辟支佛),而成佛需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则需要断烦恼障证我空,以及断所知障证法空。净土法门:作为末法时期的特殊接引方便,两者都特别推崇净土法门,并鼓励信众求生净土,并且都有多位高僧大德发愿往生,以做示范。托钵:基本上都不托钵了,汉地个别寺院还有[1]。但是上座部至今盛行托钵。不同之处比较项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年代早于汉明帝(公元28年)开始,唐宋达到顶峰前宏期(唐朝七世纪始),中间经历朗达玛灭佛,后宏期(宋朝,十世纪)印度传承大乘佛教初期至密教初期,因此部派佛教的《四阿含》比南传的三藏还全面主要是密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的经典极少,但通过《俱舍论》学习部派佛教的理论地理中国内地,及台湾地区、朝鲜、日本、越南等西藏、蒙古(内外)、尼泊尔、不丹等经典包含经、律、论的各种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因为藏文是基于梵文发明的文字,因此藏经非常完整地传承了后期佛教的内容本土化汉传佛教早已完成了本土化,有几个重要本土宗派,如天台、禅宗、净土。仅有唯识属于继承多于创新[2]继承多于创新,转世制度算是创新之一派别有八大二小之说,八大为: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禅宗、华严宗、密宗。二小为:俱舍宗、成实宗四大主流派别: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格鲁派(黄教)显密以显教为绝对主力,但已融入很多原本属于密宗的咒语和仪轨。有过唐密,或称杂密,中断过,后从日本回流至国内。有显教,但都以密教为最高的法,不存在没有密教的教派教学体系汉传因为历史的原因,净土和禅宗非常流行,导致了大众对于教理不太深入和系统学习。但是汉传佛教本身的教理体系还是有的,无论是天台,华严还是唯识,都是有非常系统的教理和修学次第的。藏传佛教非常重视次第的教理体系,有五部大论的学习,而且有很多对应的学位。特别重视讲法,所以藏传的很多大德都会努力地讲解经典。而且有很多方便法门,照顾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如转经筒,经旗,特别重视咒语的诵持等等。三无漏学多用“戒定慧”,净土则用“信愿行”,唯识则用“闻思修”多提“闻思修”智学、神学禅宗是佛学智慧(智学)的代表,净土则是神学的代表两者兼有,但整体来说神学、神秘学、鬼神气氛较浓戒律汉传大德的介绍通常都会介绍受具足戒和戒腊相对戒律更强调传承,且藏传女性出家人一直未有戒律传承,已有大德在呼吁完善戒律传承[3]本土影响早期多有借助道家的“无”去解释般若经典,后更有释道儒三教合流之说,作为接引儒道的方便有不少人认为密宗受到印度教和本地苯教影响皈依汉传佛教是以三皈依为主的,且非常强调“依法不依人”,强调对经典的重视和依止。四皈依,需皈依上师,且把皈依上师放在第一位,尤其强调上师瑜伽士有,汉传佛教里面虽然也有居士大德,但弘法的主要力量还是以出家人为绝对主力。藏传有很多大德其实是在家人,或精通教理,或大力弘扬佛教,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但依旧可以娶妻生子,过在家人的生活。同时瑜伽士也有转世。仪轨汉传佛教因为受到禅宗和净土的影响,以简朴为主。但也有很多法会,也会使用到很多物品来庄严法会。藏传的修行特别重视坛城(曼陀罗)的布置,特别重视仪轨和荟供。饮食汉传佛教在梁武帝颁布诏书禁止吃肉之后,就只有素食了。西藏的僧人也吃肉,尤其是以前蔬菜较少时,现代很多藏传大德也推崇素食并素食政教合一无,有过国师级别的高僧辅佐帝王历史上有过,且是藏传的历史特色之一转世无,虽有高僧是某菩萨的化现,但并未体系化和制度化藏传的特色之一,含出家人和在家人(瑜伽士)辩经无藏传特色之一,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可以相互探讨佛法的方式。唐卡无有,藏传特色之一,且非常有艺术价值伏藏无有,藏传特色之一,伏藏大师才能取藏愚夫合十整体参考:维基百科上“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词条。参考:[1]
2022年7月16日
其他

聊聊开悟的常见误解以及开悟的层次

图片来源:继程法师神通与开悟的误解第1问:开天眼了就是开悟吗?答:不是。无论是报得天眼,还是修得天眼,都不是开悟。报得天眼,即一些人出生后,或经历一些事情后,有了天眼,俗称阴阳眼。也有人在禅修(主要指打坐)中开启了天眼。无论哪种形式获得的天眼,和开悟都没有直接联系。第2问:有他心通了就是开悟吗?答:不是。他心通也有报的和修得,方式同上,但都不是开悟。第3问:有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了就是开悟吗?答:不是。解释同上。第4问:有神通的人就是开悟者吗?答:不是。一般的神通都涵盖在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之内了。神通不等于开悟,无论哪种神通,报得或修得,都不直接等于开悟。入定与开悟的误解第5问:能入定了就是开悟吗?答:不是。禅定分为:正定和邪定。正定都不等于开悟,何况邪定。第6问:打坐时,有很多神奇的体验,如身体消失了,闻到异味了,看到一些神奇的景象了,甚至看到鬼神和佛菩萨了,这些是开悟吗?答:都不是。把打坐时遇到的一切境界当做幻境是最安全和稳妥的。如果只是见到佛菩萨,但是没有跟你讲话,情况还稍微好点。如果有跟你讲话,则要非常谨慎,一定要用佛法的根本原则(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检验,否则见到的佛菩萨也可能是鬼神变化的。建议多看一些禅师和禅宗的公案,看看禅师们遇到“显现”的佛菩萨们的态度。(净土宗行者在临终时见到佛菩萨的景象,也必须对照净土宗的经典才行。比如说,明明是念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结果来的其他佛和其他菩萨,则不一定是真的。)第7问:修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就是开悟吗?答:不是。外道也可以修到四禅。四禅八定是共外道的,佛教把其他宗教统称外道,尤其是指心外求法的其他宗教,即使是佛教内部,也有因为对佛法的理解上的不足,而在心外求法,也可以称之为“外道”了。这里的意思是说,其他宗教的人也可以获得四禅八定,即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独有的禅定。其他误解第8问:开悟是一种神秘体验吗?答:不是。可以参考禅宗的很多公案,都是吃喝茶吃饭做农活,都是非常普通的日常生活。而且禅宗的特点是,越朴素越真实,越是造作,离悟越远。再者,很多神秘的体验大多可以归结于前面提到的五种神通内,可能只是对神通的表现形式不太了解,只好用“神秘”一词笼统带过。第9问:必须打坐(或诵经,诵咒,念佛等等)才能开悟?答:不是。有打坐时开悟的,也有不打坐时开悟的。参考禅宗公案,各种场合下开悟的例子都有。但是打坐可以帮助安顿身心,为开悟提供了更好的前提。其他修行方法也是如此。第10问:如果可以这样,可以那样,就是开悟吗?答:都不是。开悟不直接等于任何有为法,因缘法。这里的“可以这样”,“可以那样”可以代指一切具体的事物,具象的事物。比如有人说,吃大便好像吃饭一样。某行为艺术家还表演过吃大便呢,日本还有黄金餐(吃大便),以前还有人喝过不少童子尿,甚至是在绝境求生的情况下喝尿等等,这些当然不是开悟了,有些甚至和佛法都没有直接关系了。因为有太多这类奇奇怪怪的说法了,暂不一一列举了,但道理是一样的。什么是真正的开悟?最早的开悟应该只有一种,即是证悟,即是见道,甚至是最高级的证悟,彻底证悟我空,法空,空空。但后来因为禅宗的流行,以及禅修的日常化,普及化,大众化。对于开悟的说法众说纷纭,有的模糊,有的笼统,门槛也越降越低,但只要是正信的佛法,必定是有一条底线的。本文尝试梳理有关开悟的误解,以及按照结构和层次的方式做些梳理。整理了一个图表如下。世间的感悟、领悟、体悟在图中把开悟分了七个层次,从下至上,最底下的一层标记为
2022年7月2日
其他

浅释忏法的逻辑

(图片来源:继程法师)缘起大乘佛教里面尤其注重忏悔的修行法门,无论是汉传佛教的各种忏法,法华忏,大悲忏,弥陀忏,五十三佛忏,八十八佛忏,梁皇宝忏等。还是藏传佛教的各种咒语(应该叫真言更恰当),如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等。无论哪种忏法,都会强调其殊胜性,即能够将一切罪业忏悔清净。尤其是在弥陀信仰为主的净土法门中,以《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的“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最常见的灭罪言说之一。以我所见所闻来说,周围的大乘佛法修行人无一不强调忏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所谓的末法时代。然而,当我们深入探讨下忏悔背后的道理时,能够完全了知,彻底了知的人却不多见。因此本文想要略述一下忏悔的逻辑,希望可以提供一点参考,启发提高对忏悔法门的认知,这样再进行忏悔时,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因为本人的水平有限,还请各位大德读者们,不吝批评指正和补充。该选择哪种忏法或真言?无论是忏法仪轨还是持咒,其本身都是一项重要的修行法门,从共性的角度来说,一切忏法、持咒都是广义上的禅修。以大家最熟悉的禅宗语录来说,即是“行住坐卧皆是禅”,“语默动静皆是禅”,连生活中最普通的吃饭、喝水、打柴、烧火、做饭都是禅法,更何况是专门的为修行所制定的仪轨以及真言(咒语)呢?除了共性的角度,每一种仪轨和真言背后又有不共的地方,有各自的特色和相应的地方。如法华忏来说,即是以法华经作为整部仪轨的理论基础,对于喜爱和深信《法华经》的修行人来说就有其不共的相应力和加持力。如金刚萨埵心咒也是如此,即是以金刚萨埵为缘起,产生不共的相应力和加持力。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背景、习惯,以口味举例,有些人喜欢吃甜的,有些人喜欢吃咸的,而有些人喜欢吃酸的,还有人喜欢吃辣的,无论是哪种,只要在健康的前提下,选择哪种都是可以的。如此丰富的仪轨和咒语也是如此,都是为了满足有不同“口味”的信众而设的。经言:“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因此,法门本身没有高下,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同时要能允许和理解,他人的方法可能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忏法的根本逻辑(智慧篇)无论忏法本身的宣传如何殊胜,如何有力,最根本的逻辑无非还是因缘法
2022年6月11日
其他

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图片来源:慈诚荣博上师)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2022年6月9日
其他

咖啡自由,财富自由?——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近年来,在朋友圈、小红书、微博等各种自媒体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某某自由的方式来表达拥有很多的某样东西,或者拥有随时想要的它就可以随时获得的机会。如说咖啡自由,要么是指已经购买了很多的咖啡,随时都可以,想喝就喝;要么是指,经济实力已经提高了,完全可以承受咖啡的价格,而不用在购买之前,还在心里盘算一番。除了某种具体物质的自由以外,还有其他某项事物的自由,比如看电影自由,看话剧自由,旅游自由,出国自由等等。如果说某种物质、事项的自由还有开玩笑的成分,自我调侃的成分,那财富自由就真的有所不同了。因为通常认为的财富自由是指所拥有的财富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有人认为是一千万,有人认为是一个亿,虽然数字有所不同,但多数都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保证这辈子都不用再为财富而发愁了。然而,这些自由都是真的自由吗?仔细审思一番,不难发现,这里所说的自由,没有一种是无条件的,都必须依赖很多条件才行。拿咖啡自由来说,你可以存储足够的咖啡,喝上10年都够,但你却不能轻易地储存10台咖啡机,即使是你可以储存足够的咖啡机,还会有其他条件发生变化。可能是口味变化了,原来储存的咖啡都是原来喜欢的口味,新的口味却没有,而我们也不太可能可以把所有的口味全部存储起来,机器也是,有冲泡的,有研磨的,越专业的机器越昂贵,维护成本也越高,甚至需要定期维护才能保持最好的状态,否则必然变质。每一个所依赖的条件都可能发生变化,而所有的条件综合起来,必定时刻都在变化之中。最终导致想喝就喝的“咖啡自由”不复存在了,不仅轻松惬意的心情荡然无存,甚至还会因为“想喝”咖啡而不能得到满足产生烦恼了,这份烦恼的程度必定和之前咖啡的依赖程度成正比。依赖越多,烦恼越重。那财富自由呢?实际上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是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当你月薪1万时,你就拥有了月薪1万时的配套生活。当你月薪10万时,你就可以拥有月薪10万的生活方式。月薪100万时,也是如此。随着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你的视野也会变得越来越宽广,你永远都会关注到比你更有钱的人的生活方式,此时你就不会再轻易满足于已经拥有的生活了。以上还只是假设人是在往上走的,实际生活中还会有上上下下的时候。财富所依赖的条件同样是在变化之中,资产可能出现贬值的时候,甚至可能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企业会有经营不善的时候,这时的财富就是缩水,减少,严重的还可能破产了,欠债了。不妨可以反思一下,如果回到前一个阶段的生活方式,或5年,10年前的生活方式,你还会觉得一切都好吗?对原来的物质、事务和财富有多依赖,当失去他们的时候就会有多痛苦。因此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由。那真正的自由又该如何呢?真正的自由,即没有任何条件依赖的自由。不依赖任何条件,就不会被任何事物所束缚,所约束,这种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再拿咖啡自由来举例,什么是真正的咖啡自由呢?就是有咖啡喝时,心是欢喜的,没有咖啡喝时,也不觉得难受。不会去强求它,不要有今天非喝咖啡不可的想法,更不会有今天没喝咖啡,浑身上下都不舒服的感觉。这样的情景才是真正的咖啡自由。能喝到的咖啡,和想要喝咖啡的想法,其实都是因缘和合的,咖啡的成分和产出自然容易理解,就是喜欢喝咖啡的想法,也是和之前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习惯,而只是后天习得的。如果可以更进一步,那就更好了。有咖啡喝时,保持平常心,欢喜不增,没有咖啡喝时,欢喜不减。这样不仅是真正的自由,还是不增不减的真自由了。咖啡如此,财富也是如此,财富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因缘。因缘聚则事物生,因缘散则事物灭。故佛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1]这种没有任何依赖的真正的自由,才应该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早日获得这种真正的自由,然后就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活了。注:[1]
2022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