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把“示现”当做丑闻的借口
示现一词最早在佛教文化中出现,用来描述一些佛陀和菩萨的反差行为和反常经历。
最早是用在佛身上的,例如佛陀寂灭前示现吃了毒蘑菇之后的病痛,佛陀示现头疼三天,三月吃马麦的果报等。然后用在菩萨身上,如维摩诘大士示现疾病,然后佛陀派遣各大弟子去探病,因此引出来了各种经常的对话和故事 —— 这也是《维摩诘经》的由来。后来示现用来高僧大德身上,如鸠摩罗什娶妻,实属本人不情愿,但为了译经事业得以延续的不得已行为。
示现的正解是,往往是有极大的反差、反常,不符合一般的逻辑。比如圆满无比的佛陀却还会头疼,还要吃马麦…… 维摩诘明明是大菩萨,却还会生病…… 用现代的话来说,他们就是在“表演”如此,而非他们的真实情况是如此的。所以往往在解释这类事情时,用“示现”这样一个不符合逻辑的词,是变得有“逻辑”了。如佛陀和维摩诘示现疾病或痛苦,只是为了引发对话和教导弟子“因果不虚”的道理。
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示现一词就开始被滥用了。凡是佛教有丑闻地方,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不要去批评,不要去评判,要观清净心,他们这样做是有密意的,是在示现。
这实在是不明智之举。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误导信众,阻碍了对不道德行为的正当批评和监督。无论是对于佛教,还是对于社会,都是极其有危害的。于佛教而言,滥用示现的概念会导致教义的曲解和信徒的误导。佛法讲究因果律和道德规范(戒律清净),若任何不当行为都被解释为示现,将严重破坏佛教的根基。于社会而言,将示现作为作恶行为上的借口,会削弱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法律制度。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基于公正和诚信,而不是不合逻辑的“示现”来评判行为。
一些宗派和法门在这个问题上是有缺陷的,比如把皈依上师放在皈依佛前面,就让不少人误会成了,上师比佛还厉害,上师所说的话比佛经还权威,他们将上师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这时再出现丑闻,信徒是极其难以接受的。因为一旦丑闻为真,那么信仰就崩塌了,这种前后反差很容易摧毁普通人的信仰和意志。而为了维护所为的“师门”,不得不为其辩护,庇护,袒护……。这实在是极其可悲的。
可能有人会反驳说,寻找一个上师需要观察十年才行…… 然后这种说法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很多藏传的师兄别说观察上师十年了,连上师十面都没有见过,哪里来的观察呢。实际情况是,别人稍微介绍一下,拉拢一下就认上师了。我从未见到一个人,来跟我说,你要仔细考察一番才去认上师,你要审视一下他的说法是否符合三法印,是否符合佛教等。这样的劝诫从未有过。
小结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 伏尔泰。
佛门不幸,都离不开丑闻的。佛门衰败,都是从内部开始的。
实际情况而言,示现情况虽然是有(如虚云大师的一些特殊经历),但毕竟是极其少数和极其个别的,绝非是普遍性的。倘若大家都不遵守社会规则,社会伦理,只要“示现”,这样不伦不类的地方,还能正常学习,工作和修行吗?这岂不是最大的颠倒?
所以,当丑闻出现时,大家应该理性看待。尤其是要有“依法不依人”的精神,这样才不会对一些人产生特别的依赖,才可能会有独立思考,才敢有批判性精神。正确理解示现,尊重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是维护佛教清净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扩展阅读
【原创】如何解读佛教故事?| 用现代的法治观念重新解读“带箭文殊” | 带箭文殊,以及文殊和莲池、文喜的故事
佛教里面的故事太多了,有来自经典的,也有来自民间的,后者在传播中,难免有添油加醋,以讹传讹的情况,甚至解读也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本文尝试以带箭文殊这个故事为例,改了结尾并重新做了解读,希望可以让这类故事更加人间化、现代化和法制化。
附录 —— 截止到2023年12月,阅读量Top10的文章列表:
TOP1:什么是人间佛教 | 为什么要推崇人间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