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42家ADC药企,我们做了一篇全景式盘点
前沿交叉学科的特性,也让该赛道的创业者背景来源颇为复杂,教授/博导、海归博士、药企高管/资深药企专家、知名药企孵化...
总体概况
俯瞰整个中国地图,ADC药物初创企业分布呈现极不均衡的特点,主要在科研资源丰富或者产业集群的地带。
其中,长三角地区最为突出,上海共 12 家,以臻格生物、有临医药为代表。
苏州共 8 家,以启德医药、普方生物、宜联生物为代表;杭州共 7 家,以多禧生物、百力司康为代表。
其中,药企高管创业/资深药企专家最为突出,共有 18 家。
而在这些人当中,大多是曾就职于礼来、安进、强生和阿斯利康等跨国知名药企,折射出我国ADC药物领域相对于欧美国家,较薄弱。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可以根据创始背景将公司分类,但事实上各公司在团队上的距离正在缩小。
例如:创始人以技术出身的公司正在大力招揽研发专家,通过联合创始人的方式也可以增加创始团队多元化,补齐短板。
从主要技术来看,整体上企业业务偏多元化,也就是说并不是只专注于ADC药物一个赛道。
为何是 2017 年?
这一年,由辉瑞/惠氏开发的全球第四个ADC Besponsa 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的CD22+成人B细胞前驱剂型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从融资轮次中可以得出,中国ADC药物企业整体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天使轮、A轮、A+轮、B轮阶段,甚至还有许多企业并未获投,共占公司总数量约 70%。
根据 Frost&Sullivan,ADC的全球市场规模自 2017 年的 16 亿美元快速增长至 2021 年的 5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35.9%,并预计于 2021 年至 2030 年仍将以 31.2% 的增长率持续快速增长。
在中国市场,自国家药监局批准首款ADC药物 Kadcyla 后,国内ADC药物市场于 2020 年开始增长,预期由 2021 年起以 79.4% 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30 年将达 689 亿元。
据数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 400 余个ADC在研药物,其中进入临床阶段的超过 200 个。国内共有 170 余个ADC在研药物,其中进入临床阶段的近 60 个。
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ADC生产的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将不断提高,为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和改善患者预后铺平道路。
总体而言,ADC 对癌症治疗的未来充满希望,而中国必定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The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