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有源头活水来——临汾市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综述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 开栏话 ★
  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是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事关全省经济大局的战略举措和牵引性工程。为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在市场主体培育上取得更好效果,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聚焦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在全市扎实开展“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创设具有临汾特色的政策体系,确保政策红利充分释放,推动市场主体上规模、增实力、提效益。即日起,本报推出《扎实开展“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专栏,总结我市过去一年的成功经验,全面解读我市各项惠企政策、跟踪报道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倾听企业家的所思所盼、推广各地各部门有效做法,助力我市如期完成市场主体年度倍增计划。
  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则是这一主体中最活跃、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市着力落实国家、省关于扶持市场主体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政策红利充分释放,让中小微企业得到红利,让更多市场主体得到红利,确保现有市场主体活下去、活得久、活得好,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多、质量高、结构好,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扩量提质。
  2021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近5万户。今年1月9日召开的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还要“再新增市场主体5万户,到年底达到34万户”。
  前不久,市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心组织的一项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问卷的469家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比为90.69%,从业人数不到50人的企业占比为70.03%,上年度营业收入不到2000万元的企业占比67.78%,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比8.12%。
  中小微企业好,临汾经济才会好;中小微企业稳,临汾经济盘子才会稳。换言之,鼓励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对于我市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倍增计划、夯实“六稳”“六保”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水”美“鱼”肥
  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2021年12月31日,对于山西旺龙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先生来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当天,他从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窗口领取到临汾市首张“行业综合许可证”,电子证照也同步发放。这标志着全市行业综合许可改革正式落地,“旺龙”公司及下属10家药店成为首批受益者。
  为持续深化“放管服”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动审批服务从“政府部门供给”向“市场主体需求”转变,我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部门创新推行行业综合许可改革,将市场主体进入特定行业涉及的多张行政许可证归集整合为一张综合许可证,市场主体只需办理“一业一证”,即可获得行业经营资格,通过识别综合许可证上嵌入的二维码,即可获取查看与企业相关的其他行政许可信息。
  倘若是以往,事情可没有这么简单。改革前,企业进入药店行业需要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多个证照,耗时长、环节多,材料重复提交,企业为开办药店一件事需要跑多次。实施改革后,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部门从批准条件、申报方式、勘验核查、审核程序、准入方式等方面实行“一单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同核查、一并办理、一证准营”的服务模式,受理、勘验、审核一次完成,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让企业步入了行业准营快车道。
  优化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也是保市场主体举措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加大用地、用电、用工等生产要素保障,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严格落实“非禁即入”,支持项目落地。
  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推行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登记,增设“企业开办自助服务区”和“企业开办免费帮办代办服务专区”,持续打造领办、代办、专办、一网通办“四办”公共服务品牌,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创新推行“一窗受理”,持续推进“五减”专项行动,于2021年10月份编制了《临汾市优化营商环境“九个一”惠企便民服务手册》。目前,该局首批选择商超、餐饮、药店等10个行业作为改革试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将逐步扩大行业综合许可覆盖范围,强化服务系统集成,破解“准入不准营”,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注入新动力、打造新标杆;
  市发改委深入推进“信易贷”专项行动,主动为已过处罚公示期的企业实施信用修复,修复率达100%。对各类收费实施目录清单化管理,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检查等工作;
  市市场监管局成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建立本部门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人员库,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市能源局全面推广低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高压用户用电报装“三省”(省力、省时、省钱)服务,积极构建便利化、透明化、规范化的服务模式,我市“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
  在经济领域,营商环境被形象地比喻为“水”、企业为“鱼”,水美则鱼多、鱼肥。我市相关部门面向市场主体持续发力创优环境,推进企业创办经营便利化,有效释放了市场热情、激发了市场活力。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市场主体存量达到297178户,与2020年12月底267775户同比增加29403户,增长10.98%。全年全市共新登记市场主体49514户,同比增长26.3%。其中,新增私营企业15417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3557户,农合540户。
  营商环境影响着一个地方市场主体的兴衰、生产要素的聚散、发展动力的强弱,其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市委书记闫晨曦指出,我市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深入开展入企入园入区服务,全面落实我省支持民营企业经济发展30条、新23条等政策,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市要把握“三无”“三可”要求,对标全国、全省先进地区,让来临汾投资兴业的人,办事情有“靠制度不靠关系”的社会氛围,搞项目有“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的优质服务,做前期有“一枚印章管审批”的便捷便利,跑手续有“7×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超市,对未来有“新官理旧账”的稳定预期,以营商环境的整体优化,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同时,牢固树立“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是留住企业和人才的最大比较优势”这一理念,加快推进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民文明素养水平,真正把临汾打造成为营商环境的新高地,以营商“软”环境提升经济“硬”实力。
  如“鱼”得“水”
  强化政策支持,降低市场主体营商成本
  我市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使中小微企业“如鱼得水”,而一系列政策红利释放则使其能在市场风浪中游刃有余。
  中小微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然而,由于资金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差等固有短板,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订单不足、资金紧张、招工困难、用工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近两年我市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着不小的风险和挑战。
  如何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
  对此,我市在积极推动国家、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优惠政策落地的同时,相继制定出台《临汾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临汾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20年9月份,又从完善服务中小微企业常态化工作机制出发,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云峰任组长的临汾市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宏观指导、综合协调作用,推进我市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两年来,各相关部门强化部门联动,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省、市出台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人才、土地等各项政策,开展需求调研、政企银保对接、入企帮扶等,破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稳定市场主体,持续夯实“六稳”“六保”基础。
  “一个人干只是小打小闹,一群人干才能形成规模、打出品牌。”抱着这样的想法,翼城县伟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侯东升尝试带领村民一起种植香菇,合力打造翼城香菇的品牌,“可是看到前期种香菇、建大棚需要十几万元的投入,普通农户承担不起。”
  没钱,侯东升就帮忙向银行协调贷款;没棚,他就把自己的大棚“借”给老百姓。2017年,侯东升带领5户农户开始种植香菇。
  2019年8月,由山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担保,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翼城县支行为菇农们发放了128万元的低息新农贷贷款;当年10月,西阎镇香菇产业党支部成立;2020年5月,建设了古镇西阎特色山珍菌种培育中心,又为菇农修整了河坝,解决了水涝灾害。自此,当地香菇种植产业走上了正轨。
  “多亏了这笔低息新农贷,我们才扛过了最难熬的时候,现在的企业蒸蒸日上、充满活力。”谈及未来发展,侯东升眼里满是憧憬。
  “减负”与“输血”双管齐下,助力中小微企业轻装上阵、转危为机。我市财税部门积极落实减税降费,确保政策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市财政局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通过财政奖补激发小微企业升规积极性;一方面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支持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融资担保成本,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市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引导市域内银行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为企业正常生产和经济稳健运行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我市设立了“临汾市企业资金链应急周转保障资金”,专项用于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临时周转服务,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减免使用成本。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全市企业资金链应急周转保障资金共支持73户企业转贷续贷74笔,投放金额25.39亿元;市金融办将应急周转资金总规模提升至3.3亿元,市级资金总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全年共支持企业转贷续贷85笔,投放金额31.8亿元。
  市税务部门全面落实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市50470户小规模纳税人享受减免增值税35238.69万元。与此同时,全面落实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全市18300户纳税人享受减免增值税16212.94万元,8135户小型微利企业享受减征所得税优惠,实际减免税额20461.12万元;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优惠政策为23户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1011.06万元。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方面积极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一方面全面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等各项惠企政策,为中小微企业减轻负担。同时,不断梳理和优化服务流程,变“企业跑政策”为“向企业送政策”,2021年以“免申即享”方式直接向符合条件的1421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075.11万元,惠及职工19.25万人。
  融资难,向来是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棘手问题。我市金融部门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加码支持实体经济薄弱环节。临汾银保监分局多措并举,引领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金融供给总量继续有效增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供给、质量、效益的明显提升。2021年,普惠小微信贷余额225.38亿,较年初增加31.78亿元,增长16.42%;印发《临汾市“信易贷”工作实施方案》,鼓励银行业机构大力支持守信企业。截至2021年末,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76.87亿元,较年初增加29.01亿元,增长56.70%。
  2020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临汾市中心支行与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印发《临汾市创业担保贷款实施细则》,对全市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进行了明确规定。此外,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开展“四微纾困”“首贷培植”等多项行动,推动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实现了“增量、降价、提质、扩面”的政策目标,2021年为全市法人金融机构释放流动性资金7.33亿元,用于支持辖区内中小微企业发展;用足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工具,推动金融机构通过“先贷后借”的模式,将66.38亿元的低成本政策资金精准有效地投放至小微企业市场主体,壮大了金融支持的资金实力,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市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心切实做好“小升规”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做好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工作。2021年,共争取省、市财政资金6843万元,672户中小微企业直接受益,3600余户间接受益;积极引导中小微企业开展规范化股份制改造,目前84家企业完成规范化股份制改造。数据显示,2021年我市共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9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户。
  从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到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再到积极争取奖励资金,一系列“减负”“输血”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帮助我市中小微企业排忧解难、转危为机,既稳住了企业实体,也稳住了经济大盘,更保住了每一位劳动者的饭碗。
  放“水”养“鱼”
  加强平台承载,赋能市场主体集聚发展
  一批批高新技术企业正在这里孵化,一项项最新科研成果在这里应用,一个个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在市区鼓楼北大街与河汾一路交叉口西南角,有一座梯形的地标性建筑高高耸立,格外醒目,这就是清控创新基地(临汾)所在地。
  清控创新基地(临汾)被誉为“高新技术企业摇篮”,并非徒有虚名。在这里,入驻企业扩大发展缺少资金,基地就帮助联系投资人、银行协助企业获取资金;企业发展遇到技术瓶颈,基地就精准对接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帮助企业实现技术突破;企业想向国内其他城市扩张,基地就会精准链接国内其他城市的清控创新基地,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所需资源……
  作为全要素综合性双创基地,清控创新基地(临汾)以“孵化+辅导+投资”的运营理念,“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梯级孵化链条,“五大孵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运营,目前共签约61家企业,48家企业已入驻,整体入驻率达到85.9%;组建111人的创业导师团队,签约84家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
  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发展才有动力。
  不可否认,目前我市经济总量还不大,产业结构还不优,新兴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市场主体总量偏少,规上企业数量不多。同样不容回避的是,虽然目前国家、省、市的惠企政策措施很多,但由于分散于各部门,还存在着部门间政策衔接不充分、连续性不足的现象,尤其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政策知晓率和利用率还有待提高。政务平台建设管理分散,部门间政务数据互联与信息共享不畅,业务协同不够,影响了行政效能的进一步提升,企业对营商环境改革成效的感受度和改革力度存在“温差”。加之融资的渠道仍过于单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将今年确定为“市场主体建设年”,指出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聚焦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扎实开展“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以更大力度培育市场主体。
  ——保存量。全面梳理近年来国、省及我市关于扶持市场主体发展的优惠政策,强化政策集成;抢抓国、省实施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政策延期等有利机遇,推动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尤其是要提高小微和个体工商户的政策知晓度,让广大市场主体得到实惠;加快出台我市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政策措施,确保市场主体活下去、活得久、活得好。
  ——扩增量。全面压缩企业开办环节、时间和成本,大幅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在开发区、商业综合体建立良好的商业生态,着力为市场主体提供集聚空间;积极发展各类消费业态,培育商业文化街区,充分释放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潜力,激发城市烟火气。力争全年新增市场主体5万户,2022年底全市市场主体达到34万户。
  ——提质量。加强小升规培育,梯次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滚动实施“四上企业”集中入库月活动,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净增力争超过120户,为经济发展蓄积动能。支持引导中小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企业,全市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户,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突破115户。加快推进股改上市,完成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25家,挂牌晋兴板企业10家,力争“北交所”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市场主体倍增工作如同放“水”养“鱼”,“水”美才能“鱼”多。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建设黄河流域绿色崛起转型样板城市、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开局之年。客观来看,过去我市推动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红利将在今年逐步释放,这为完成“今年再新增市场主体5万户,到年底达到34万户”等目标任务创造了条件。为此,日前市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相关部门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牢固树立“用户思维、客户体验”的理念,切实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坚持换位思考,努力把服务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竞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作为牵头部门,市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心近期全面梳理了国家、省、市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条目式列出各项政策的实施主体、政策出台以来落实情况等。梳理结果显示,共涉及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企业减负、要素保障、人才培训、权益保护、政府采购等9大类33条政策措施。同时,在“临汾市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号常态化推送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附注工作专班和服务领域内容,在线上进行大范围的深入宣传;印制了梳理完成的33条措施宣传彩页,面向社会大众进行发放,深入企业调研时进行解读;在全市中小企业系统内开展“中小企业政策宣传月”活动,对市场主体进行全方位、无死角、全覆盖宣传,确保政策宣传应知尽知,政策执行应有尽有,政策红利应享尽享。根据市政府要求,还建立了贯彻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政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临汾市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加强部门沟通、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各成员单位细化工作举措,加大宣贯力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随着我市扎实开展“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高效率推进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拥有“小而美”独特优势的中小微企业势必将在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增加税收、改善民生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我市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省第一方阵注入“源头活水”。


来源:临汾日报

往期经典回顾




◆ 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 临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渊在市行政审批局调研

◆ 临汾市行政审批局当好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月活动推进表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为有源头活水来——临汾市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综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