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厉害了!这位本科生学霸,一年14篇SCI论文!
华师学霸吴攸,在科研道路上不骄不躁,认真钻研每一个课题,一年发表14篇SCI论文,当之无愧是冉冉升起的新星。随小编一起来看他的论文发表之路——
在华师有一位本科生学霸,一年发表14篇SCI论文,带领挑战杯团队获校级特等奖,年级综合测评第一并获国家奖学金。他就是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2018级本科生吴攸。
吴攸,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级本科生,自大二以来共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4篇作为第一作者分别发表于一区、二区、三区期刊,1篇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于二区顶级期刊《Optics Letters》,1篇作为第二作者发表于数学大类一区期刊,影响因子总和高达45.22。
2019年夏天,正值大一暑假,吴攸正式开启了论文写作之路。当时还是“论文小白”的他,拿着老师提供的课题,只能从零开始摸索。从前期的课题调研、文献综述,到计算、编程、仿真模拟等研究过程,他坦言自己“踩了很多坑”。花了大半年时间,直到2019年年底,他才比较成功地推导出公式,搭建起文章的理论模型。
2020年3月,吴攸首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投稿论文,可第一篇论文在投稿过程中还是命途多舛。由于经验不足,论文的框架和构造上存在问题,思路也不够清晰,以至多次被拒。经过连他也记不清多少次的修改,这篇论文终于在2020年9月得以正式发表于《Applied Optics》
吴攸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四篇论文
论文被拒就像一把“双刃剑”,让他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正因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到写作第二、三篇一作论文时他避开了很多“雷区”,第二篇论文实际上是早于第一篇发表成功的。“第一次收到审稿人接收并准备发表自己论文的邮件大概就是我最难忘的时刻了。”
科研和论文投稿的道路总是起起伏伏,但吴攸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科研需要放平心态,不能浮躁。”
图片第一封论文通过的通知邮件
吴攸的论文主要是围绕新颖光束进行理论推导和数值分析,挖掘其潜在应用价值。做理论方面的研究需要在选题上足够有创新性,而吴攸勤于阅读文献的习惯和论文投稿的经验让他对选题的“嗅觉灵敏”,有比较准确的选题方向感。他经常能在看到一篇文献时,想到它与另一篇文献之间可以建立的联系,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除了选题敏锐,吴攸在完成选题的过程中也有强大的行动力。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信息工程专业本科2018级的林泽嘉一直与吴攸合作,他表示吴攸是一个提出了问题就会积极解决的人,不会任由问题搁置。在时间管理上,吴攸总结自己“每天晚上睡觉前会先想想明天都要干些什么,然后按这个方向去做”。专时专用的好习惯让他与“拖延症”绝缘。即便身负科研和论文的压力,他仍不会以课后恶补课程内容为代价,用课堂时间做手头上紧急的事。
早在大一时,吴攸已经在摸索自己能够持续发展的领域。在尝试参加了电子设计比赛后,他发现自己这方面的悟性并不高。后来在社团的师兄推荐下,他主动找到了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研究员邓冬梅,想尝试跟随她进行科研研究。“他大一下学期就来找我了,当时这么早就想做科研的学生很少。”邓冬梅回忆。经过交流了解,他对邓冬梅的研究方向产生了兴趣,于是正式加入她的课题组。
邓冬梅先让他做一些文献调研的工作,从中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会亲自示范重演理论推导过程,以便他理解和掌握推演能力,开展第二阶段的工作。“邓老师的回复总是很及时”,每次遇到科研上的难题,他都会积极与导师邓冬梅探讨,而邓冬梅也总会积极为他争取到更多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不断成长。
与导师邓冬梅及课题组同学合影
在学习如何做科研的初期,知识储备和技能还比较薄弱的吴攸遇到了不少困难,一方面,需要阅读的文献都是全英论文,带来一定的语言障碍,另一方面,数理公式推导需要手动计算后再用计算机模拟,需要有较强的的编程技术能力。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能力,吴攸提前去学习与研究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陌生的知识,他选择先通过阅读文献理解其中基础,再据此变通和扩展。“这个学习的过程,就好比编程时掌握了画一个圆的基本方法,再通过变换参数等方法,就能将其变成椭圆或球体,甚至实现更多新的效果。”在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之前,吴攸也会有完全“摸不到底”的感觉,但是在摸索成功的时候就会一下子打通思路,掌握整个过程。
在这个逐步摸索的过程中,吴攸也经历过不少迷茫和苦闷的时刻,课题组同伴的帮助和陪伴让他这一路走得更坚定。“课题组的大家都是随叫随到的,有时一个人改文章忙不过来,大家都非常愿意帮忙。”今年寒假时,课题组的同学们一同留校一周进行科研工作,大家除了睡觉时间几乎都待在一起,即便在问题的看法上产生分歧,仍会一起商量着解决,合作无间,这样的氛围让吴攸感到温馨而自在。
吴攸正在进行实验操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历练后,吴攸陆续参与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广东省攀登计划重点项目,担纲主持了校级金种子重点课题。
2020年8月,校级“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筹备工作如期展开。吴攸担任负责人,带领团队以“新颖光束的调制及其传输特性”为课题参与了比赛。由于校级比赛的特殊性,团队必须在课题研究上新开篇章,加上设计、宣发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挑战杯”团队与导师邓冬梅合影
一直在课题组中负责项目推进的吴攸在统筹规划与分工安排上毫不含糊。从搜集资料、课题研究,到准备申报书、制作宣传视频与海报,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内容都在精确到日的时间规划表上被安排得清晰明了。
考虑到本专业的同学在项目过程中需要分心参加“金工”实习,且在漫长的工作战线中难免出现各种突发状况,吴攸专门预留了“缓冲时间”,以保障项目工作有序推进。凭着合理且超前的统筹规划和队伍成员的和谐一心,一系列繁重的任务被完成得井井有条。在整个备赛过程中,吴攸的队伍微信群在过了十二点后总能归于平静。过硬的专业素质与科学的时间管理让吴攸的队伍成功斩获校级特等奖,目前他们正向省赛进军。
吴攸为队伍制定的时间表
虽然目前已经从一个科研“萌新”升级为团队“负责人”,但相比“领导者”,吴攸更愿意将自己定位成“过来人”。“相对于其他人,我只是进展比较快、经验更多一些而已。”吴攸说。
院长水玲玲教授为吴攸颁发国奖证书
吴攸所在的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引领同学们参与科研竞赛,特别成立了以朋辈教育为特色的光电子协会,而吴攸正是在这个协会的引导下走上科研之路。如今大三的他虽然自身非常忙碌,但还是留任了光电子协会的副会长,将自己的科研经验传递给师弟师妹们:这个做不出结果,容易踩坑;那个方向挺新颖,也许值得深究。此外,他几乎每天都会在群组里分享自己看到的有价值的论文,帮助大家从中寻找课题方向。
课题组合照
“师兄师姐们给予过我很多帮助,当我成为师兄时,当然也要给予师弟师妹们帮助”,吴攸说。吴攸希望每一届的师弟师妹们都能够继承上一届师兄师姐的经验,不断改进,在团队新血液的不断注入之中,让课题组团队攀登上更高的台阶。
谈到自己的未来发展,吴攸表示,他希望实现自己早在高中便已定下的升研深造目标。疫情期间,大家都不得不滞留家中,吴攸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而自己的研究方向也真正能够应用于医疗等重要领域,因此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报国理想,希望未来能够走上与科研相关的职业道路。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读博7年,终以一作发Science毕业的兰大女博士,近日再发Science!
中南大学郭子健:21篇SCI,近十项科研项目,交通人的“高速人生”
全球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学术桥
欢迎联系我们:
高校招聘,吴老师:19927471252
人才求职,赵老师:1381023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