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破“五唯”之后,科研应聚焦大协作真创新

 
关注学术桥Acabridge,了解最新学界动态

未来,在体现国家重大战略意图的科技项目,需要更好借助新型举国体制,通过多方协同、团结协作汇成更大的创新动能。



来源:子民好好说作者:李志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
如果将破“五唯”当成是一场长期战役的话,那么随着评价体系、规范使用SCI指标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和施行,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战果。但我们不能仅仅纠缠和局限于“破”和“立”的细节当中,而是要更加深入地思考未来科研发展的战略大局,在破除陋习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理解创新的底层逻辑之后,我国科研尤其是应用型研究方面要避免重复性、分散性严重的个别科研人员单打独斗的状态,而是充分发扬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优良传统,集中力量,协同创新,这样才能有效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逐步解决“卡脖子”的问题,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自主创新有三种形式:一是原始创新,即在科学技术领域努力实现前所未有或者突破性进展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其中最关键的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和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成果汇聚结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三是融合创新,即在广泛吸收已知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的再创新,形成新的学科理论或新的产业群。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评价的“五唯“导向问题,造成了重复研究、跟踪研究多,小课题、小项目多;机构内部的学科整合及资源、成果共享难;重大科技成果少且成果转化难,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成果更少。
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科研活动组织还在沿袭传统的“小作坊”模式,在基本不变的学科体系和“师徒传承”的导师制梯队中,大部分研究人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全凭个人能力、悟性在细分领域内奋斗。长期来看,这种模式在全球科研学科交叉趋势日益明显,创新链高度组织化的时代,对于一个国家整体科研发展是不利的。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科研活动组织方式。国家层面要能够调动精锐科研人员和物质资源,而不能是少数人喊口号,编名词忽悠科研资源,要集中优势科研力量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要组织本单位科研实力强的院系所,彻底扭转“五唯“导向,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并结合单位实力特长,重点解决国家科研战略某方面需求;院系所负责人要选准学科领域难点,扭转教授各自为政的松散状态,组织本单位不同研究方向的教授团队协同合作,在本学科或相近领域开展重点突破研究。未来,在体现国家重大战略意图的科技项目,需要更好借助新型举国体制,通过多方协同、团结协作汇成更大的创新动能。
时代在发展,科研活动组织方式有了更多的手段。信息技术为研究工作进行资源交流、汇集与共享提供了重要手段和重大机遇,科研组织的边界正在消融。传统的科研活动由于受空间、技术手段的限制,特别是缺乏模拟、仿真的能力,科研活动中通常存在研究周期长、科研成本高的现象。现代的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有了互联网技术之后,利用模拟、仿真技术,重现科研实验变得迅速、快捷,我们的科研模式在发生惊人的变化,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科学问题,整合发现共性、客观的数据模式,并找到科学问题的答案,可以实现在交叉学科、不同实验室、不同组织和不同国家之间共同合作,解决重大科研问题。
这就需要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要进一步转变科研思维与方式,有意识的引导,有规划的突破,集中多学科的优势,树立团队意识,开展联合攻关,实现科研协同的高度组织化,这也是产出战略性科学家的必要路径。
加强对高校科研队伍的整合,主要是要下力气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具备很强组织能力的年轻科研人员群体,帮助他们逐步形成面向未来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使他们具备承担国家大型科技项目的能力,帮助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等。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我们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来稿和内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破“五唯”需建更多元的评价体系

30岁后值不值得去读博?教授和博士的深彻透析是这样的


全球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学术桥

视频招聘会学术评审评估青年学者论坛


  欢迎联系我们:

  高校招聘,吴老师:19927471252

  人才求职,赵老师:13810238612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