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厦大父子院士!中医世家父女院士!科研路上多少对“父子兵”实现接力跑

 
关注学术桥Acabridge,了解最新学界动态
“当时我有点犹豫,因为手头还有课题没做完。我爸说,现在国内发展速度快,正是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再过几年,我们把工作做完了,你回来还能干啥?”孙凯乐笑着说,“一听这话我就赶紧回来了。”

源:募格课堂整理自河南日报、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中国科学报、新华网、福州晚报

在同一所高校研究院中,父亲是博导,女儿是硕导是种什么体验?最近,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就有这样一对经历相同的父女,经采访,二人将自身的科研经历娓娓道来。


“从早年是‘一把尺子一杆秤,凭牙咬,凭眼瞪’,到现在的细胞育种到基因编辑,我们正在快速追赶世界先进农业技术水平。”博导父亲还鼓励女儿到国外最好的农业大学学本领、长见识。在父亲面前,她是乖女儿,进了教室和实验室,她就是活泼自信的讲师和研究员......


图源:河南日报




博导父亲、硕导女儿






他俩,一个是博士生导师,40多年来一直从事蔬菜学和设施园艺学研究教学的著名农学专家;一个是硕士生导师,从世界农学专业排名第一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学成归国的“80后”博士。


父亲孙治强,1956年4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进行园艺设施环境和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的研发。提出了园艺设施边际效应的概念并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日光温室五度四比三材的结构参数,设计了不同结构的日光温室。开展了连作障害克服和集约化育苗技术的系统研究。共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EI论文12篇,参编专著和教材15部。


图源: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女儿孙凯乐,出生于1986年,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的研究为如何在抗病育种中利用感病基因。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5篇,出版个人专著一本,参与制定3项河南省地方标准,参与5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讲授“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园艺专业外语”,“园艺分子生物学”课程。


图源: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父女通力合作搞科研






父亲孙治强于1981年3月入河南农学院农学专业学习,1982年1月本科毕业。从郑州郊区的一名生产队青年技术员成长为如今的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孙治强切身感受到我省科研环境的巨大变化。


从小在父亲试验田边玩耍的孙凯乐,对农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天赋,被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著名学者埃弗特·雅各布森收为关门弟子。她在荷兰的6年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直到2017年父亲打电话催她回国。


“当时我有点犹豫,因为手头还有课题没做完。我爸说,现在国内发展速度快,正是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再过几年,我们把工作做完了,你回来还能干啥?”孙凯乐笑着说,“一听这话我就赶紧回来了。”加入父亲的院系后,她也做出了一番学术成就。



无数学术成果的背后,少不了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如果有“上阵父子兵”的加持,彼此相处的默契下,可能在无形中碰撞出更多的学术新思想,也实现了对父辈成果的传承或再度创新发展的机会。这份通力合作的精神,也让多对科研“父子兵”在默默耕耘后成就了“双院士”的强强联合。




厦大父子院士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父子院士”——田昭武田中群院士就是其中之一。两人分别在1980年和2005年被入选中科院化学部院士,一时传为美谈。



传奇“父子院士”田昭武、田中群


田昭武院士,1927年6月28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45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49年留校任教。


在20年的科研生涯中,田昭武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包括“特征传输电流”概念和气体扩展多孔电极的“不平整液膜”模型、解释了在实用电流范围的电极行为、对半导体电极光电转换提出数学模型和“可移动掺杂物”高聚物半导体光电转换理论、对电极交流阻抗绝对等效电路提出微分新解法、对自催化电极暂态过程求得理论解、为电化学振荡行为中的负阻特性提供理论基础等。作为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田昭武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儿子田中群院士,师从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弗雷史门教授,这使得田中群直接进入当时电化学的前沿。但令人意外的是,田中群并没有顺着父亲的研究方向收获更多果实,而是另辟蹊径,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方面有所突破。


在田中群之前,科学家们曾普遍认为,只有金、银、铜才具有SERS特性,而田中群并不固守前有的结论。最终证明除了金、银、铜,其他多种更重要的金属,诸如铁、铂等过渡金属也有这种特性。他也凭借自己在该方向的研究,在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医世家父女院士






“如果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依然年轻,即使再有一次生命,我选择的也将是这项事业”。已是耄耋之年的唐崇惕院士曾不止一次地对她的学生说。


唐崇惕院士出生在福建的一个中医世家,自幼便与寄生动物领域研究结下深厚的渊源。父亲唐仲璋院士,更是我国寄生虫学的开拓者,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深深地触动了唐崇惕要研究寄生虫病害领域的决心。


父亲唐仲璋(1905年12月10日-1993年7月21日),福建福州人,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研究,特别对危害性较大的蠕虫病以及家禽嗜眼吸虫病等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


唐崇惕与父亲唐仲璋院士逝世前一个月的合影


唐崇惕从福建师范学院生物学系毕业,获得厦门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57年,她调回福建师范学院工作,先后担任生物系助教,讲师。


在此期间成为父亲唐仲璋的助手,父女俩开始并肩作战。在与父亲一同研究绦虫病时,唐崇惕也经常是废寝忘食,只要传来任何实验的消息,父女俩人筷子一撒,立马又跑回实验室进行试验解剖和观察。


1972年,她被调到厦门大学工作,先后担任生物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5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农业领域的父女院士






庄巧生是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是国内较早倡导使用三交和复合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庄巧生的女儿庄文颖成为一名著名的真菌学家。从山西农学院农学系本科毕业后,庄文颖于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8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她长期从事真菌多样性及子囊菌系统学方面的研究,推动着我国真菌学科的发展。2009年,庄文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巧生和庄文颖


综上所述,各个科研领域内不乏这样的科研“父子兵”,他们用自身经历证明着:“实践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学术界也有许多备受尊敬的人群,他们或是亲人,或是朋友,或是知己,亲密无间让他们在科研中更具默契,从而促成一个又一个震惊领域的科研成果诞生,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我们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来稿和内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985最年轻的特聘教授!本科毕业到博士毕业,只用3年!

那个“网红”北大博士,年薪70万……


全球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学术桥

视频招聘会学术评审评估青年学者论坛


  欢迎联系我们:

  高校招聘,吴老师:19927471252

  人才求职,赵老师:13810238612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