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666!亲兄弟同时登上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
2021年5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从22个领域和176个子领域,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其中,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系的讲席教授陈建飞和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胜勇,他们都来自温州永嘉沙头镇的珠岸山村,还是亲兄弟。
前沿科学探索者
陈建飞和陈胜勇都很低调。记者联系上俩人时,前者一直致力于土木工程及松散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后者则正在探索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谈及采访,两人不约而同地要求“简单点”。
陈建飞,1963年出生,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曾在浙江大学(1987-1992)、英国诺丁汉大学(2001-2002)及爱丁堡大学(2002-2013)等国内外知名大学任教,2019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
陈胜勇,出生于1973年9月,哲学博士,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现任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就读于浙江工业大学本科和硕士。2004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为西班牙萨拉哥萨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08年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访问教授。2012年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4种国际期刊的主编和副主编。
受疫情影响,兄弟俩已经一年多未碰面,对这次榜单的共同入选也是在家族群里发布消息时得知,彼此没有特别去问候。因为平时很忙,工作间隙,两人简短地分享了自己取得的科研进展,并表示希望这份面向全球的榜单能方便组织更多研究团队,以便日后在科研方面做出更多成果。
因为各自研究的方向不同,兄弟俩在彼此课题上的共同语言并不多,也很少有过交流。但当谈及从事科研工作的原因,弟弟陈胜勇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受哥哥陈建飞带来的影响。“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上大学的时候,他已经在英国了,在科研这块给了我很多指点。”
而当把俩人的经历从遥远的记忆中拼凑出来,会发现,虽然各自的成长轨迹略有不同,但两位科研之星的诞生,与他们成长道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紧密相扣。
山村普通农家的孩子
陈建飞和陈胜勇的老家在温州永嘉沙头镇的珠岸山村,父母祖辈都是种地为生的农民,用陈建飞的话说,是“大字不识一个”。而和绝大多数年少就展现出过人天资的天才少年不同,在兄弟俩的童年印象里,各自的成绩都只能算“名列前茅”,但不是“拔尖”。
那时他们家里一共有8个兄弟姐妹,五个兄弟里,陈建飞排第三,陈胜勇排第五。“小学都是在村小里读出来的,初中就到渠口的济时中学。”在二哥陈建良的回忆中,他们家里几个兄弟姐妹都是这么过来的。
“我跟建飞年纪相仿,都在60年代出生,那时只能用穷来形容,八口人就靠我父亲种地养活的。”陈建良表示。不过,虽然每个人都吃不饱穿不暖,但上学却始终是他们家人心中的头等大事,这一表述也在陈建飞和陈胜勇那得到了印证。
“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学费什么的不用我们操心,但是也没有逼过我们学习,就是能读多久就读多久,父亲也从来不喊苦喊累,两个人省吃俭用,一个个把我们送到学堂的。”陈建飞强调。
除却父母的影响,哥俩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他们走到现在的关键。70年代末陈建飞第一次参加高考时,因为营养不良体检不合格没能被学校录取,随后半年在永嘉中学借读,靠自身学习的毅力,考上了浙江大学,成为当年的县高考状元;而陈胜勇考上浙江工业大学机械专业后,不仅自学计算机成功报考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方向的研究生,并用自己的时间学英语,准备托福考试,去国外继续攻读计算机专业。
不一样的眼界和经历却让兄弟俩不约而同地朝外走去,但他们与家乡的联系也从未间断过。过去父母健在时,连结他们的更多是父母,现在则还有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相互帮衬成长
“每天早上五点出去干农活,放羊割草,做完再去镇里上学,大概五六公里的路,上完学要去镇上买四五十斤的盐,背回来在村里卖……一回想起来都是这些苦日子。”陈建飞向记者回忆说,因为整个童年都在农活和上学中度过,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细枝末节似乎都被岁月无情抹去了。
“怎么相处的?我一下子都有点想不起来,不过给哥哥们写信,倒是写了好多次。”在陈胜勇的印象中,自己懂事以后已经很少能和哥哥们碰面,在没有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年代,一纸书信成了漂泊四海的家人们维系血缘的纽带。
“讲外面的世界,他们的见闻,还有问家里的状况,关心我的身体,什么都会说。三哥在国外写信最多,有时候一星期就有一封,他知道爸妈很节省,有时候还会偷偷给我寄钱,不想我吃苦。”最小的妹妹陈秀琴反映。
在对彼此的回忆中,遥远的兄弟姐妹开始变得具体。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交流也很方便,什么时候想联系了,天南海北我们都会聚一起。”说话间,陈胜勇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见面聚会,到那时候,他们会暂时搁下科学前沿的问题,去讨论更多关于家庭的事情。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我们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来稿和内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延伸阅读
透过“诺奖风向标”斯隆奖,看我国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成效
来了!2021年度全国杰青、优青项目评审立项最新名单
全球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学术桥
欢迎联系我们:
高校招聘,吴老师:19927471252
人才求职,赵老师:1381023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