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测有效!博士求职如何让自己变为“甲方”,你get到了吗?

Yolanda 学术桥Acabridge 2022-08-26

近期,我们对通过学术桥人才服务入职高校的博士们进行了回访并将陆续分享。本文分享的是我们的一位博士在高校面试结束后迟迟无回复,最后他又是如何确认面试结果?一起来看这位博士以个人经历为你分享方法!




一定要说说高校求职槽点,从我投简历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


有的同学说简历石沉大海,有的同学说预约面试难上加难,还有顺利参加面试却再无后续,久久收不到学校回信,打电话咨询,占线忙的时间总是比较长,即使打通也是让等消息。

 

幸运的是,于2020年3月,我顺利入职了一所双一流/211高校,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从求职到入职再到首聘期考核的一些个人经验。仅供参考,可以模仿!

 


个人资料:2014级博士,本硕博皆在海外就学,学校QS排名587名。2018年在国内的双一流/985/211高校作博后。五篇论文,三篇一作,累计一年多的科学院所实习经历(完成三个项目研究)。

座右铭:微笑面对,微笑结束!



学校录取了,我却不知道!



2019年10月,我报名参加了学术桥主办的一场视频云招聘活动,其间我有机会参加**大学的视频招聘,并于2020年初走完了学校所有面试流程。但这之后,差不多过去了一个多月,也没有收到学校进一步回复的信息,在等待期间我发过邮件打过电话,邮件基本上是石沉大海,电话偶尔能打通但是逃不过“占线”和“等通知”两种命运。


面试后,我从一开始的淡定等待,到忐忑不安,再到焦虑不定,最后只是想要知道一个结果。我想部分同学和我的心理差不多吧,录不录用,只求一个确定的答案,好让自己彻底死心,而不是每天都在自我安慰和疏导中度过。没有结果又算怎么回事?


而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我想感谢的是之前联系我的顾问老师,在我面试结束后,她也一直在帮我跟进学校录取的情况和进度。因为这个平台是和学校直接合作的,所以在我无法直接联系上学校的时候,顾问老师可以和学校获取联系。在顾问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了确定的答案——被录用。并于2020年3月,我顺利入职。


说实话,在顾问老师帮我跟进的过程中,我几乎没有主动联系过顾问老师,都是他们主动发消息给我。因为在心理对顾问老师还抱有不信任的态度,认为他们只是中介。但是当从顾问老师那里最先得到录取的消息,学校也发了录取offer之后。我尴尬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想了很多,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视频会,到面试后“抛开”顾问自己联系学校,再到“无可奈何”让顾问帮忙询问结果,整个过程下来,我都是不太信任对方的。我的几个误解:



1. 视频会这种面试形式不如现场面试效果好成功率高;


2. 我的信息顾问是如何得到的,存在信息泄密,产生怀疑;


3. 再就是通过顾问找工作,感觉是自己能力不足只能借助外力,过不了心理的关卡;


4. 怀疑这样的招聘形式和组织方到底靠不靠谱。



在自己成功入职之后,我想着自己曾经持有的观念是需要改一改。也是自己的一点个人体会!在求职高校的过程中,身边很多同学都吐槽到,求职的自己是多么“卑微”,等待学校的评价,等待学校的结果,在整个求职过程中一直处于乖乖听话尽量满足学校招聘需求的“乙方”。虽说面试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对于求职者来说我们是“弱势”的一方。



反其道而行,如何改变被动等待和被评价的状态,在“乙方”的状态下获得“甲方”资格。在找教职上我们对于学校可能暂时无法改变“乙方”状态,但是目前很多学校都和第三方平台合作组织开展论坛和招聘活动,那么对于第三方平台来说他们需求人才,对于我们求职者来说,我们就可以稍微做一下“甲方”,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和需求,让顾问帮忙推荐和预约,不满意的可以say no,满意的可以参加。当然也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为难,如果自己是双非本土博士,求职一个双一流/211/985高校,这种概率真的很小。


如何让自己变为“甲方”,这个点你get到了吗?


总结下来,自己无法获得的,这个时候真的可以借助外力!亲测有效!



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接下来,再聊一聊自己从“学生”转变“教师”的转变。


博士毕业间隔四五个月入职高校,从一名学生转变为老师,最大的不适应对于我来说不是从“学”到“教”的转变,而是各项事情和任务的平衡。如果说学生时期是“学习+写论文/发论文+科研”,那么老师时期是“学习+写论文/发论文+科研+教学+家庭+开会(行政)”,比学生时期多了一倍的事情,先不说把每件事都做好,如何做到面面俱到不顾此失彼就非常的难。


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生存抑或发展:高校评聘制度改革背景下青年教师的学术行动选择》,青年教师的竞争,八小时外定成败。先不说竞争,如何生存都是一大问题。里面把青年教师分为了四类:



1. 妥协与规训:谋求生存的权宜者——他们出于工具理性的角度认同学术职业仅仅是“一份工作和一份例行公事。


2. 厚积而薄发:先生存后发展的变通者——将自己的学术信念潜藏于心,并采取“先生存后发展”的间断平衡策略,以资源作为中间的传导机制实现生存与发展的过渡与转换。


3. 顺从与平衡:生存发展兼顾的协调者——他们采取的是“共时平衡”的行动策略,既要力争获得稳定教职,又要努力实现自己的学术抱负。


4. 以学术为志:能力超群的悬浮者——作为学术翘楚就算学院里留不下来,去外面也不怕,因为已经有保底,有其他的offer。


虽初入教职一行,想要以学术为志,做一名能力超群的悬浮者。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个人能力都让我不得不选择做一个厚积薄发先生存后发展的变通者。


对于这一方面我没有多少经验可以为大家分享,但是我想把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真实现状呈现给大家,好让大家有一个心理准备和安排。


目前我的状态就是不断在“压榨自己休息和生活娱乐的时间”来完成“学术和教学科研任务”。对于首聘期考核,我计划在前三年完成考核任务,因为我入职的这所学校前期对于教学没有明确的考核,我正好乘此时间完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国家项目的申请。否则,到了后期会越来越忙,想要抽时间或者加班熬夜估计都不会有太大产出。(如果看到此文章的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欢迎交流!)


一不小心又在吐槽,真的是一路吐槽到底!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在吐槽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往高校的圈子钻?或许是教书育人的梦想,或许是工作发展的方向。无论是何种原因,既然已经选择就要勇往直前,不留后悔!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点小感悟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我们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来稿和内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高龄”博士师弟说:得遇一“导师”,何愁找教职?!

青椒亲历:满屏尴尬!博士去面试被建议做博后,结局亮了


全球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学术桥

视频招聘会学术评审评估青年学者论坛


  欢迎联系我们:

  高校招聘,吴老师:19927471252

  人才求职,赵老师:1381023861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