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CI地位不再,我还是“人才”吗?

秦四清​ 学术桥Acabridge 2022-08-26

来源: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一个最初作为评价手段引进的工具,到头来却成了研究的目的。如今国家层面的“破五唯”行动轰轰烈烈,想必SCI至上的时代将是过去式。


那么,后SCI时代,我们又该如何评价科技成果与人才?


01

acabridge.cn

前SCI时代,选出了什么样的人才?


人才,按能力大小,有一流和非一流之分。显然,只有一流人才能洞穿未知谜团,实现重要技术突破从而为人类造福,是地球村最迫切需要的人才。


在前SCI时代,我国选拔出的各类帽子人才,总人数世界第一。其中为数不少的“高帽子”人才(视为一流人才)理应做出众多重要科技成就。


然而,国家层面破“五唯”的举措表明,国家对巨额投入下的科技产出甚不满意。出现这样的悖论,说明以前的人才选拔标准存在严重问题。


▲图为近期某项学者排名


在前SCI时代,诸多科研院所主要以“SCI至上、数数、以刊评文、高被引”等为标准选拔人才,结果选出了一批以跟风、克隆、灌水乃至造假见长的所谓“一流人才”。


我接触过一些这样的人才,通过深入交流总体印象是:


(1)缺乏创造力但善于模仿;

(2)未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但善于蒙混;

(3)缺乏深度逻辑推理能力但善于照搬;

(4)被伪命题蒙蔽而不自知;

(5)学术鉴赏力较低但善于忽悠;

(6)擅长夸夸其谈但确无实货。


以上述标准通常能选拔出二流、三流人才等,而几乎不可能选拔出一流人才。


因为这些“人才”做出的鸡肋工作既不会显著增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不会促进科技实质性进步,所以迎来了国家层面的当头棒喝:坚决破“五唯”,以原创科学成果论英雄,以攻克卡脖子技术掰手腕。


02

acabridge.cn

后SCI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在我看来,区分一流人才和非一流人才的标准,是看其所做出工作的创新性和意义,即只有以开创性的理论方法解决了重大科技难题的人才,才能称得上一流人才。


那么,衡量一流人才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呢?


■ 具有系统化的学术思想


基于各种现象、实验数据、观测信息等,善于思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一条理性主线把之联络和贯通起来,以形成攻克重大科技难题为目标的系统化学术思想。


这样的思想往往具有哲学性、深刻性、前瞻性、可靠性,往往是打开难题大门的金钥匙。纵观科技史,牛顿、爱因斯坦等都是这样的典范,其不仅是大科学家,而且也是大思想家。


■ 创建了成体系的理论方法


解决某一难题需要诸多难点的突破,把点的突破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有了面的突破,所以说以点带面往往能事半功倍。


在正确的学术思想指引下,基本上可实现面的突破,突破后则能初步形成一套理论方法。再经过打磨和实证,理顺节点之间的逻辑纽带,沟通细节和框架之间的要道,则成体系的理论方法便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 能引领学科跨越式发展


目前,不少学科处于半死不活的境地,其根本原因在于发展缺乏强劲新动力。满足上述两条标准的一流人才一旦横空出世,则能以解决某一科技难题为契机,为学科发展注入强劲新动力——新思想和新理论方法,从而带动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鉴于此,各学科要多留意这样的人才,要甘愿为其成长垫石铺路,因为此乃学科发展之大幸也。


03

acabridge.cn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纵观科技史,真正的一流人才,是靠自己天马行空、独辟蹊径探索出新路径而脱颖而出的,大多是被“伯乐”发现,几乎不是有意识培养出来的。其成长仅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境,被世人所知在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于机遇。


真正的一流人才,应有杠杠的真货而不会阿谀逢迎,应有超高的智慧而不会溜须拍马,应有超前的思想而居高临下,应有远大的抱负而特立独行。


因此,各级“冒号”们不要因这样人才的强烈个性而抵触之、埋没之,反而要以使命和责任为重,以宽广的胸怀礼贤下士之、奖掖后进之。


但愿我国涌现出更多的“伯乐”,以识别出更多的“千里马”,为其纵横驰骋、建功立业提供更广阔的天地,此乃学科前进之幸也,科技进步之幸也,社会发展之幸也。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欢迎投稿,分享博士求职、面试、发展经历和感悟,指点科研、学术、项目和奖项经验和体会,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科研人员为什么选择离职?真相大曝光!

李克强总理:继续为“帽子热”降温!大胆使用青年人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