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年轻!45岁的朴院士,学生眼中的学术“大神”

源:政事儿、新京报、央视网、光明网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共149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平均年龄57.4岁,最小年龄45岁。


45岁的朴世龙院士在新当选的两院院士中年龄最小,格外引人关注。


据北京大学官网介绍,朴世龙为朝鲜族,生于1976年4月,1995年进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环境科学专业,1999年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博士毕业后到法国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7年,朴世龙回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2010年,34岁的朴世龙成为北京大学教授。


据介绍,朴世龙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领域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互馈关系研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已在SCI(E)刊物发表论文250多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20余篇。

朴世龙(资料图 图片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官网)

相关成果入选“200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201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地球科学奖和中国青年科技奖,2017年以来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据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官网报道,朴世龙在全球碳循环、植被遥感、生态模型等研究领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2017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在《地理学报》发表的纪念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建立65周年系列论文中介绍,朴世龙等研究了温度变化对植被生长、生态系统碳源汇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机制,并预测了全球碳循环长期动态。

另据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今年8月报道,基于2010年建立的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长期氮添加平台和2018年建立的季节不对称性增温平台,朴世龙教授团队对不同生长阶段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过程进行研究,旨在揭示落叶松人工林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与适应。研究团队明确了氮沉降对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和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模式,为建立高效、稳定、可持续的人工林提供了理论基础;揭示了落叶松人工林物候对季节不对称性增温的响应,为落叶松人工林建成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助于从物候学角度认识人工林生产力的维持机制。
“朴老师规范了我的科研思维”

朴老师不只科研成就显著,还作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我国学术领域培养出许多科研人才。


曾振中教授曾是朴老师的学生,现在在南方科技大学任教,是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


他在北京大学跟随朴老师攻读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受到朴老师的影响匪浅。


曾振中自嘲自己在本科阶段更像是一位“民间科学家”,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内容很杂,不成体系也不严谨,对很多知识的理解都流于表面。“后来上了研究生,是朴世龙老师一点一滴地修正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受到了更加系统的训练。”

图源: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官网

在曾振中眼中,朴老师是个非常严谨认真的人,每天早晨八点多到办公室,直到晚上十点才离开。这样的工作态度给曾振中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的他也沿袭了导师的科研工作态度。

图源: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官网

朴老师在校深受学生欢迎。有一年教师节,校领导去朴老师办公室看望他时,注意到,办公室墙上贴着学生精心为他制作的生日海报。


还有同学受到朴老师的影响,走上气候变化区域生态模拟研究的学术道路。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欢迎投稿,分享博士求职、面试、发展经历和感悟,指点科研、学术、项目和奖项经验和体会,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两院院士增选名单,体现了近年来高校的哪些变化?

北京大学,一天发表2篇Natu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