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麦可思研究综合整理自光明网、红星新闻、中国教育报、北京晚报、清华大学等
11月,据报道,湖北某高校一名毕业生意外发现自己的毕业设计,被人剽窃用来申报了3项专利,而剽窃者正是学院的老师、院长,以及老师的亲戚。学校查实后认定第一发明人存在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的学术不端行为,对当事人暂缓2年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以及作出道歉、退还奖励的处理。
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2021年第三批不端行为处理决定,涉及24所高校教师,主要问题包括项目申请书、进展/结题报告中提供虚假信息,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和擅自标注他人基金项目等。对涉事教师给予取消项目评议、评审资格,永不聘任,给予通报批评等处罚。
1月,北京一高校教师因出版的专著抄袭国外作者作品,被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行政记过处分,调离教学岗位,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及三年内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晋升、工资晋级、干部选任、申报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资格。
近年来,一些高校老师剽窃、抄袭他人科研成果现象,屡被曝光,却又屡禁不止。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要求惩治学术不端行为。2016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结合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等处分。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针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等开展集中治理,一经查实,要依规依纪给予组织处理或处分,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依然没能遏制学术不端,到底是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术不端行为者付出的成本太低。光明网撰文称,那些造假者被真正调查处置的人究竟有多少,鲜少见诸媒体。而这也是学术不端者前赴后继、竞相效尤的原因。即便查处了,那么处置得是否得当呢?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教师剽窃学生作品申请专利事件中,该教师受到的处罚是“暂缓2年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以及作出道歉、退还奖励”,对于这么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校仅作出这样的处理,连媒体都费解:“这算是惩罚吗?”“学校对于学术不端处理‘毛毛雨’。没有保护,何谈创新?”教师基本学术道德缺失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名利,导致道德沦陷,丧失了教师应有的自律、诚信的品质和严谨的科研态度。此外,学术奖励制度也存在缺陷。以往高校评价教师的标准是看论文数量,而忽视了论文质量,对论文数量多的给予高额的奖励,在这种奖励制度之下,有些教师就会铤而走险,制造假数据,或抄袭他人文章。其实,学术不端行为在国外高校也时常发生,而它们处理起来一点都不手软。2014年,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校区英语系教授穆斯塔法·马罗基因抄袭被学校开除。经调查,马罗基教授在2008年至2013年间发表的26篇著作中,23篇存在抄袭的痕迹,即引用了其他作者的文字却没有指明出处。据报道,马罗基教授的抄袭情节比较严重,他的著作中甚至出现了大段复制他人作品之处。那么,国内高校在面对屡屡出现的学术不端事件时,又该如何有效遏制呢?1.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教育部、科技部曾多次表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一贯态度就是零容忍,绝对不能允许出现无视学术规矩、破坏学术规范、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坚决地发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同时,学术界也应形成零容忍的共识,一旦查实,就该让涉事者付出沉重代价。也有专家提出建立永久性的学术不端联动追责机制,施行终身追溯追责,一旦发现学术不端就依据相应机制,一律取消参与者通过该不端成果所获得的职称、职务等,造成严重后果者甚至处以行业禁入,让学术不端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压线。2.开展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的教育和培训。教育部要求,高校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形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为应对学术不端等问题,几年前清华大学重新修订了《清华大学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并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在新教师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的日常培训中系统开展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3.搭建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近年来,国家层面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改进人才评价制度,这对打破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有着积极作用。不过,仅有对原有学术评价体系的“破”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立”,即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学术评价体系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遏制作用。2019年清华正式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学校还同步制定了落实《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提出了“七大任务”:一是研究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制度;二是建设基于学术责任及成就的教师评价体系;三是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价标准;四是完善大学生荣誉奖励体系;五是完善学校、院系各委员会工作规则;六是改革校内科技奖励制度;七是完善学术诚信教育和惩戒制度。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欢迎投稿,分享博士求职、面试、发展经历和感悟,指点科研、学术、项目和奖项经验和体会,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