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哪些高校新增最多?哪里是真正的“高教高地”?
来源:高绩数据、国民经略、西部城市、城市进化论等
2022年2月14日,新学期伊始,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本次公布的名单共有建设高校147所,相比第一轮名单新增了7所高校: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西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湘潭大学。
相较于首轮“双一流”,这次的名单有哪些新的变化?
经统计,相比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第二轮新增学科数最多的高校是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各新增3个建设学科,其次是山东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西大学,各新增2个建设学科。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并自行公布。
两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变动情况统计如下:
“双一流”的建设,既考虑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也重视区域及行业建设的需要,所以首轮入选的140所高校,就已经覆盖了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
而根据统计,第二轮的147所高校中,聚集数量前十的省市分别是:
北京(34所)、江苏(16所)、上海(15所)、广东(8所)、陕西(8所)、四川(8所)、湖北(7所)、湖南(5所)、天津(5所)、辽宁/黑龙江(4所)。
“双一流”数量最多的十个城市,则分别为: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西安(8所)、广州(7所)、成都(7所)、武汉(7所)、天津(5所)、长沙(4所)、哈尔滨(4所)。
总体而言,“双一流”代表的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头部的经济大省和经济强市。比如北上广三大一线城市,“双一流”高校数量就达到56所,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不过,相较于经济维度,“双一流”高校的分布,和行政中心的重合度更高。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在“双一流”高校上有明显的数量优势。
如“双一流”数量最多的十个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外,其余全部都是省会城市,这种分布格局是多重历史因素影响的结果。
传统“高教洼地”山西,近年来通过下大力气“补短板”,一流学科已经增加至3个。其中,山西大学首次入围“双一流”,哲学、物理学成为新增建设学科。
同时,也有一些城市面临“不进则退”的压力——重庆仅重庆大学、西南大学2所大学、5个学科入选,数量在4个直辖市中垫底。在四大直辖市中,重庆入选高校和学科难以匹敌京、津、沪,和相邻四川“双一流”名单(入围高校8所)相比,重庆也无优势。
和重庆一样仅入围2所高校的河南,显然也压力满满——省会郑州仅入围1所高校,在6座中部省会城市中,与南昌并列垫底。相比之下,兄弟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分别入围7所、4所高校。
相对而言,那些经济实力强劲的地级市,以及一些后起之秀城市,“双一流”高校和学科资源稀缺,属于高等教育的洼地。
借助于南方科技大学的上榜,深圳终于告别“双一流高校”挂零的历史。24个GDP万亿俱乐部城市中,深圳、苏州、宁波、无锡只有1所高校上榜,而佛山、南通、东莞、泉州等地仍旧是挂零状态。
经济强市和高等教育强市之间的分布错位,也让一些经济强市倍感焦急。为了补上高等教育的短板,留住人才,推动产业转型,这些城市可谓煞费苦心。
而它们的努力方向,主要包括两个:建大学、抢大学;引进名校毕业生代表的优质人才。
其中,最舍得砸钱的非深圳莫属。深圳在2018年曾透露,未来10年,计划投入1500亿元,集中资源办更多高水平大学,力争到2025年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
南方科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特色先锋力量,此次成功升级“双一流”,正是深圳重金办大学的一个重要成果。
但说到这次评选最惨的地区,那一定是河北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河北省在第一轮的双一流评选中“颗粒无收”,在这次第二轮的评选中依旧是“挂零”。
河北工业大学,虽然说是河北省主管,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办学地点却在天津市,虽然说每年在招生方面,对河北倾斜很大,但是很多人并不把这所学校归纳为河北的高校。另外一所就是华北电力大学,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
第二轮新双一流高校名单没公布前,众人对燕山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抱有很高的期待。结果公布后,大失所望,河北省“颗粒无收”。如果省内的高校晋升成功,那么会对河北的教育资源起到一个极好的作用,可惜没有一所高校上榜。
追溯过去没有意义,不如着眼于未来,由20所985院校共同扶持建立的雄安大学,也许能成为河北省入选双一流的新希望,这所正在建设的大学,会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目标,有媒体报道称,雄安大学会在2023年6月份左右正式招生。
高校实力强弱,将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高低,人才又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双一流建设评选的流动性,能鼓励各大院校潜心发展建设学科,下次评选被踢出的风险,也不断地鞭策入选的院校做得更好。
你是如何看待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名单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