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学研究,博士生是主力,招生数量达不到一定规模,高校科学研究就会受到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河南省委副主委、郑州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沈开举告诉记者,今年的两会,他已经准备好了两件提案,其中一件是《关于高校博士招生名额制度改革的提案》。沈开举告诉记者,目前高校博士生招生指标存在着名额限制过严的问题。沈开举表示,博士生对于一个高校的学科发展有重要作用。学位点的人才培养需要有连续性,需要有规模效应,过分的指标限制,对博士点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伤害,“有些博士点的博导们不得不轮流招生,甚至造成人才培养断档”。
沈开举进一步分析说,博士招生指标太少,高校的科研工作很难组建研究团队,更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对新设博士点的限制,不但不利于博士点发展,影响高层次人才培养,更是与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不相适应。他希望能够通过放开博士生招生指标,让学校招收的博士生数量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进而更好地服务好国家发展。为此,他提出了四点建议:
二是由教育部制定博士点管理国家标准,可以限制每一位博导每年招生博士最多不超过几名;三是博士培养要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不宜把管理重心放在指标限制上;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和做法。就在前不久,清华大学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主题是控制学科规模、压缩博士生规模。对于清华大学的这一操作,许多人看不懂,因为绝大多数高校还在想法扩大学科规模、不断增加博士招生量。清华大学反向而行到底为了什么呢?这又释放出什么信号?
总体来看,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是连续上升的。2020年,因突发疫情,加之就业工作原本压力不小,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874万,硕士将扩招18.9万!重点投向临床/公卫等专业。2021年3月1日,教育部发布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2021年,全国共招收博士生12.58万人, 在学博士生50.95万人。业内人士认为,清华大学此举是对学科和博士生规模进行“双控”,强调质量而不是数量,强调学科高度而不是学科覆盖宽度,强调特色或个性发展而不是综合发展,在向“大而全”发展模式告别,对“一流大学”发展起了示范作用。提高学科建设精度,应该成为内涵发展的新风向。关于沈开举的《关于高校博士招生名额制度改革的提案》,您怎么看,欢迎投票及留言。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欢迎投稿,分享博士求职、面试、发展经历和感悟,指点科研、学术、项目和奖项经验和体会,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