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知名教授受聘985,曾任北大、浙大等3所高校校长
广告
2023年4月16日上午,重庆大学博雅书院揭牌暨荣誉院长聘任仪式在虎溪校区综合楼报告厅举行。
重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树新,重庆大学原校长、浙江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林建华教授,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甘阳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教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教授等出席仪式,并共同为博雅书院揭牌。重庆大学党办校办、本科生院等职能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博雅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师生代表参加仪式。仪式由本科生院院长李正良主持。
王树新校长向林建华教授颁发了荣誉院长聘书。他代表学校致辞,热烈祝贺博雅书院正式成立,向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致以诚挚的谢意,向老校长林建华教授能够欣然应允担任博雅书院荣誉院长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王树新指出,林建华校长主政重大期间,作了一系列高瞻远瞩、影响深远的谋篇布局,于2011、2012年先后支持成立了高研院、博雅学院,谋划推动学校基础文科的振兴。经过十年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基础文科学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全校通识教育三位一体、相互支撑促进的良好局面。在博雅学院办学十周年之际,总结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良好口碑,成立“博雅书院”,标志着重庆大学基础文科人才培养的新里程。他表示,老校长林建华教授德高望重,且对博雅教育情有独钟、寄于厚望,相信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博雅书院将更快速发展,博雅学生将更加奋发向上,期待博雅书院引领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化改革进一步走深走实,不断树西南风声、领时代风尚。
仪式结束后,林建华教授以“知识开放时代的高等教育”为题,为现场师生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他指出,随着技术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大学不再垄断知识活动,我们不能以单纯的课堂讲授、经典阅读、专业知识传授,去狭隘地界定教育的途径和内涵。他以“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差异为根据,提出言传身教、劳动与美育、社会交往、人生经历与磨练等等都是“教育”,它们作为隐性的知识尤其重要、最为广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以成人”,高等教育在今天更要重视隐性教育,构筑宽广环境,结合场景与技术,帮助学生打开学科边界、学习边界、学校边界,释放心智和内在潜力等等。
现场师生认真聆听了报告,感受着林建华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他对学生成长的殷切关怀,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展望和谋划,对通识教育和“书院制”的嘱托和期望。作为“书院第一课”,整场报告令人印象深刻,引起师生们的热烈讨论。
此前,重庆大学弘深学院院长张永祥介绍,在书院制改革方面,重庆大学充分发挥大师的引领作用,探索具有重大特色的书院模式,聚焦一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全球视野的一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2022年6月,重庆大学举行弘深书院成立仪式暨书院院长聘任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出任首任院长。重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树新表示,成立弘深书院标志着重庆大学立足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内在需求和价值定位,向深化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迈出重要一步。一方面创新培养模式,采用“专业+微学位”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实现跨界培养、学科交叉,设立计算机拔尖班、数学拔尖班和物理拔尖班,每年每班遴选总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另一方面创新培养机制,采用“3+1+N”本博贯通培养机制,实现学制贯通、培养贯通、学位贯通,其中,“3”是为期三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创新实践训练、国际合作交流和书院通识教育;“1”是第四年进行本研衔接培养,校内本研贯通学生,完成第四年本科学习,修读研究生课程;“N”是进入校内研究生阶段学习,鼓励学科交叉深造,全校学科任选,师生双向选择,利用2年时间攻读硕士学位、4年时间攻读博士学位。
人物简介林建华,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高密人,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1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2月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86年12月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
1986年12月起在北京大学任教;
1988年12月至1993年6月先后在德国Stuttgart的Max-Plank固体研究所和美国Iowa州立大学化学系和Ames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无机固体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
1993年6月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副教授;
1995年任教授;
1998年6月至2002年4月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院长;
2001年4月任校长助理;
2002年2月任教务长;
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
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
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任重庆大学校长;
2013年6月任浙江大学校长;
2015年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2017年4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8年10月卸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固体化学,涉及新型无机固体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近年来,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新型微孔硼酸盐、稀土-过渡金属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二等奖,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广告
来源:重庆大学
责编:Christina
审核:Yolanda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