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拿得起、放得下!人不能“废”在刷手机上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01-29

近日,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教父”的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在西安交大开讲物理课,呼吁大家要限制被动刷手机的时间,不要过度依赖。


随后,#张朝阳:长期被动刷手机人就废了#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


这一次,网友们没有急着“开撕”,反而一边倒地认为“他说对了!”


专治各种不服的中国网民,为啥没有“反击”老张?只因他“人间清醒”,切切实实戳中了大众的痛点——对手机,我们已经“上瘾”了。


一天刷多长时间合适?


老张在“废”的前面设置了两个条件:一是“长期”,二是“被动”。所以,要判断自己是不是“废了”,还要深入讨论。


赵天奇/图


先来看“长期”。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布的《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显示,95后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8.33小时;阿里健康研究院推出的《这届年轻人不好好睡觉研究报告》披露,四成95后、00后天天熬夜。


熬夜的时间用来干嘛了?大家对号入座。


实际上,刷手机有个“最佳时长”。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研究者的一项实验表明,每天将手机社交时间限制在半小时内,在被限制2周后,参与实验的人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换句话说就是,“每天刷手机不超过半小时,更快乐。”


刷手机带来了什么?


忙碌一天回到家中,瘫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换个最舒服的姿势,拿起手机刷刷刷,给自己疲惫的身心“放松”一下。这是许多人的“日常”。


殊不知,我们自以为的“放松”,实际上生理、心理都被潜移默化地“改造”。刷手机对视力、颈椎的损伤,想必大家都已略有了解,我们就不赘述。


今天,主要谈谈心理上的影响。2021年,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胡玉正团队以浙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来比较经常刷与不经常刷短视频的人,他们的大脑有什么区别。


结果很有趣:刚开始刷短视频时,我们还是会使用前额叶、顶叶等涉及高级认知功能的区域,也就是说我们在飞快地动脑子;但是,习惯养成后,使用的区域会迁移到主管动作、感觉、触觉的领域,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不再动脑了。


李瑾 陈涛/图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每天长时间使用手机,大脑正在无形中发生可怕的变化。


进一步说,过度沉迷手机,会改变你的行为和认知,甚至带来“大脑皮层变薄”“思考能力下降”“专注力和记忆力下降”“社交能力受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等一系列损害。


长此以往,恐怕离“废”真的不远了。


不刷手机“刷”什么?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开始焦虑:不刷手机“刷”什么?难道“刷锅”?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朱晓凯分析,张朝阳的本意是“减少刷一些无聊的、无助于个人发展的内容”。在朱晓凯看来,手机和书报一样,只是个平台和介质,本无过错,“废”否的标准不在刷手机,而在于刷什么内容。


相比于在社交软件刷短视频“消遣”,我们可以主动去get一些新技能、新知识,毕竟“技多不压身”。


中科院心理所医学心理学博士王春光总结,合理使用手机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干扰和诱惑,保持专注和自律通过制定计划、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关闭通知和提醒等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一言以蔽之,要想不“废”,对手机这个“工具”,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




撰稿:吕珂

编辑:刘振 胡金海


—————   推荐阅读   —————

“志愿时间” 岂能买卖

2.2亿彩票大奖:“造富神话”可以复制吗

长期存款利率“倒挂”为哪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拿得起、放得下!人不能“废”在刷手机上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