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压岁钱“压碎”了亲情
当经济压力化为精神压力,新年祝愿也就成了亲情的负担。孩子们收到红包后的雀跃,与老年人填塞红包时的窘迫,互为镜像。
对此,已有地方称,会引导基层将压岁钱的合理发放纳入村规民约,这个回应务实且清晰。
为什么是“引导”而不是“要求”?因为给多大数额的压岁钱,是个人的权利。
将压岁钱“这样的小事”纳入村规民约,不是“杀鸡用牛刀”。
因为在这种已然异化的风气里,很多人有苦难言,却又不得不随波逐流。这份被亲情严实包裹的苦涩,只能默默吞咽。
就算是想说,又能对谁说呢?
这是自己对亲情的主动灌溉,孩子们的笑脸就在眼前,亲情如此质朴,就像田间绿油油的麦苗,看着就让人喜欢。
然而,窘迫也是真的。经济能力的疲弱,无处可说的尴尬,难以改变的风气,共同打造了困境。
这种困境没有围墙,但有压力;没有实体,但挥之不去;有一层窗户纸,但牢不可破。
困境之中,这些农村老人,既是新媒体关注的盲区,也是自我表达的洼地,他们只能等待破局者的支援。
破局者可以是“村规民约”,可以是“听劝”的年轻人,也可以是社交媒体。
据报道,江苏苏州相城区某街道围绕“完善村规民约,树立文明新风”,开会讨论“压岁钱不变味”的议题,就是很好的实践。
那张热传的“全国压岁钱地图”,显示广东的压岁钱平均水平仅有50元。这种只讲彩头不比金钱的做法,有力回击了攀比的歪风。
真希望这届年轻人也能加入进来,他们天生就是破局者,精神明亮,思路清奇,总能从繁冗的人际关系中理出清爽攻略。
那些“影响他人命运”的事件,怎能缺少这届年轻人的参与?他们最有可能理解:什么是公共精神,什么是休戚相关。
马克思·韦伯有句话说得好:“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
令人尴尬的是,追求意义的人类,时常落入自己编织的“网”里。
亲情是意义,但被哄抬的压岁钱,成了农村老人的蛛网;爱情是意义,但高得咋舌的彩礼成了筑爱者的罗网;年味是意义,但非理性攀比的歪风,成了所有人的尘网。
当压岁钱和亲情渐行渐远,破“网”者应该有所作为。
是时候给压岁钱“减压”了。只有压岁钱回归“压祟钱”的初心,亲情才能重归于轻盈。
是时候给老人们减负了。读懂他们的窘迫就读懂了民意的水温,年味才能彻底沸腾。
撰稿:彭勇
编辑:陈昌清 蒙国锐
————— 推荐阅读 —————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