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炮制了“烂尾”风景?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06-09

人!人!人!到处都是人!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各地文旅市场火爆,文旅消费势头强劲,“流动的中国”活力满满。


热闹背后,亦有隐忧。


全球最大、世界第一、打破吉尼斯纪录……这些曾经流行在房地产领域的“高端”词汇,一度被各地文旅项目“接盘”。


穷尽词语的极致,都是为了制造噱头、收割流量、吸睛吸金,但保不准中途下马、半途“跑路”,变成“烂尾”风景,沦为人间笑柄。


已荒废的“网红”景点


半月谈近日报道,一些“半拉子”的文旅项目、网红景点,造成巨大资源浪费,令人扼腕。


某地产商号称在17地“打造全球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世界第一的顶级童话神话乐园”,开口就是几个迪士尼,出手就是世界级文旅胜地,一拿地就是几千上万亩。


结果呢,一朝“爆雷”,资金链断裂,如今大部分“暂时搁置”,成了世界级“烂尾”项目。


到底是谁炮制了“烂尾”风景?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说穿了,一是开发商们的“牟利冲动”,二是地方官员的“政绩冲动”。当这两种“多巴胺”被冲泡在一起,又没有外力调和,“烂尾”风景就会被批量制造。


在土地资源相当稀缺、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当下,实施如此体量的文旅项目,眼看他建高楼,眼看他楼塌了,谁是始作俑者,明眼人都能说个子丑寅卯。


开发商打造文旅项目,都是以文旅之名行房产开发之实。搞文化旅游,周期长、收效慢、成本高。都是精明人,谁干啊?房地产风云激荡,谁都想分几杯羹,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岂能放过?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当然要招大牌,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土地要得越多、口号叫得越响、投资规模越大,说明实力强、来头大,不欢迎都不行。搞个大项目,升迁就有了资本,任谁都会一路绿灯,弄出“一年破题、两年成形、三年出彩、五年成名”的发展规划,也就不奇怪。


譬如某地一个古城项目,号称5A级,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景点,计划总投资约75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3500亩。2013年开工建设,11年过去,实际投入约12亿元,用地面积400多亩,建筑以住宅和商铺为主。


事实上,这个项目已经大面积闲置荒废,未销售面积高达95%左右。由于部分工程建设款项结算、不动产权证办理不及时,导致购房者和施工方起诉项目公司,引发多起纠纷诉讼。


更可恶的是,一些项目“带病上马”“先上车后买票”,在用地手续、规划审批上不过关,项目建设管理随意变更、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更有甚者非法占用农田、拖欠土地租金,无奇不有。


这些听起来惊心动魄、烂下去触目惊心的“烂尾”项目,谁埋单?


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的结果,无外乎跑路或者被抓,抑或被接盘,但浪费的时间、财物和名誉成本,又去找谁算?地方政府官员如果没有渎职、贪腐,也许还是照常提拔、转任,但浪费的土地、资金和口碑,谁来弥补?


怎么办?


要遏制“造景冲动”,防止“烂尾”风景,必须从源头管控。


那些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文旅项目,能不能负责任地做可行性研究和合规性审查?动辄世界级的项目,这点前期投资,不就是九牛一毛吗?


按规矩办事,依法办事,这也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准则。


一些地方盲目上马大型文旅项目的冲动应得到遏制。面对当前持续升温的文旅投资热,有必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并对盲目决策强化追责。


盘活项目,不要让风景一直“烂”下去。这个需要实事求是、分类处置,如果确因资金链断裂,那就花点心思,招商引资也好,上点财政、金融、投资政策扶持也行,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于一些病入膏肓、复活无望的项目,依法依规,赶紧处置,避免“烂尾”变“烂疮”,成为永远的痛和无法愈合的伤疤。




撰稿:张敬波

编辑:刘振 蒙国锐


—————   推荐阅读   —————


涂鸦桥,送淮北“上顶流”

这里何以成为中国“文学之乡”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