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生为小学生错题“会诊”,不能只当玩笑看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09-07
近日,一位山东妈妈在网上分享了自家孩子的数学试卷,其中一道题目问考生:“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考生答道:“这个病人快好了”,却被老师扣掉了4分,因为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是“那几天体温比较稳定”。紧接着,网上很多医生为小学生错题“叫屈”,表示对“病人”进行了会诊,“孩子没说错,请把这4分还给他。”


这一事件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折射出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中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回顾一下事件始末。这位小学生在回答一道开放性数学题目时,从统计图中联想到“这个病人快好了”。这本身是一种富有归纳能力、逻辑能力的表现,说明孩子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然而,老师的扣分行为却表明,这种联想并不符合标准答案的要求。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的教育是否过于注重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医生们以专业视角审视孩子的答案,认为其并未违背医学常识,反而体现了对生活的敏锐观察。这种跨界的支持,无疑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也是对教育创新的呼唤。

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这个事件中,老师的扣分行为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化,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照本宣科、呆板僵硬的教育方式。

进一步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如果我们的教育总是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模式和框架去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无法得到锻炼和提升。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的将是一批批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标准答案机器”,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教育结果。

因此,这个看似荒诞的事件实际上是一个契机,它提醒有关方面重新审视和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和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和创造性答案。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放弃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毕竟,在教育过程中,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在标准与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教育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就事论事,这道题本身就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同于“1+1等于几”这样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只要是基于材料、合乎逻辑的答案即可,而不是让学生去和出题人“不谋而合”。

医生们为学生“叫屈”的这一行为,虽然带有玩笑色彩,但它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却是深刻而严肃的。它提醒我们,教育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模板套用,而应该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思维碰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因此,有关方面不能将这个事件仅仅当作玩笑来看待。它应该成为我们反思和改进教育的契机,推动教育体系朝着更加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撰稿:余明辉
编辑:陈昌清 蒙国锐

—————   推荐阅读   —————

“寸土”何以生“寸金”
才卸煤油又装豆油,罐车混装岂能“一路绿灯”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安徽时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