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赢在起跑线”,我们做对了什么?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12-31

9月22日,合肥西郊科学岛上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42.02万高斯!破纪录了。”



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产生42.02万高斯(即42.0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017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产生的41.4万高斯的世界纪录,成为国际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新的里程碑。


刷新世界纪录,是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真实写照,也是安徽科技创新策源地能力不断增强的体现。


从当年的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今天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75年来,经过几代科技人的不懈努力,安徽从一个“小透明”的省份,发展为如今的科创大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在安徽,科创种子是怎么种下的?又如何擦亮科技创新这块金字招牌?




在安徽的科创版图上,科学岛、中国科大、量子计算机、星火大模型等一批创新元素,格外耀眼。这些,都不约而同集聚在合肥这座城市。 


合肥科学岛 王世保/摄


1952年,合肥被确定为安徽的省会。彼时,这座城市还只是一个江淮小邑。


196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落户合肥,科创的种子就此埋下,一座城和一所高校的“双向奔赴”开启。


1978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合肥西郊董铺岛初具雏形,当时的名字是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


中国科大和科学岛的落户基本奠定了安徽科教优势的基础地位,也为当下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基础。


时间线来到2017年。这一年,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正式批准安徽省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安徽在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精耕细作,一批镌刻着“安徽烙印”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喷薄而出”——


合肥“人造太阳”再创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


世界独创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肪酸成果,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新技术;


“九章三号”实现255个光子操纵,刷新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


聚焦“从0到1”的原始创新,“科里科气”正成为安徽最鲜明的气质。从“靠创新起家”到“靠创新当家”,安徽正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有了良好的科教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擦亮创新这块金字招牌?


推动科产深度融合是关键一招。科产深度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安徽是怎么做的?


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增强科技供给。以“六个一”做好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即:聚焦一个重点产业领域,依托一批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设立一个重大专项,链接一批高校院所,汇聚一批创新人才。同时,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大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真正产出一批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成果。


单光子探测光路 陈三虎/摄


去年,安徽全社会研发投入1152.5亿元,总量跃居全国第10位;研发投入强度2.56%,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7位,总量和强度在全国位次实现“双进位”。


企业是创新创造的主体,通过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不断壮大企业队伍。


2023年,安徽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均实现了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9万家,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2.7万家,居全国第7位,较上年提升2位。


此外,通过推动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


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和难点,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点亮“科技树”、形成“产业林”。自2022年,安徽开始在省属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2023年,试点单位扩展到106家,成果转化打开新局面。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将原来成果转化的“先转化后奖励”模式,改为“先赋权后转化”,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人翁”作用,调动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科研人员有序开展科研工作 徐旻昊/摄


截至目前,安徽累计赋权成果已超800项,成果估值近5亿元,成立或入股的企业有80余家。


75年来,安徽创新的步伐越迈越大,原始创新从“跟跑”、“并跑”到实现部分“领跑”,产业创新从“盆景”到“风景”,制度创新从“复制”到“突破”。


站在新起点,安徽必将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持续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撰稿:鹿嘉惠

编辑:韩小乔 梅麟


—————   推荐阅读   —————


谁在滥用“人民的名义”?

你看它,越来越有“国际范”!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安徽时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