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生有温度,医学才温暖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12-30

笔者的读书App里,有本书一直摆在“书架”上,那就是陶勇医生的《目光》,曾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好书。

陶勇医生的经历广为人知。数年前,他被突然闯入的患者砍伤,导致左手永久损伤,引发了全社会对医患关系的关注。后来,他创作了散文集《目光》,写到来自河南的天赐父子、来自广西的薇薇,还有其他很多勇敢的“命运战士”。


陶勇医生 新华社/图


读这本书时,我数度落泪,坚信陶勇医生一定会回来,因为他舍不得那些生命的“战友”。果然,今年9月陶勇医生重新拿起手术刀,他现在还是一位医疗科普工作者。


见识过人性的黑暗,仍然选择光明,陶勇医生并不缺少同道。最近,媒体报道了“网红医生”薄世宁,他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ICU工作23年,将其间经历的生死离别、人性黑暗、生命奇迹等,拍成视频讲给所有人听。


薄世宁医生个人微博


在他看来,医生也是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治疗自己,体恤人间最痛的苦,触摸最复杂的人心,也永远在理性与感性间纠缠。为此,他决定捐献遗体,将这份纠缠“进行到底”。


每个医学生入学时,都要朗读希波克拉底誓言,“敬佑生命,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医者仁心,一个优秀的医务人员,应该像陶勇医生、薄世宁医生一样,不仅有精湛医术,也能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不仅有一颗机敏的学科脑,也要有一颗温暖的仁爱之心。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发布了《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旨在加强医学人文关怀,改善医患沟通,增进医患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助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医学人文精神,以对病人的关怀、尊重为目标,它不仅包括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更重要的是将患者视作完整的人,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视角来审视并改善诊疗流程和服务细节,为患者提供更加温暖和人性化的就医环境。


看病不是上流水线修理机器零部件,医护工作者也不能“见病不见人”。医学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人文科学,只有真正认同生命的伟大,尊重每位患者的不同,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恐惧、担忧、脆弱,在进行专业治疗的同时,多一点耐心与体谅,与患者成为“背靠背”的战友,才能成为人民需要的好医生。


也得承认,在现有医疗条件下提升人文关怀,知易行难。


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有的医生工作量大、强度高,完成正常门诊、手术已经筋疲力竭,很难再有时间与患者详细沟通;有的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缺乏灵活有效的沟通手段,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关怀;有的则认为提升技术是“务实”,人文关怀是“务虚”,“务虚”没有“务实”重要,不必投入太多精力。


相较而言,中医似乎天然讲求医学人文关怀。比如中医所说“辨证施治”,就是尊重患者个体的差异性,以此微调诊疗方案;中医强调“整体观”,将人的整体健康视为治疗的核心;中医诊断时望闻问切,嘘寒问暖,很容易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对他们的关心。


中医诊疗 曹祎铭/摄


过去,医疗技术不甚发达,医学人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技术的缺陷,而在未来,即使技术再发达、再先进,医学人文精神依然不可或缺。技术决定高度,人文决定温度,两者结合才能让医疗系统走向良性循环。


知易行难,不等于停滞不前,“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把“务虚”的概念落到“务实”的行动上,不仅仅靠陶勇、薄世宁们的高尚医德。此次《行动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各地经验,提出了很多好的做法,指导医疗机构去落实。


比如,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有一家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患者可以在这里阅读、听讲座、看电影,与病友聊天,同医生沟通。在这种舒缓、放松的环境里,医生可以更充分地了解患者的想法,患者也更能感受到温暖。


拉近心的距离 金皓原/摄


医学人文并非都是“宏大叙事”,从细节入手,营造温馨友善的就医环境,有利于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增强患者的信任感。比如,保持诊疗区域的安静、舒适;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张贴温馨的提示语和鼓励的图片;提供共享轮椅,方便患者院内活动;在等待区域提供舒适的座椅、饮用水、杂志等,让患者全程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都知道,医学是经验科学,没有最完美的诊疗方案,只有人类对生命不断的探索与求知。在医学无能为力时,有时爱能达到技术无法触及的边际,这就是医学人文的力量。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撰稿:陶妍妍

编辑:刘振 梅麟


—————   推荐阅读   —————


不只是足坛需要打击“黑哨”

为了真相不沉入“水”中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安徽时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