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存储,前路几何?
2001年,日本百年老店——东芝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放弃此前获利颇丰的DRAM业务。
这一消息在整个半导体行业里掀起了一场海啸,也为日本存储行业敲响了警钟,东芝并不是什么名不见经传的小卒子,日本的第一台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电饭锅、晶体管电视、微波炉、笔记本电脑……都出自这家公司之手,而半导体部门,更是镶嵌在东芝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1985年,东芝率先研发出全球容量最大的1M DRAM,1987年,东芝正式推出世界上第一款NAND闪存……凭借着技术优势,东芝在DRAM和NAND市场里拿下了不小的份额,与其他日本企业相比,手握两项业务的它日子更滋润一些,尤其是随着21世纪初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兴起,捏着NAND发明专利的东芝未来似乎已是一片光明。
但半导体市场里哪有真正的常青树,随着半导体下行周期的到来,东芝迅速陷入到危机当中。2000年,全球 DRAM 收入从315 亿美元下降到140 亿美元,暴跌55.5%,是自1985年后最严重的一次衰退,而东芝2001年上半年财报同样惨淡,电子设备和组件业务下降了 33%,至 46 亿美元,迅速从盈利转向亏损。
在挣扎之后,东芝的选择是断臂求生,其对媒体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即使在技术上领先也难以获得作为领先者的应得权益”,“我们(东芝)先于其它公司生产了1Gbit产品,但也同时陷入了只能以256Mbit产品4倍的价格销售的境地”。
但关停业务也得找个合适的接盘侠,东芝先是找了英飞凌,但英飞凌此时已经是泥菩萨过江了,后面东芝又找了在DRAM领域积极进取的美光,把刚收购了两年的美国Dominion Semiconductor的土地、房产及DRAM相关制造设备一股脑儿卖给了美光,然后计划以NAND型FLASH EEPROM为核心重振存储器业务。
东芝觉得,这是存储部门清空亏损,一展NAND宏图的大好时机,但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东芝存储已经是二度卖身,命不由己,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NAND开辟未来
在东芝做出卖DRAM业务这一决定时,当时媒体也对这一事情做了个分析,有记者表示,通用 DRAM 等价格由市场决定的设备需要根据市场趋势做出灵活的业务决策和风险管理。但日本公司的决策速度之慢是出了名的,再加上高昂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导致的低成本竞争力,日本公司无疑难以生存。
此时由NEC和日立的DRAM业务合并而成的尔必达刚踏入正轨,二者相加的市场份额在DRAM市场中位列第四,三菱和东芝的份额也没丢失殆尽,但似乎连日本人都不再看好本土公司了,通用电子产品曾经是日本的强项,如今却成了短板,让人唏嘘不已。
而彼时日本业内少数人早已看得透彻:对于通用产品而言,成本竞争力是最终的决定因素,本质上它们与旅馆里提供的一次性剃须刀没有什么区别,这也就是说,普通消费者关注价格更甚于质量,NAND和DRAM从最早的高精尖产品,逐步走向千家万户,如果用80年代的思路来做这些通用产品,最后必败无疑。
日本公司此时只有上策和下策,上策是学习英特尔,做处理器这样的高附加值产品,问题是尽管在每个半导体下行周期里都有从业者呼吁日本公司从 DRAM 转向逻辑和系统芯片,但在Wintel联盟面前,既无系统又无技术的它们又怎么可能达成这种奢望呢?
那么下策就成了所有日本大型半导体公司的出路,即硬着陆,通过大幅削减劳动力成本和企业合并,来恢复一定的成本竞争力,说白了就是赌未来赌时运,用勒紧裤腰带的办法来应对下行周期,然后在上行周期里继续发展。
但这样的方式风险非常大,DRAM从诞生到20世纪末,有上百家企业参与其中,存活至今的大型公司,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被日本视为日之丸半导体的尔必达,在用下策熬过了一个下行周期后,最终依旧逃不过破产的命运。
东芝无疑是幸运的,在退出竞争激烈的DRAM市场后,它乘上了NAND市场的东风,不仅是原来的PC市场,手机市、播放器、游戏机、相机……在2010年代里大量现代电子设备的流行,让NAND迅速成长为媲美DRAM的香饽饽。
这十年也是东芝半导体部门过得最滋润的十年,在卖掉DRAM业务的第九个年头,东芝作为NAND发明者的身份,在这一市场中依旧占据着主导权,与三星斗得难分难解,根据2009年调研机构的数据,三星仍以37.9%的市场份额和45.75亿美元的收入保持领先地位,其次是东芝,以34.2%的市场份额和41.31亿美元的收入,美光以 9.4% 的市场份额和 11.37 亿美元的销售额排名第三,海力士以 11.03 亿美元的收入排名第四,英特尔和恒忆分别以 8.37 亿美元和 2.97 亿美元的销售额排名第五和第六。
值得一提的是,东芝在2011年第一季度里,还快速拉近了和三星的差距,这一季度三星NAND方面的营收额提升了13.8%,达到19.1亿美元,但同期东芝的类似营收额则提升了28.5%,达到18.9亿美元,市占率差距缩小到了0.3%,险些超越三星,再度夺回第一的宝座。
尽管NEC、日立和三菱组成的尔必达已经烟消玉殒,但东芝NAND存储业务保持着不错的业绩,依旧是存储霸主三星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此时的东芝,还是日本的骄傲和象征,大部分中国人对它的印象,也还停留在“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这句广告词里。
崩塌始于2015年7月。
财务造假+巨额亏损
2015年7月20日,是所有东芝员工印象最深的一天。
这一天,以东京最高检察院原检察长上田广一为委员长的第三方委员会公布了一份长达290多页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东芝前后三任社长通过向下属施加压力等方式,进行了违规的会计处理。自2008财年度至2014财年度的4—12月,东芝公司虚报利润总计达到1518亿日元,自主审查部分虚报利润达44亿日元。在此期间,东芝的税前利润为5650亿日元,会计违规的金额占比近30%。
这个庞大的委员会前后花费了4个多月时间,质询了东芝内部大约200名管理层人员之后指出,东芝在很多业务上都涉嫌财务造假,如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半导体业务以及个人电脑业务。
日本的骄傲,为何会在财务上造假呢?
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东芝在内的几大日本电子巨头集体陷入亏损,3年后的日本大地震,更是直接给了刚恢复不久的东芝当头一棒,要知道,东芝五年前花41.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核电站建造企业西屋电气公司77%的股份,正准备在核电业务上大施拳脚,但福岛核电站泄露直接让所有美梦化为了泡影。
时间回到2006年,东芝此时具有沸水堆技术,是日本核电站的主要建造商,而西屋电气拥有压水堆技术,在美国市场有所建树,二者技术市场互补,再加上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能源市场,看似前途大好,东芝在当时预计,收购完成后,核电业务会从目前的每年17亿美元迅速扩张至2015年的59亿美元,2020年达到76亿美元。
但福岛泄露后,包括日本在内的几个主要经济体都暂停了新的核电站建设,直接让东芝这笔巨额投资打了水漂,别说核电业务大幅扩张了,不大跌都算公司走运了。
财务造假本是日本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日兴证券、奥林巴斯、三井资产信托银行等都因财务虚报瞒报问题受到过处罚,但千亿日元的虚报,外加东芝这一品牌,让这一丑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根据委员会的报告,早在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中,时任东芝社长西田厚聪在得知该季度预计亏损184亿日元后,就对下属表示:“这个数字太令人难堪了,我们不能在1月宣布它。”把亏损硬生生改成了5亿日元。
2009年接替西田的新社长佐佐木则夫,接过了前任担子之余,也继承了造假的“传统”,此时的核电业务垮台更是让这个窟窿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在佐佐木担任社长的2012财年,东芝虚报利润高达858亿日元,创下历年之最。
看到这里的读者,可能以为是东窗事发才让东芝难以为继,但这不过是一场灾难的序曲。
2015年的惊天丑闻,让东芝开始陆续剥离受影响最大的消费电子业务,传感器、电视、PC等部门先后找到了卖家,在出售完成后,东芝把利润增长的重心放在了核电与半导体这两大板块之上,意图重振旗鼓,走出之前的阴霾。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东芝的佐佐木则夫正是核电业务出身,在他的推动下,东芝即使在福岛事件后,依旧寻找发展这一业务的机会,虽然日本市场几乎没生意可做,但有了西屋电气这个马甲,东芝完还可以去投标海外的核电项目嘛。
为了解决美国核电项目中的建设问题,2015年12月,东芝通过西屋电气以2.2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芝加哥桥梁与钢铁公司/石伟公司(CB&I/Stone and Webster)的核工程业务。
问题就出在这项收购中,在收购完成后,CB&I就以该交易中的营运资本计算方法(计算两个延迟的美国和项目的流动资金和负债)控告西屋电气,原因是这部分成本已经巨额膨胀,此外,双方对于应由哪一方承担美国两座核电项目延误超支的相关潜在债务也展开诉讼……
过程复杂,但结果却非常清晰明了,母公司东芝因为这一收购产生超过6200亿日元(56亿美元)亏损,再加上相当于品牌价值的商誉部分损失,总亏损超过7000亿日元(63亿美元)。
是的,你没有听错,东芝花了2亿美元,给自己背上了63亿美元的债务。
2017年3月,西屋电气因此事宣告破产,债务总额高达1万亿日元,而为西屋电气提供债务担保的东芝因为其破产,最终录得共计1万亿日元的损失,再加上高价收购失败,东芝最终受到了1.4 万亿日元的巨额累计损失。
要知道,在东芝的2016年4-9月财报中,总营收还有2.58万亿日元,营收利润968亿日元,其中存储(Memory+HDD)业务营收6262亿日元,占总营收的24%,营收利润639亿日元,占比高达66%,本来稳中向好的NAND市场都快把东芝拽出之前的泥坑了,结果这一年的营收还不够拿来赔的,什么利润,什么存储市场,什么公司发展,瞬间就像阳光下的泡沫一般破碎了。
蒙受重大资产减记之后的东芝,已经来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如果不想被破产,那就只能继续卖手里的业务,消费电子早就被卖掉了,而剩下的能卖也只有能赚钱的存储了。
东芝存储部门最终迎来了自己的结局,2018年6月,东芝将分拆出来的半导体子公司“东芝存储器”(东京)所有股份以2万亿日元出售给了贝恩资本为主的“美日韩联盟”。
2019年10月1日,东芝更名铠侠,曾经的辉煌也如云烟一般远去。
迷茫的日本存储
对于东芝来说,存储业务就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不断贡献着可观的利润,如果不是需要拿钱弥补亏空,避免被摘牌退市的命运,也不会走到出售存储这个地步。
而急于兜售的东芝,最吸引了一堆国外公司前来竞购,经过一番激烈争夺,竞购方缩减至4家,分别为鸿海精密、SK海力士、西部数据和博通。
鸿海出价最高,却第一轮被剔除,原因不外乎中国的背景,而博通呢,说是因为可能买后裁员的原因,也被剥夺了购买资格,剩下的西部数据和SK海力士都属于美日韩联盟的一部分,但背靠SK集团的海力士更有钱,出价也更高,没有丰厚的西部数据虽然强烈反对,但也无济于事。
虽然贝恩资本是一个成分复杂的基金,由SK海力士、苹果、戴尔、希捷、金士顿等参与,但SK海力士在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间接获得了约15%的东芝存储的股份,虽然没有投票权,但在NAND方面较为薄弱的SK海力士,因此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帮助先不说,作为铠侠竞争对手的它还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2021年,西部数据和铠侠开启了合并谈判,因各种因素而最终作罢,在今年1月,这一谈判再度启动,在存储行业寒冬的情况下,两家的合并显然能够更好的在市场中与韩系巨头展开竞争。
这次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合并双方当然不会有意见,连日本政府也难得放开了口子,眼看着谈得差不多,准备10月完成合并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了贝恩资本这个程咬金,身为最大股东的它,旗帜鲜明地反对了这一合并,其中最大的阻力,自然是SK海力士。
在收购英特尔闪存业务后,海力士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NAND市场的第二名,而掉到第三名的铠侠和第四名的西部数据合并,既威胁到了龙头老大三星,也会对海力士造成不利影响,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同意这项交易,让好不容易达成的强强联合彻底告吹。
说来也是讽刺,2016年还算风光的铠侠,如今却要看着当初的老五——SK海力士的脸色过活。2022财年第4季度,铠侠更是遭遇了自成立以来出现的单季最严重亏损,合并营收为2452亿日元,环比下降约12%,同比下降约38%,导致2022财年营收下降16%至1.28万亿日元,在合并失败,存储行业尚未走出寒冬的情况下,铠侠之后的日子不太好过。
需要注意的是,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都有DRAM业务,未来AI芯片必需的HBM内存又是全新得广阔市场,抗风险能力显然比铠侠强得多,只有NAND业务的它,未来到底该怎么做,会不会重蹈前辈的覆辙,种种疑问徘徊在员工的心里。
在前所未有的迷茫中迷失了自己,也不只有市场和技术都掉了队的铠侠,日本半导体也是如此,瑞萨、索尼、功率半导体、设备材料厂商……凭借着七八十年代的余晖,或多或少有着不错的营收,但对于日本来说,它们更像是一个摆在牌桌上的筹码,而不是需要大力投资发展的高新产业。
当尔必达被放弃之时,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今日铠侠的结局,注定了这条硬着陆的下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芯闻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芯闻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关注全球半导体产业动向与趋势
欢迎关注【半导体芯闻】
公众号ID:Moore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