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进位的逻辑:为什么不能错过安徽省长的这场发布会?

范克龙 吴量亮 江淮观察
2024-09-07

5月16日下午,北京西长安街,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聚光灯对准了安徽。当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长王清宪围绕“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主题,介绍了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过去十年,是安徽跨越发展的十年!”王清宪介绍道,安徽经济总量从1.9万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连跨三个万亿级台阶;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实现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规上工业营收从3.3万亿元增加到5.1万亿元,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简言之,安徽实现了进位争先。而这,是很多区域的热望。近几年,安徽提出打造“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即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这些概念中蕴含着哪些管用的“打法”,又有哪些具有可复制性?这场发布会讲述了安徽“两个扇面”的区位优势,讲述了如何打造“科大硅谷”这样的创新大场景,讲述了优化营商环境如何让企业真正“有感”……一定程度上,这些讲述揭示了安徽争先进位的逻辑。
者|范克龙 吴量亮
编辑|许昊杰
 图片|程兆

创新的“大场景”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不了解安徽的人可能不以为然,安徽有什么科技优势?
底气,来自实力。
在科技创新上,安徽家底颇厚。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首个国家实验室,合肥是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在全国前列。
目前建成、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有13个之多,集聚了大量科学家和高端人才,在量子科技、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创新驱动,带来新质生产力活力迸发。
近年来,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全省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迅猛发展。全球10%的显示面板,全国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汽车在安徽生产。
新兴产业的崛起,源于安徽数十年如一日地加大科技投入。
全省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居全国第4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2.56%、居全国第7位。
目前全省共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去年一年就增加42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万多家,去年增加9600多家。平均每天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是安徽打造“三地一区”摆在第一位的任务。
安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激活科技创新要素,激发科学家和各类人才的创造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与企业协同创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的创新生态。
“科大硅谷”就是这样一个大场景、试验田,实现“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就是一个新兴产业的摇篮。成立以来,已经落地创新型企业1391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支,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

管用的“打法”

过去提到安徽,很多人会想起“农业大省”“农民工大省”,如今安徽已跻身新兴的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

2023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5万亿元,跃居全国第7位、中西部第1位。规上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四成。

可以说,有体量,有成色。

汽车、装备制造两个产业均已超万亿元,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两个产业均超5000亿元。特别是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去年产量达到249.1万辆、居全国第2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居全国第4位;汽车出口114.7万辆,我国差不多每出口4辆汽车中,就有1辆是安徽制造。

近年来,在新一轮产业发展变革中,安徽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围绕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持集群式发展,是安徽的主要打法。

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路径,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培育产业森林。

比如,以奇瑞、蔚来、江淮、大众安徽等7家整车企业为龙头,吸引汽车零部件、后市场企业4千多家。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企业470多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坚持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市场化专业化地推进双招双引。邀请龙头企业、专家团队加入新兴产业推进组,共同制定产业规划、绘制产业链图谱,积极用好产业链招商、场景招商等模式,通过市场力量发现产业资源。同时,与国际商协会、双边基金等合作,推动安徽优势产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

安徽还持续开展“双倍增”行动,即到202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在202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去年,安徽平均每天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

                   大企业的“信任票”

当前,安徽正处在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为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净流入的省份。

两个指标见证安徽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到今年3月份,全省制造业投资已连续26个月保持18%以上的增速;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连续16个月保持14%以上的增速、连续16个月保持全国第一。

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三角和中西部“两个扇面”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集中了全国约35%的人口和40%的消费市场。

高铁里程长三角第一,江淮运河沟通南北……近年来安徽现代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的显著改善,极大提升了安徽的经济地理价值,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正在转化为通江达海、左右逢源的发展优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安徽发展的最大势能。

近年来,安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上,向沪苏浙学习。

近3年,对标沪苏浙,安徽推出了大大小小的改革800多项,有力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改善了营商环境。

同时,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2023年全省在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中,实际到位资金六成以上来自沪苏浙。

安徽的优质企业也不断融入到沪苏浙产业链,国产大飞机C919就使用了安徽陶铝新材料。

良好的发展态势,受到越来越多市场的认可。

随着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安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

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有92家落户安徽,外资企业近5000家。今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增势良好,一季度增长7.6%。

去年大众集团将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落户安徽后,今年4月份又追加投资25亿欧元;美国康宁把安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产品门类最多的生产基地之一。外资企业用真金白银对安徽投下了信任票,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正如安徽省长王清宪所言,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国一定会有新的经济板块隆起,在这个新隆起的板块中,一定会有安徽。

本公号部分文章与《安徽日报》“江淮观察”专栏联动推出。欢迎留言或私信交流,提供感兴趣的报道选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星标☆“江淮观察”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审核|王弘毅   终审|胡旭


[ 推荐阅读 ]通车里程2662公里,安徽高铁何以领跑长三角?
中国品牌日是属于安徽企业的“秀场”吗?专访|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很多传奇在安徽诞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淮观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