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 从木构到巨构,丹下健三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哲学
Cover:Kagawa Prefectural Government Office
摘 要:本文以丹下健三的“Plan for Tokyo Bay 1960”为线索,分三个部分,讲述丹下健三日本现代建筑哲学的建立,城市规划的思想,以及对后续新陈代谢运动的影响。
关键字:东京湾计划1960,巨构,现代主义,新陈代谢派
广州大学风景园林学士
筑波大学世界遗产专攻预备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历史保护型社区营造
00
引子
事实上,这个方案在创作之初就没有考虑过建成的可能性,但这并不影响它在设计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人们为此搭建了一个大比例的模型,至今收录在哈佛设计研究院;著名的事务所KPF后来以此为参考提出了“Next Tokyo 2045”的概念方案;更为重要的是,以讨论这个方案为契机,一个影响了二十世纪日本乃至全世界的设计宣言被提出了。
这个方案叫做 “东京湾计划1960(Plan for Tokyo Bay 1960)”,而这个方案的作者,就是1987年拿下普利兹克奖,被称为“日本现代建筑第一人”的大师,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站在 Plan for Tokyo Bay 1960 的方案平面图前
KPF事务所的 Next Tokyo 2045 方案效果图
反传统的日本现代主义理论构建
当我们研究现当代日本建筑师和他们的理论时,往往会先将他们置于一个复杂的谱系中,去寻找他们所处的时代,师承的关系,以及理论的源流。而其中大多数人则会被追溯到“丹下健三——前川国男——柯布西耶”这条线,从而将他们与100多年前的现代主义思潮连接起来。因此研究丹下的一个好处是,他在这个谱系中与柯布西耶的距离并不远。但是如果要以丹下为切入点,更深入地研究日本现代主义风格成型的过程,我们便不得不面临新的问题:在日本的现代主义风格成型之前,日本的建筑是怎么样的?丹下健三是如何构建属于日本的现代主义风格的?
1960年以来日本建筑师谱系图
- 近代日本建筑 -
空间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日本文化天然有一种“拿来主义”的精神,对于强者的崇拜让他们常常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外来的事务,因此我们常可以看到古代日本文化中中国文化的影子,比如基于汉字演化而来的注音体系——假名。但唐朝之后,中国国力慢慢下降,日本不仅停止派遣唐使,还开始发展自己的本土文化,神道教就是在这个背景中诞生的。近代以来,日本更是在明治维新的热潮中开始了由“和魂汉才”向“和魂洋才”的转变。
但外来事物的引入不可能不会面对水土不服的问题,日式建筑与西方建筑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同。例如,日本建筑往往采取灰空间下的外廊作为连接房间的交通,而排列在内部的房间由于彼此连接,形成了极其自由的流线,使得房间的功能不被限定死,而是模糊的;西方建筑的交通空间则置于建筑中,房间的功能因此被更明确地限定。这反映了东方和西方对于居住不同的观念。
桂离宫的榻榻米空间和外廊空间
但明治维新相比中国的洋务运动来得更为彻底。1877年,年仅24岁的英国人约瑟亚·肯德尔(Josiah Conder)来到日本,带来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一下子成为了近代日本建筑发展的重要人物。日本人并没有考虑太多西式建筑与日本建筑内核上的不同,开始全部或部分地使用西方建筑的设计语言,建造了大量的建筑,在设计哲学未被统合时形成了许多奇怪吊诡的空间形式。典型的例子就是1905年约瑟尔设计的岩崎庭院洋馆,和1908年的函馆市遗爱女子中学教师馆。
岩崎庭院洋馆陵园:西式圆厅建筑,东方石狮子和青铜鼎的并列
函馆市遗爱女子中学教师馆:西式平面和日式平面的并列
此时的日本建筑,本质上和现在我国许多乡村自建房的古希腊柱式一样,并没有达成理论和空间的统一。而这种西方热的影响持续至今,以至于黑川雅之在《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中公开宣称: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当然,日本人并没有不思进取地抄袭。就住宅中交通和房间的关系讨论,日本也在进行着自我摸索,不过这个问题要等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集合式住宅的出现,才算得到了比较系统性的解决,那是后话了。
西方建筑给日本带来的一个“契机”,就是为军国主义提供了空间形式的语言。西方建筑立面上遵循比例和范式,连同宗教隐喻构成了权力的象征,完美符合了时下日本统治者的期待。在二十世纪初期,许多仿西式古典主义展现国家民族主义的建筑被建成,形成了日本建筑的主流,也成了筛选建筑师的标准。彼时,现代主义已经开始在西方掀起了一场革命,而在东大学习的丹下健三也开始崭露头角。只是当时的环境下,丹下也并没能提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建筑语言。
丹下在1942年的竞赛方案,虽然没有使用西方古典设计语言,但同样利用富士山的意向反映出国家民族主义的权力与威严
建于1922年的安田讲堂,在1968年学潮中作为“权力”的象征成为了被学生攻占的对象
- 广岛原爆纪念馆 -
然而幸运的是,丹下的导师前川国男是柯布西耶的狂热粉丝,这使得他得以在学生时代就受到现代主义的熏陶。日本战败后,彰显国家民族主义的设计标准迅速瓦解,丹下健三借助在导师传授的知识,利用现代主义的手法,通过混凝土构建赢得了1949年广岛原爆纪念馆的竞赛,从而奠定了在设计界中的一席之地。方案可以明显看出柯布西耶思想的映射:架空的底层,延续整个正立面的长窗,混凝土的材料……虽然仍然采用了轴线式的设计,但更多出于纪念性的要求,而非权威的象征。
广岛原爆纪念馆照片
也许是认识到此前日本学习西方建筑时理论上的矛盾性,丹下健三非常注重设计理论的建构。也因为学生时期对日本古典建筑的研究,丹下同时存在着发展符合日本本土建筑哲学的想法。这两点在混凝土材料被提出后形成了契机。1914年,柯布西耶根据混凝土的特性,提出了多米诺框架结构,革了西方建筑用墙承重的命。而这种框架体系,却恰恰与东方用木头构建的框架体系不谋而合。采用了框架结构的西方建筑可以得到更自由的平面和更轻盈的实体,而这恰恰也是东方建筑的精神。
在遍地都是框架结构的当下,我们作为东方人也许并不会对这个逻辑感到非常的惊讶,但放在百年以前,人们却无法像康与砖的对话一样如此诗意地轻易找到属于混凝土这个材料的自明性。甚至在赖特早期的尝试中,混凝土是被浇筑成砖的形状之后才成为建筑的构件的。而框架结构的出现,真正为东方建筑走向现代提供了可能性。
1923年的米拉德住宅,赖特将混凝土预制为砌块,再构建建筑实体
- 香川县厅舍 -
意识到这一点的丹下在后来的香川县厅舍明显地表达出了这个逻辑。除了进一步使用现代主义的手法之外,丹下还尝试尽可能把楼板做薄,并在楼板下将混凝土浇筑出栅格状,显示出日本传统建筑木架的感觉,使得建筑远看过去就像一个矮一点的木塔。此外,得益于底层架空的手法,厅舍的底层被释放作为了城市的一部分。丹下仔细地设计了底层和室外的庭院空间,让市民能以更舒服的方式进入到场所之内。这不仅回应了日本人对于空间模糊暧昧的态度,也对军国主义时期公共建筑必须展现威严的规则进行了反击。
香川县厅舍主建筑:用混凝土浇筑出木架的感觉
底层架空使得进入建筑场所更为容易
- 代代木体育馆 -
丹下健三的探索自然不止于此,在1964年的代代木体育馆中,他与结构大师坪井善胜共同合作,尝试新结构的可能性。合作的结果,是在一个还没有参数化设计的年代,利用悬索结构造出了一个仿生的异形建筑,而且还实现了结构和功能的完美结合。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尝试。评论家认为:以此为界,日本现代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绝对不只是发展了现代主义建筑。笔者认为,这个设计除了相当成熟的结构理性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丹下用新的形式继续构建了属于日本的建筑哲学观:
第一,作为一个巨构建筑,在立面造型上实现“飞鸟”的视觉,同时在悬索部分留出结构让日光照射进室内,使得室内外都呈现出轻盈的感觉——这也是传统日本建筑所呈现的。
第二,混凝土浇筑出的结构大多平滑相接,这意味着混凝土浇筑的木模具需要打造得足够完美,而这种对于木工技术的考验显然只有像日本这样木构工艺成熟的国家才可以完美实现。“混凝土成为木材在建筑上的延伸”,这样的逻辑无疑给现代主义和日本建筑构建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代代木体育馆的立面效果
代代木体育馆的室内效果
平滑的结构考验木制模具的技术水平
丹下健三与坪井善胜的合作成为了日本建筑师和结构师合作的典范,他们共同合作的东京圣玛丽亚大教堂也成为了相当成功的建筑,这个建筑后来成为了丹下健三去世后遗体告别的场所。而如果以代代木体育馆的尝试为线索,往后看日本的建筑师,特别是师承丹下健三的建筑师,往往会发现他们同样对结构有着孜孜不倦的研究,而这种研究的背后恰恰是对建筑更加轻盈的不断追求。
以劳力士中心为代表的SANNA作品:追求建筑的流动、扁平、轻盈
东京湾1960的城市规划尝试
战争在带来破败的同时,也给了东京重新发展的机会。在各种国际情势的作用下,日本于1950年代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也形成了一波婴儿潮,这使人们开始考虑城市高速发展和人口扩张下东京应该如何规划。1959年,当时已经卓有建树的丹下健三在MIT任教时指导了学生完成波士顿湾的设计。作为日本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对于东京的城市现状,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抱负,因此也借此提出了文章开头的东京湾计划1960。
“然而,我觉得我们建筑师有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为)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社会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丹下健三
东京湾计划1960平面
这个提案来源于丹下对东京现状认知和城市发展设想。首先,东京在迅速发展的进程中缺乏城市合理的规划,许多城市中的土地被非法占据,进行整体规划需要动用的土地成本极高。因此丹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城市拓展到海面上。
“东京正在扩张,但没有更多的土地,我们必须扩大规模到海里去了。”
——丹下健三
而之所以城市是线性的,则源于他着眼于有机体的生长,他把生命有机体的进化和成长作为自己的理念。脊椎动物具有平行辐射的线性骨结构,形成一个由脊柱和动脉组成的轴线的平行线系统。从这个观点,丹下开始将东京湾规划设计成一个线性城市,受新陈代谢学家甚至苏联线性城市规划的影响,这种线性规划被丹下称为“城市脊椎”,在这个城市中,水上的城市脊梁将成为新的城市规划中心,和巨大的居住结构将随着核心和一些居住结构而上升。而在这样的结构下,丹下与柯布西耶一样看到了汽车的重要性及其与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他写道:
“过去,人们沿着街道走到目的地,然后就消失在门口。然而,随着汽车在街上的出现,一切都不一样了。首先,有必要将行人和车辆分开,创造专用的高速公路和街道。多亏了汽车的出现,需要一种新的秩序,即车辆可以从一条最快的高速公路行驶到一条较慢的高速公路上,然后在目的地停下来。”
——丹下健三
丹下关于东京形态进化和生物生长的线性延伸概念
丹下后来在论述这个方案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设计原则:
1.从中心辐射向线性发展系统转变。
2.寻找一种将城市结构、交通系统和城市建筑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
3.寻找一个新的城市空间秩序,可以反映当代社会的开放组织性和自发流动性。
因此,线性的巨构成为了了城市的骨架,作为最快速的交通贯穿城市,次级的交通附着在骨架上,再由更次一级的交通连接每个建筑单元,也就成了东京湾计划中的形象。
为了保证自己对于交通的设想,丹下在设计将内环路设计为只能沿一个方向移动的方式,没有汽车可以直接向前行驶。这种车辆循环会造成不便,但另一方面,在高速路上没有交叉口,可能会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
展现交通系统单元的模型
此外,丹下还设计了一个“pilotis and core”系统(概念来源于柯布西耶的“辐射城市”)。在这个系统下,行人和车辆被分开,建筑物腾出底层空间作为行人绿地,自身通过垂直交通连接城市。为此,丹下也设计了A字型住宅结构作为对这种系统的回应。
作为单元住宅结构的A字型建筑剖面和平面
这个方案的思想体现在了丹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的作品。1964年,他在甲府市的山梨文化会馆设计中尝试了“城市即过程”的概念。同样,这一想法是基于区分两类空间单位的概念,即永久性空间单位和根据未来发展而定的灵活区。
山梨文化会馆
新陈代谢派的设计实践
东京湾计划的设计自然并没有付诸实践,但在1960年世界设计大会上,借着讨论这个方案为契机,秉持这类似精神的几位建筑师共同发表了“新陈代谢宣言”,标志着新陈代谢派的成立。
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
发表宣言的几位建筑师,比如黑川纪章、菊竹清训等在后来都常以新陈代谢派人物为人熟知。包括没有参与宣言的丹下弟子矶崎新,201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后来也被认为是新陈代谢派的重要人物。
后来的许多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新陈代谢派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几十年地运动,代表人物没有一直抱团而是各自在后来进行了自己地实践,随后该思潮慢慢在世纪末归于平淡。而就是在这短短几十年,诞生了诸如中银舱体大厦这样富有实验性的经典建筑。库哈斯谈到:“我之所以对新陈代谢派如此感兴趣,是因为它第一次体现了非西方的先锋派如何在美学和意识形态上压倒西方,控制了话语权。”为此,库哈斯还专门研究这个运动,并著书《Project Japan(日本计划)》。这显示出了新陈代谢运动的重要性。
《Project Japan》封面
丹下健三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新陈代谢运动,但以东京湾计划和山梨文化会馆为例的尝试无疑给新陈代谢派提供了理论的基础。新陈代谢派人物后来发展了各自对于城市解读的概念设计,比如菊竹清训的塔状城市,海上城市,矶崎新的空中城市,黑川纪章的螺旋城市,桢文彦的高密度城市,甚至黑川纪章在郑东新区建成的城市设计,都显示出巨构或者生长的概念。
菊竹清训:塔状城市(1963)
黑川纪章:螺旋城市(1963)
矶崎新:空中城市(1962)
但就设计理论而言,每个人对新陈代谢的发展又并不全然相同。黑川纪章在发展巨构的同时,并没有将线性作为必要的准则,而是更多强调共生的概念,在著名的中银舱体大楼中,他尝试了可替换更新的建筑构件。而桢文彦则脱离了对大组形的依赖,发展出关于集群形态的城市理念,并提出长期可持续的设计方式,这就有了更新长达25年的代官山集合住宅。
中银舱体大楼
代官山集合住宅
丹下健三对于日本建筑和城市的思考和责任感使他成为了一个热衷于社会活动的建筑师,这大概也影响到了新陈代谢学派和其他他的学生们。新陈代谢学派建立之初便带着对城市发展的责任感,而相关的建筑师们也都热衷于进行着各种社会活动。黑川纪章更是直接通过走入政坛的方式尝试让自己的理念影响社会。
2007年,由于呼吁不要拆除中银舱体大厦失败,黑川纪章带着遗憾于同年去世,成为了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而在另一个国家,他的郑东新区规划则让人对他一直铭记。这更像是一个缩影,代表着在丹下健三影响下的一代代建筑师在日本建筑理论构建和社会责任所作努力的历史记忆。
编辑:胡明睿
排版:周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