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ro Delta 地铁科普(4)
文:S-T-I 时光幻象、神秘咕咕
图:S-T-I 时光幻象、COTT
上篇中介绍的换乘方式均基于线路平行的情况,如果线路处于相交状态,则换乘站的样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两个站台间的通道从多个降为了一个,这个通道我们一般称之为节点。
【*因绘图失误,科普(1)中分离岛式车站实例“徐州地铁路窝站”实为铜山路站,由此造成的困扰在此致歉】
假如把一个叠岛换乘车站的其中一个站台旋转90°,我们就得到了这样一个双岛十字换乘车站。直接相连两组站台的通道从多组变成了一个,一般将其特别称为“节点”,十字换乘车站的节点一般被专称为十字楼梯。
在理想状态下,两线站台直角交叉,称为正十字车站
西藏南路站是一个极为标准的双岛十字换乘车站,站厅中部大厅与付费区甚至都设计成了规整的八边形,给人感觉十分平稳均衡,这也是上海第一个开通即实现换乘功能的换乘站。
但这种理想状态还是少数,更常见的是两线呈其他角度交叉的情况,称为斜十字车站。
十字换乘车站所有的换乘客流都集中在中部的十字楼梯,所以这个楼梯经常规模极大。上海地铁4/8号线西藏南路、8/9号线陆家浜路,杭州地铁1/5号线城站等客流较多的十字换乘车站还会在中部平台设置栏杆、闸门等,在早晚高峰期乃至永久性将其分割,形成两个相向的L形换乘通道以提高客流换乘效率,有时甚至会将整个节点转为单向换乘。
双岛十字换乘车站的换乘节点往往承担十分巨大的客流压力,两条线路四个方向的换乘客流全部集中在站台中段。为了分流这些客流压力,有些十字换乘站的上层线路会设计成侧式站台,这样就形成了岛侧十字换乘车站。
由于上层线路有两个站台,所以站台之间的换乘节点也就相应变成了两个。对于下层岛式站台来说,两个换乘节点能使客流分布相对更加均衡,不必像双岛十字换乘那样全部集中在站台中段,对于上层侧式站台来说,虽然单个站台仍然是单节点,站台中段客流较大,但每个站台只需要承接一个方向的客流,也能避免大量客流过于集中的情况。
图:S-T-I 时光幻象
元通其实是这一类换乘站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因为它保留了很多“原始”的设计元素:譬如1号线的分离式端头站厅、地下一层依靠通道连接的多个独立小站厅、上下两层进站流线等,这些都带着浓厚的早期设计风格,在近年来新建设的换乘站中已经很少使用。
岛侧十字换乘站中较新的设计思路可以参考无锡地铁1/2号线三阳广场站,与分散的元通站相比,三阳广场站显得更加“整合”,多个分离小站厅被整体大站厅取代,所有客流都在地下一层进站,车站中央是宽阔的中心付费区大堂,可以直达所有站台。此外在2020年,广州地铁珠江新城站也经过多轮改造,将中心大厅纳入付费区,既提高了车站容纳量,也给高峰期换乘疏导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图:S-T-I 时光幻象
在这里首先介绍一下西班牙式车站。
西班牙式车站又名一岛两侧式车站,因其在巴塞罗那地铁曾广泛应用因而得名西班牙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岛式站台的两侧同时各增加了一个侧式站台,列车两侧的车门在此站都会打开。国内常见的设计是中部的岛式站台专门作为上客站台,两边的侧式站台则专供下客使用,这样的站台设置能有效分流上下客流,避免客流对冲,一般用于客流量极大的线路终点站,并与站前折返组合使用,这样可以同时使用两股轨道,有效压缩发车间隔。实例有北京地铁13号线西直门站,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朝天门站等。
双西班牙式的十字换乘站国内目前有且仅有一例:广州地铁1/2号线公园前站
图:S-T-I 时光幻象
双岛十字换乘站两条线的站台交叉点位于各自的站台中部,如果将一层站台移动至另一层站台一端,这就是双岛T型换乘站的样子。
从理论上说,双岛T形换乘并算不上一种特别优秀的换乘方案:平面呈T字的换乘节点仅有一条通道通往下层站台,客流承载能力弱于一般的十字楼梯,且这条通道位于下层站台一端,也极易造成站台客流分布的不平衡。然而,这一类型的换乘站结构简单紧凑,方向明确,换乘便捷性较好,且施工难度较小,有一定的灵活性,投资相对低廉,因此逐渐成为了当今地铁换乘站的主流换乘方式。
仅长三角地区,双岛T形换乘站就有上海地铁肇嘉浜路站、老西门站,大连路站,南京地铁新街口站、大行宫站、鸡鸣寺站,苏州轨道交通苏州火车站、石湖东路站、盘蠡路站,杭州地铁近江站、三坝站、奥体中心站,宁波轨道交通大卿桥站、大通桥站、儿童公园站等等大量实例,足以证明这一换乘方式的普及。
与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新街口站相比,石湖东路站显得十分普通,然而这恰恰才是这一类换乘站的标准模样,所有乘客均从地下一层进站,两条线的付费区直接相连,地下二层区域则直接改为不对外开放的设备区。
假如将岛岛T形换乘车站的其中一个站台变为侧式站台,那就得到了一个岛侧T形换乘车站。它的换乘流线和岛侧十字没有太大的区别,无非就是节点从站台中部变为站台一端,同时侧式站台的分流作用仍然有效,两个节点的存在使得此类车站的换乘能力大于一般双岛T形换乘站。但这种车站结构相对罕见,实例有深圳地铁2/3号线福田站,上海地铁7/12号线龙华中路站,广州地铁3号线/广佛线沥滘站等。
比较有意思的是,所有采用了这一方式的换乘站都是“T”的那“一横”是侧式站台,而且居于下层者更多(沥滘站是上述案例中唯一相反的例外),这一点也与岛岛T形换乘有所区别,岛岛T形以“横上竖下”的结构为主(可参见上图)。
图:S-T-I 时光幻象
假如将两条线的站台交点放在两个车站的一端,我们就得到了L形换乘。和十字换乘,T形换乘相比,L形换乘可以说是“一条路走到黑”,应对换乘客流的能力更差一些,且换乘距离和所乘坐车厢位置密切相关,平均换乘距离要长于十字换乘与T形换乘。由于L形换乘站相对来说比较窄长,整体占地面积较小,所以能降低车站土建成本,适用于建设难度较高,周边环境相对比较复杂的换乘站,如北京地铁6/9号线白石桥南站就为了避让道路一侧的大型管道选择了L形换乘。与其他类型的换乘站相同,即使站厅空间较为窄小的L形换乘站也可以在早晚高峰等时段采取绕行站厅的方式实行客流控制。长三角地区的双岛L形换乘站数量不算多,但分布广泛,包括上海地铁7/13号线长寿路站、11/15号线上海西站,杭州地铁4/5南星桥站,无锡地铁1/3号线无锡火车站,宁波轨道交通1/2号线鼓楼站、1/3号线樱花公园站,徐州地铁1/2号线彭城广场站等。
图:S-T-I 时光幻象
樱花公园站周边卫星图
这是更为特殊的一类换乘车站,实例也非常少,目前已知完全符合这种情况的只有上海地铁9/13号线马当路站。也许是由于车站周边地形限制,马当路站看起来非常窄小逼仄,虽然是一座换乘站却仅有4个出口,其中1号口甚至与其他出口没有直接联通。
马当路站周边卫星图(此图下方为北)
此站9号线侧式站台位于B2层,13号线位于B3层。由于两线站台投影位置存在一定距离,因此9号线只有松江南站方向的北侧站台设有13号线换乘节点,需要往返9号线曹路方向与13号线的乘客只能从站厅绕行。此站单从站厅层看两线距离甚至类似短通道换乘,但由于确实存在台-台通道,故仍然归为站台节点换乘。
图:S-T-I 时光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