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创新,筑梦未来——第五届高校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联盟项目启动研讨会圆满落幕
跨界创新,筑梦未来——第五届高校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联盟项目启动研讨会圆满落幕
2024年8月6日,第五届高校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联盟(以下简称“课程联盟”) 项目启动研讨会于延边大学圆满落幕。课程联盟内外7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高校教师齐聚一堂,分享自己对跨学科社会创新的理解,回顾课程建设成果,展望项目未来,共同为课程联盟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篇章。本次启动会议与西浦教育创新者大会(以下简称“创会”)同期举行,由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未来学习中心主办,延边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协办,为促进跨学科社会创新交流搭建了互动平台,也推动了课程联盟内部的合作升级。
目标:共同探索跨学科创新教育机制
6日下午,启动会议在热烈而融洽的氛围中进行。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学习中心学生项目主管韩竹琳老师主持了会议。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张晓军博士首先就联盟核心理念、课程建设成果和联盟的工作计划进行分享 。张晓军博士向出席本次会议的联盟成员教师表示欢迎,重述了创立课程联盟的初心,随后与大家共同回顾了联盟发展历程,立足当下时代背景,重新阐释了课程联盟的核心关注点,并提出了对课程联盟未来发展的展望。
课程联盟旨在探索一种高校普遍适用的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方案,打造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创新教育机制,以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具备应对未来社会变化和挑战的创新素养和能力的人才的目标。“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这一类课主要解决两个具体的微观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第二个问题,怎样做真正融合不同学科的创新。”张晓军博士指出:“融合学科与单纯跨学科的涵义有所区别。‘跨’指的是我们学科的触角延伸至何处,而‘融合’则意味着真正的学科思维的交融。我们希望这个课程理念不仅仅是对人文社科教育的创新改进,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种教育思路,一种能拓展到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各类学科的、可复制的、可指导落地的方法论。”
截至本届启动会议开始前,这一充满活力的愿景已经获得58所高校的支持和认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基础。联盟内各成员教师各自在本校以实践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创新思维,已拓展出116门涵盖学科广泛、课程性质多样、课程形式多元的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在高等教育创新探索之路上展露出了强大风采。
课程:立足真实的社会问题
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始终是课程联盟聚焦的核心关注点。正如张晓军博士提到的,“课程联盟鼓励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希望课程能让学生们关注并解决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这意味着课程关注的问题不能是仅存在于理论中的,也不能是由老师创造假设的,而是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从理论化的抽象世界走到现实世界。第二点则是,对这个社会问题同学们不能仅停留在调查层面,而是要解决。同学们要提出解决方案,真正地落地、操作、执行。”
分享:传递共性经验,建设多元课程
在本次会议的课程分享环节,我们邀请到了三位课程联盟院校中已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分享了本校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经验,为现场其他教师提供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方面的启发。通过生动的实践案例展示和教学经验探讨,与会教师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启示,也对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理念在不同学科中的共通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来自资深联盟院校山西师范大学的一线教师张玉婷向参会者分享了《绿色校园》社会创新课程的建设情况。这门通识选修课程不仅有理论模块的讲授,也设有锻炼同学们实践技能的技能模块,课程团队对参与课程的同学们准备了针对性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的训练。”张玉婷老师介绍道:“在同学们进行项目选题、组织调研、项目落地的全过程中课程团队都提供支持和指导。让学生能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投身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课程团队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老师为辅助提供支持,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在课前和各类课程邮件中我们称学生为‘战友’。”张玉婷老师说。
此外,张玉婷老师也真诚地分析和反馈了在课程建设中依托的优势和遇到的挑战:“得益于师范院校背景,我们的课程建设有着‘多学科、多内容、多尝试’的优势,但也有‘少支持、少整合、少耐力’的不足。我们希望能在未来联盟的交流合作中得到一些启发。”
“我们的课程建设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驱动的,课程考核方面也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对接实战项目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企业通用设计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江汉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云龙说。在本次会议中,王云龙老师以“面向数智时代的“艺科、理实、产学”三协同创新”为主题,对《艺术与科技》这门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建设和实践成果进行了分享。该课程是开放给设计学院所有专业的实验性课程。在课程设计中,着眼于大环境和大背景,王云龙提出:“单是讲授设计的内容不足以让学生们解决问题。想要让解决方案落地,就要让我们的方案、我们的同学都更符合产业需求、更能应对时代挑战。为此我们在课程中为同学们加入了一些宏观背景的内容,让课程更符合数字产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再就是我们老师帮助学生去搭建了和企业以及社会机构合作的平台,比如莱茵衣藻、洪湖老湾村社区、立邦乡村小学等等,这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王云龙老师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该课程成果丰硕,大多数项目方案都能做到落地转化,部分项目还获得了企业的资金支持和行业奖项。
来自大连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开宇教授则将目光放在了前沿的元宇宙应用中。“目前大家看到的画面就是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融合的效果。”在分享现场,王开宇通过多段动画直观地向参会教师演示了《电子技术实验》这一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的成果。王开宇教授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该课程贯彻智慧学习理念,引导支持学生创作元宇宙作品并且应用到现实场景中,创新性地打造了一门AI时代的电子技术实验课。工科教育虽固然注重工程思维,同学们也相对具备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素养,但在帮助学生掌握技术的基础上,王开宇教授更加着眼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能力。从而做到不仅仅培养工程师,而是培养面向未来的、能发现真实问题并开发创新产品解决问题的工程人才。“像这样在商场医院中进行VR导航、开发海空协同实验室用作科普展示,这样的作品就是非常符合电子应用、电子实践的场景需求的。”
此外,王开宇教授还向参会者分享了在该课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数字实践学习平台。该平台能够帮助整合资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标可寻,企业需求有人可用,教师研究有据可依,助力创新型课程建设。
主题分享环节结束后,参会教师分为六组,展开了针对课程联盟和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建设的圆桌讨论。现场参与讨论的不仅有掌握丰富课程运行经验的资深联盟成员,也有刚加入课程联盟的新伙伴,还有对课程联盟理念感兴趣的联盟外教师。老师们依次介绍了自己课程建设中的创新点、困难点、心路历程;也向同组的教育创新者们分享了自己加入课程联盟的动机、期待和建议。现场讨论热烈,将会议的氛围推向高潮。
平台:提供更多支持,共筑教育生态
在经历2019到2023的不断发展壮大后,课程联盟已经聚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未来,课程联盟将仍旧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秉持公益性原则,为学生、课程和教师提供持续支持,携手各联盟成员院校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后续联盟将开展一系列工作,包括学习资源建设,教师磨课工作坊、区域性宣传/互访活动、学生项目成果展暨大赛等活动。
我们不仅期盼课程联盟汇聚起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探索者,更期许它能构筑起一个在更广泛区域激发教育创新思维、促进交流互鉴的生态平台。在课程联盟启动会议结束后,本次参与创会启动会议的联盟教师还积极参与了后续由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ILEAD)举办的创会活动。通过参与联盟启动会议和创会,老师们不仅汲取了前沿的教育实践经验,更在后续的创会活动中与全国教育界同仁广泛交流,共谋合作,深入探索了高等教育创新新生态。
启动会议虽已落下帷幕,但此次会议所激发的思想火花、所达成的合作共识将持续照亮未来课程联盟发展的道路。我们欢迎对跨学科社会创新联盟感兴趣的一线教育工作工作者加入联盟,推动课程联盟成为更多元、更广阔的创新平台。
扫码加入高校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联盟
如对课程联盟有任何疑问
欢迎咨询联盟管理委员会:
陆寅寅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
未来学习中心学生项目专员
邮箱:yinyin.lu@xjtlu.edu.cn
电话:0512-89167809
未来学习中心邮箱lifelonglearning@xjtlu.edu.cn
未来学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