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对话赵兆:音乐不该有鄙视链。

腾讯音乐浪潮榜 腾讯音乐浪潮榜 2022-07-19
"如果你是一位持续关注华语流行音乐场景的听众,一定很熟悉赵兆。 作为内地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制作人之一,他担任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音乐团队的重要成员,也曾经凭借与李健合作的《风吹麦浪》捧得“最佳编曲人”奖杯。在诸多综艺节目和晚会中,他经常以“音乐总监”的身份出现,精心打磨出一场场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表演。 很长一段时间里,赵兆这个名字,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跨界融合”的标杆;如今,他依然不断突破,希望从听觉、视觉……甚至更加广阔的层面,影响大众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MusicRadio音乐之声与腾讯音乐浪潮评委会联合推出《音乐新浪潮》节目,邀请音乐创作者以深度音乐话题,回归音乐本质,真诚探索专业视角下的音乐生态。
本期嘉宾腾讯音乐浪潮评委会成员、知名音乐制作人赵兆。


"

赵兆做客《音乐新浪潮》,探讨古典与流行



音乐不存在鄙视链


赵兆的父亲和家里的亲戚,都是小号手,自有记忆以来,音乐似乎就没有离开过他。

 

浓厚的音乐氛围,塑造起了赵兆对音乐的巨大兴趣,走上音乐之路,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

 


5 岁时,他开始学钢琴;9 岁,随家人移居深圳,在深圳艺术学校,继续学琴;17 岁时,他就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专业是管弦系的小号——那是他从小听到大的乐器。

 

不过,对于自己的主科,赵兆没有特别上心——在学校里,他练得最多的,还是钢琴。

 

每一天,赵兆都要在琴房里练五六个小时,相较于被视为“正统”的古典音乐,他演奏的大多是爵士乐和其他流行音乐。

 

等到一学期快结束时,同学跑来告诉他:“赵老师你怎么还在练钢琴?主课练了吗?马上期末考了!”他才如梦方醒。

 

期末考之前的那段时间,赵兆常常会做噩梦,在梦里,他焦灼万分:“哎呀,我明天要考试了,小号还没练,怎么办!”那些梦一度让他很痛苦。

 

当然,一番努力下,主科还是有惊无险地过了——对于自己的音乐才能,赵兆始终保持一种充分的自信。

 

不练琴的时候,赵兆会查找各种资料,研究流行音乐的创作技法、MIDI 音乐的制作思路;在校外,他也尝试着去不少场合弹键盘、给别人做乐队,吸收了不少制作流行音乐的经验,

 


在赵兆的认知体系里,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其实是一回事儿,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鄙视链”。音乐的世界是纯粹的,它不为各种国界、各种流派的分歧所左右,永远充满魅力。

 

相较于做一个曲高和寡的音乐家,他更愿意拥抱流行,探寻个人审美与当下听众喜好之间的平衡点,在融合之间寻找共鸣。

 

当然,“拥抱流行”这并不代表着“背弃古典”,实际上,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音乐制作人,赵兆始终觉得,古典音乐应当成为所有音乐爱好者的起点——从斯波索宾的和声学开始,从交响乐、中国传统音乐开始,这些跨越时间藩篱、滋养一代又一代听众的理论、作品,蕴含着充足的养分,如果没有认真吸收,创作出的作品,或许真的会少一些根基和灵魂。

 

传承与创新,都势在必行。


 

找到方向


毕业之后,赵兆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

 

奥运会筹办期间,他迎来音乐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

 

2006 年,中央音乐学院的学长孟可找到他,邀请他加入卞留念老师的团队,为奥运会闭幕式创作音乐作品。

 

赵兆迅速地抓住了机会,加入团队后,很快就创作出了一首《爱的火焰》,最终,这支单曲由宋祖英与多明戈在奥运闭幕式上联袂唱响。

 


在这首歌里,赵兆融入了《茉莉花》的旋律,也采用了流行化的管弦乐配器方式,让民歌与美声的交汇,绽放出大气、唯美的跨界风姿。

 

当时,团队只做了一点小小的修改,就选用了这首歌。

 

正向的反馈让赵兆大受鼓舞,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方向。

 

此后,他多次尝试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其中,令听众们印象最深刻的,或许是与李健的几次合作。

 

2013 年,出道满十周年的李健,打算推出一张以古典音乐改编个人经典作品的专辑《拾光》,他找到了赵兆,两人一拍即合。

 

从左至右:李健、赵兆


这是一段完全基于彼此之间的的欣赏与信任而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李健不用微信,也没有其他的社交软件,只喜欢用电话和短信进行交流。每次赵兆在电话里和他沟通完风格和配器,他总是迅速回应:“对对对,很好,那个没问题,我也喜欢那种,OK!”没过两天,作品出炉,往往只要做一点小调整,就最终成型。

 

在李健的《拾光》音乐会上,赵兆也担任了音乐总监,这个赵兆第一次做跨界性质的古典音乐会,那时候的内地歌坛,能把古典和流行音乐结合的人还是很少的。他不仅担任现场只会,还忙前忙后,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邀请了古典音乐圈的很多大师(包括不少知名乐团的首席乐手),最后,音乐会成功完成。

 


相信时间的力量


在作品不断受到业内认可之后,赵兆逐渐在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邀约也不断增加。

 

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最近这几年,AI 技术飞速发展,很多领域都有 AI 介入,包括作曲。赵兆对这个趋势保持十分开放的态度,但他始终觉得 AI 取代不了人,毕竟,人类精神层面的灵感,是不可能直接被大数据复制的。

 

他举了德沃夏克的一首作品为例——那是描写一段葬礼的作品,在一个完整的乐句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停顿,仿佛是参加葬礼的人突然哽咽失声,从这个停顿中,听众能感受到“哭泣”。但这个停顿要怎么运用才显得更有人情味,只有最细腻的音乐人才能写出来,大数据永远没办法这这样。

 

“你要达到那个共鸣点,没戏。”

 


在他看来,音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了一定的量、积累起一定的工作经验,逐渐形成质变,质变之后,又开始酝酿新的量变,周而复始——这当中的很多作品,回头再看,或许有很多缺陷、很多套路,但每一次的经历,都让自己成长一点。

 

当然,量变可以通过努力去把控,但质变的时机却很难掌握,他告诉自己:“慢慢来吧,相信时间的力量。”

 

思考得越多,他越习惯用制作人思维看待自己接触的每一个作品。

 

在他看来,无论是制作人还是编曲,都应该和歌手、作品本身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结。

 

一个好的制作人,一定是从最初的构思到最后的成品,都有一个极为清晰的思路,并且用最好的审美来匹配。每一个细节,都应该是环环相扣的,最后作品才能完整地呈现给大家。绝不是随便找个人弄一弄,把作品装饰装饰,最后弄得不像自己了,只要能火就行,乐坛不应该这样。

 

他不再像当初一样只考虑听觉层面的体验,还开始研究音乐作品在更多维度的表现。接到一部综艺、一场晚会时,他都会想如何淋漓尽致地将作品表现出来,让音乐和整个舞台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听觉、视觉甚至想象空间,传达作品的情境。

 


但踏入这个行业,还是常常遇到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情——赵兆很喜欢电影配乐,曾经在南加州大学进修过电影配配乐。回国之后,他自己也常常接到一些电影、电视剧的配乐邀约。

 

在为电影、电视剧做配乐时,为了照顾市场需求,他往往需要舍弃掉自己的一些看法,根据对方的要求不断调整,这是一个特别痛苦的过程。

 

他渴望遇到一个心灵契合的导演,譬如 John Williams 遇到斯皮尔伯格、久石让遇到宫崎骏那样,但这事可遇而不可求,比找媳妇还难,他还是只能把答案交给时间。

 

最近,赵兆也开始做一些新的尝试,他计划将京剧、民乐等中国传统作品和摇滚乐之类的曲风进行融合。

 


他始终觉得,无论是京剧、民乐还是其它传统的作品,都应该在这个时代再度绽放生命力,那些艺术家、艺术作品,也应该被更多人所知晓。

 

我们国家有太多充满文化底蕴、根基雄厚的经典之作,值得被钩沉出来。

 

从最开始学钢琴,到尝试古典与流行的跨界融合,再到如今对音乐表现形式的多维拓展,赵兆从来没有停止对行业趋势的关注,也没有放弃精益求精的品格。而市场带来的正向反馈,同样推动着他不断前行。

 

这当中,或许会遇到一些不愉快,但他只是稍微难过一下,然后整理好心情,继续前行。

 

这样的创作者,很难被时间打败。

 

时间只会给他更多礼物。



栏目简介

MusicRadio音乐之声腾讯音乐浪潮评委会联合推出音视频节目《音乐新浪潮》,从浪潮评委会成员中邀请知名音乐创作人,分享创作、编曲、制作、混音、配器及风格、流派等的点滴细节,回归音乐本源,以专业定义好音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