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听韩立康讲台湾乐团往事
韩立康,音乐制作人、编曲人、吉他手。高中加入五月天诞生的地方——台湾师大附中吉他社,怀抱“成为五月天”的理想玩起乐团。他曾任阿霈乐团吉他手,随着阿霈乐团签入林暐哲旗下音乐厂牌,由单纯玩乐团的吉他手向更广袤的音乐制作领域探索,成为知名编曲人、制作人。
如今,他是魏如萱、徐佳莹、林宥嘉等艺人的唱片制作班底、演唱会音乐总监。在华语流行音乐领域,韩立康是一位具有强烈个人风格、明朗音乐色彩的音乐制作人,魏如萱《Don’t cry Don’t cry》、孙燕姿《比较幸福》、林宥嘉《白昼之月》、告五人《愚人游戏》等均由他制作及编曲。
早期玩团经历
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吉他,当时的动力是什么?
高中之前,我不会任何乐器,不像台北有些同学小时候学钢琴、小提琴,培养古典音乐素养。所以我对音乐没有什么自信,也没有特别的兴趣。因为高中念的是师大附中,学校玩社团的风气非常旺盛尤其是吉他社。那时候看到学长学姐表演觉得太帅,不是被音乐吸引,就是被背着吉他弹吉他的形象吸引,想要成为那样的人。
我是那一届非常认真练琴的,因为太想耍帅,耍帅的前提是要认真练习。在练的过程慢慢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师大吉他社是我音乐上的启蒙。
平时有多少时间练吉他,练习辛苦吗?
下课十分钟也拿吉他在练,午休一个小时也跑到社团去练,一放学又跑去再练,回家还在练。平常上课日一天就可以练到五六个小时。
小时候哥哥学小提琴,我妈妈也让我去试试看。上一堂课,我就受不了,第一堂课就是夹琴夹一个小时。跟其他乐器比起来,吉他是一个很幸福、简单的乐器。
吉他练多久后开始组乐团?
附中吉他社有一个五月天定下的传统,就是高一都要一个人乖乖练木吉他,高二才可以组团,所以我们是高二之后在社团里找志同道合玩其他乐器的人一起组团。
五月天对当时的你们有什么影响?
我刚加入吉他社时,他们还没有那么出名。1998、1999年慢慢开始有一些名气,但都是很地下的演出,到2000、2001年就已经有非常多粉丝,对我的影响力渐渐增加。是他们的成功带给了我们一个想象:原来玩乐团真的可以当成一个职业,真的可以从高中开始玩乐团,玩到做万人演唱会!
早期玩团认识的人,哪些还活跃在音乐圈?
有一个配乐家叫王希文,他很有名,金曲、金马、金钟奖都入围甚至得过。他是跟我们同届的吉他手,还蛮孤傲的,吉他弹很好,但是不加入吉他社。音乐比赛的时候,他跟我借吉他去演出,我跟他认识。
还有吴青峰,高中时候也不熟,他也不是吉他社。唯一一个和我一起组团还活跃到现在的,就是谢馨仪(鱼丁糸贝斯手)。我跟她高中蛮要好的,还可以找到我们高中写的书信很诗情画意,没有那种暧昧情愫,比较像姐妹或兄弟,青少年烦恼互相吐诉,现在回看觉得超级好。
阿霈乐团和林暐哲签约,给你带来了什么?
阿霈乐团被林暐哲签约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林暐哲是一个很知名的音乐人,被他签了以后,认识到一些更专业的人,知道音乐这一行的工业流程和格局。对初期的我来说,林暐哲是一个音乐人的模板,那时候很尊敬他。
从乐手到制作人
和何欣穗、陈建骐、魏如萱的合作是怎样促成的?
后来阿霈乐团发展没那么顺利,就解散了,但是林暐哲还是继续看好我,为我安排一些工作,其中就有给何欣穗当乐手。当时何欣穗键盘手是陈建骐,我和陈建骐就认识了。当时,陈建骐刚准备经营魏如萱,需要帮魏如萱找一个吉他手,就请我去搭档,我才认识了魏如萱,跟她一直合作到现在,快15年了。
左起陈建骐、魏如萱、韩立康
如何完成从乐手到创作人、制作人的转变?
从一开始陈建骐就给我很多的空间,他没有希望我只是当一个乐手。从一开始认识魏如萱,我就尝试跟她一起创作,编曲都一起参与。参与编曲以后,就进入了制作的领域。这个过程很自然让我慢慢变成一个制作人。
形容一下韩立康的风格。
台湾有个金音奖用风格来区分奖项,近几年它开创了一个新的风格,叫做另类流行。我的风格可以简称为另类流行,带有另类色彩的流行歌曲,还是属于流行音乐的范围。
我从入行开始一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风格,也有人欣赏,这是很幸福的。我的曲风是会改变,但都是顺着本来喜爱的东西很自然改变。转变的过程,我不会觉得很突兀或者很需要挑战,就是一直是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编曲、作曲、制作,哪个领域的工作需要输出更多个人能量?
编曲是最累的,要创作的东西非常多。每一个鼓组,每一把吉他,每一个合成器,都是一个创作。尤其像我这样的人,比较排斥过度公式化,希望每一个创作都做出有趣有特色的东西,在这样的想法之下,编曲会变得蛮繁杂,但成就感也是最高的。
时光倒流到20岁,还会想做音乐吗?
我绝对会想做音乐,而且我会直接放弃念大学。我在台大念化学工程,这个专业非常非常难,满分100分,有一次大家平均分数好像就15分,那几年蛮辛苦的。如果可以再选一次,我会直接放弃念大学,好好钻研音乐。
韩立康眼中的乐团
如何评价一个乐团的水准?
腾讯音乐浪潮榜评论一首歌的标准有作曲、作词、编曲、制作、录音、混音,但如果评价一个乐队,我觉得要加一个元素:演奏。
图源网络
除了演奏技能,还有演奏的风格。比如有些鼓手打的没那么厉害,没那么有技巧,但他有态度,在台上就像把生命抛下一样,用生命在打鼓,他在现场的张力可以感染所有乐迷,这就是一个乐手的风格。
说一件2000年前后(台湾乐团潮期间)你觉得很振奋的事。
那个时候每年4月在垦丁有一个很重要的音乐节,叫做“春天呐喊”,它是一个非营业盈利性质的传奇音乐节。大家真的是去玩音乐、交朋友,随时想上台就上台,可以通宵,很随便很开心。可惜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就算存在也不是以前那个“春呐”。
怀念当年玩团时的氛围吗?
我蛮念旧的,所以才会一直回想师大附中,但是我不会一直惦记。当初真的是在玩音乐,就算是2000年的知名乐队他们都玩得很开心。现在的乐队更像在经营一个事业,可能少了“玩”的成分,但更专业,各有各的好。
入行后有和当年喜欢的乐团成为朋友的吗?
2000年左右,有很多乐团都有去过春呐,譬如1976、草莓救星、雀斑、ECHO,甚至五月天。他们真的是老前辈,是我玩乐团的启蒙。我在台下看他们,他们就是我玩乐团的憧憬:如果可以跟他们一起玩音乐会是多好!
在那个时候,我没有办法认识他们。后来这几年,他们因为我在音乐圈做的努力,来找我一起合作,这是这几年回顾过去觉得最欣慰的事:还好我有努力,我有达成自己当时的梦想,我可以认识这些Rock Star!
有一个(找我制作的)乐团叫做康士坦的变化球,他的老板就是1976主唱阿凯(陈瑞凯),还有雀斑主唱斑斑,最近也在做元老乐团ECHO复出单曲。这几年终于跟我以前的偶像五月天变成很熟的朋友,可能玩音乐的圈子不同,一直没有什么机会认识,终于在这几年被他们欣赏,现在跟玛莎非常熟。回想到过去玩音乐过程,还好自己有好好努力,可以认识当时的偶像。
行业观察
怎么看待现在华语音乐所处的时代?
常常有人说现在是比较坏的时代,我觉得还是要看想经营哪一方面。对唱片公司来讲,确实是比较坏的时代, 90年代及2000年初,唱片公司非常容易成功,想让谁红就可以成功。以独立音乐人来说,现在是一个自由奔放的时代,随时可以把做好的音乐放上各个平台或者主动跟各个平台谈,对各路创作者来说是很棒的时代。
作为腾讯音乐浪潮榜的评委,你心目中1分、10分的标准是怎样的?
我还蛮重视音乐的主观感受,10分就是我主观很喜欢,可能他很特别,做没有人做的事情,够奇怪,因为我喜欢奇怪的东西。做特别的音乐做特别事的人,虽然不会获得那么大的成就,但对推动整个环境有非常大帮助。如果只是做大部分人做的东西,可能不容易失败,但对大环境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专业音乐人,一定要很客观去评论编曲、声响、词曲、演唱、演奏,有点太局限自己。每个人听音乐最终就是一个感觉。同时我当然还是要保持客观,当这个作品对我来说没有那么刺激,我会马上转变成客观模式去评论它的制作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