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成长史:晶泰科技的韧性与野心
2015年,刚回国不久的温书豪接受了证券资讯频道的简短采访。
字幕给温书豪打出的头衔是“晶泰量子科技”的联合创始人,而不是今天被大众熟知的“晶泰科技”。
相较于主持人的游刃有余,这位创业没多久的年轻董事长面对镜头显得有些青涩,身体紧绷,手也一直僵硬地放在电脑两旁。
在主持人的连番发问下,温书豪像是有备而来,只是在答问时,眼睛斜上瞟,明显在回忆之前背过的稿子,有限的时间内,温书豪语速较快,尽可能多地介绍公司的团队及技术。
采访进行到后半段,主持人问出了一句:“晶泰量子科技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温书豪羞涩一笑,提出了晶泰科技未来的三个目标:1、能与国内外药企合作;2、希望中美药监局两国实验室能使用晶泰的技术;3、进行新一轮融资。
7年后的再回顾,晶泰科技已经完成了其中的两项,包括和辉瑞在内的108家企业或机构达成合作,并获得了总额高达7.85亿美元的融资。
提到中国的AI制药企业,晶泰科技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家公司。
学术向左,创业向右
查尔斯河是波士顿的母亲河,麻省理工就坐落于查尔斯河沿岸,沿河的风景美轮美奂,从学校眺望,可以看到河上雪白的帆船与野鸭,一切都透着令人艳羡的生活气。
温书豪、马健、赖力鹏和任捷,四位中国年轻人却无暇感受校园美景。
他们在麻省理工一个连窗户都没有的小办公室里,商讨着自己的未来,两年博士后合约即将到期,是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按理来说,经历十多年严格的学术训练,最稳妥的选择就是进入高校,拿一份稳定的工资,继续在熟悉的环境从事研究,成为一名为科研献身的科学家。
但麻省理工活跃的创业氛围感染了他们,他们发现身边的教授和朋友们,都忙着把科学成果转化到工业界,在商业的参与下,技术的转化更快了。
终于,四人决定走出舒适圈开始创业,身处象牙塔多年的他们既有扎实的知识,也怀有有推动人类技术进步的远大梦想。
起步之后,几位年轻人却深刻地意识到,创业与做学术大相径庭,学术讲求创新性,创业却不能拿着锤子找钉子,需要将灵感的火花变成实际服务或产品,还得真正与市场接轨。
四个人都来自量子物理、计算化学等基础性学科研究,这项技术可以运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材料、医药、通信等行业,他们到底该选择哪个方向?
麻省理工的VMS(创业指导服务)帮助了他们,利用学校强大的校友资源,为创业团队进行深度辅导,四人的导师团队里,就有来自阿斯利康、辉瑞等药企的资深人员。
波士顿素来有医药界“硅谷”之称,是众多顶尖生物医药研究机构和公司所在地,是当之无愧的生物医学港湾。
经过数次调研,他们确定了未来的创业方向,运用底层物理技术,攻坚难度较大且经济效益好的环节——晶型预测。
晶型是小分子药物的核心环节,它不仅决定药物的质量,对药品的制剂和生产都非常重要,还涉及药企的专利保护,晶型可以延长药物专利2-6年,对仿制药企业而言,绕过晶型专利保护也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以往药企广泛使用的是一种X射线晶体学技术,将化合物转化为晶体形式,然后X射线束穿过它以确定其3D结构,但这样的技术非常耗时。晶型预测的底层逻辑正好和物理密切相关,适合用他们所学的量子物理、量子化学等智能算法,在云端进行高性能运算,加快晶型预测时间。
2014年9月,晶泰科技(XtalPi)正式创立,Xtal代表着晶型的Crystal,而Pi则代表着圆周率,表示晶泰从物理角度切入制药业。
一直帮助他们的创业导师蔡一得,也全程参与晶泰的筹备过程中,之后甚至放弃赛诺菲的高管职位,全职加入晶泰科技服务,成为晶泰波士顿公司的第一个全职员工。
2015年,晶泰科技的初创团队回国,注册了“深圳晶泰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正摩拳擦掌准备一展宏图,与他们一路走来的创业伙伴任捷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一年的创业经历让任捷认清了自己的想法,他更喜欢科研带来的成就感,回国后他被引进同济大学物理系担任教职,正式脱离了创业队伍。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科研成就颇高的任捷一进同济便获得教授头衔,其领导的科研团队曾在《自然•通讯》等多家顶级刊物发表论文,为物理声自旋做出贡献。
流失伙伴也没有动摇团队的军心,温书豪、马健和赖力鹏选择继续出发,组成了被广为熟知的晶泰“三剑客”,由温书豪担任董事长,马健出任CEO,赖力鹏担任人工智能负责人。
晶泰科技三位创始人
那时正值药监局改革,以及全民“双创”的热潮,三位创始人将在中国这片热土,开启新的征程。
两个贵人
晶泰科技CEO马健在演讲或者采访时,曾多次提到AlphaGo与李世石的那场世纪对战。
在这场世纪对战中,李世石作为人类顶尖棋手连续三局任人宰割,无力抵抗,0:3输给了AI棋手AlphaGo,尽管第四局李世石下出“神之一手”扳回一局,但人类的败局已经注定。
这场对战也掀起了全球对于人工智能的第三波浪潮,有了算力、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的支持,是最接近于走入工业界,彻底改变数字世界运行规则的一次。
在马健眼里,这场对战不仅引发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无限遐想,同时激励着他们坚定地在AI制药这条路上走下去。
作为国内最早的AI制药初创企业之一,晶泰科技面临着缺钱的窘境。
公司在筹备期时,创始人开始找新一轮融资,为此他们见了无数的投资人,参加了数场路演,但却没有一家敢投。
利用量子计算和AI预测药物晶型,几乎与以往的研究范式相违背,涉及到的化合物结构与数量都非常复杂,甚至有投资人断言:你们不可能做成这件事。
而那时国外的AI制药也才刚起步不久,日后的头部企业Exscientia、Benevolent也都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不被药厂所看重。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晶泰注定要承担开拓者的角色。
刚开始成立那两年,为了让市场认可晶泰的价值,几位创始人多次带着项目参加各类创业大赛,来回穿梭于中美各大城市,反复宣传公司理念、技术和商业模式,一套演讲在千百次的磨练下,几位不善言辞的理工男已经练就了一副好口才。
不懈努力之下,晶泰科技先后获得了上海国际创新节、哈佛创业论坛、阿里巴巴全球创客创业论坛等多项赛事的冠军。
晶泰科技获阿里巴巴全球创客大赛总冠军
好名声却没能带来好运气。这样一番技术和情怀到底会不会有药企买单?谁也不敢下注,晶泰科技只能落得“叫好不叫座”的局面,融资还是跟不上。
此时三人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如果没能拿到融资,研究根本做不下去,他们只能回高校继续孵化。
好在懂技术的互联网公司能看懂这一套打法,愿意相信AI对制药的贡献,2015年8月,晶泰科技迎来了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贵人——公司获得由腾讯领投的2400万元的A轮融资。
三人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开始马不停蹄地组建北京的人工智能研发中心。
创立早期,晶泰科技将大量金钱和精力铺在了晶型搜索及稳定性上,但在攻克复杂的晶体结构体系算法上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结构预测怎么算都算不对。
如果不能做复杂的晶体预测,AI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会大打折扣,对于制药工业的实际意义不强,根本达不到晶泰最初的理想。
团队决定咬牙攻克技术难关,由于中美两国都有办事处需要远程通讯,那段时间研发团队几乎24小时连轴转,白天预测复杂的结构体系,晚上就根据结果调整代码,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最后算法成型,能够对多种晶型能够快速预测。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整个2016年,除了埋头苦干加速研发之外,晶泰科技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只接触了少量小客户。
终于在2016年底,团队有幸获得了一次辉瑞晶型的盲测机会,代表中国与全世界多家顶级机构和公司同台竞技。
辉瑞对此次盲测很是看重,盲测涉及公司内部三款内部药,没有任何外部数据,辉瑞邀请了全球范围内可以做晶型结构预测的机构和团队分别做实验评估,再和实验室已经合成的稳定晶型做对比,他们断定,此次盲测可以代表药物晶型预测的最高难度。
当时的晶泰科技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总共只有三十多个人,他们调动了所有的资源倾尽全力完成这个项目,时间长达一个多月,才完成对三款药物分子的预测。
测试结果出来后,辉瑞的内部都大为震惊,晶泰科技的预测率达到100%,力压一众顶级欧美公司和机构,他们不相信一个早期创业公司达到这么好的效果,而且相较于实验室合成,运用算法预测大幅缩短了时间,同时还可以帮助优化分子结构。
这个结果令晶泰也颇为惊喜,以往他们都在内部进行研发,没想到自己的技术水准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自己赢来了与辉瑞合作的筹码。
在to B客户拓展里,一直都有“标杆客户”说法,标杆客户即行业头部客户,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对外,它可以为企业的服务能力背书,加强行业影响力;对内,它则代表了来自行业最高的合作准则,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如同进入“苹果供应链”是一种荣誉,2017年初,晶泰科技顺利进入“辉瑞供应链”,为辉瑞提供药物晶型预测服务,并逐渐深化合作,成功国内首家与世界顶级药企达成合作的AI药物研发公司。
辉瑞也成为了晶泰的第二个贵人,成就了晶泰历史发展中的高光时刻。
有了辉瑞这样顶级药企的背书,其他企业的合作意向也纷至沓来,超乎温书豪的想象,之后晶泰科技的融资和客户拓展也更加顺利。
进入B轮融资后,温书豪、马健等人的考量更多了,他们不止处于财务上的需要,更侧重的是资源的匹配程度。在此轮的融资名单中,红杉资本中国偏向财务支持,谷歌和腾讯则代表着人工智能与AI的协同。
从那之后,晶泰科技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
AI制药界的“药明康德”?
曾经有客户问马健:“你们既然有技术,为什么不自己做药?”
这个时候的晶泰科技,已经将技术延展到小分子药物研发临床前的各领域,拥有了寻找靶点、药物分子生成与优化等全栈式能力。
马健将医药视作“渐进式”创新的行业,在他看来,单一工具的提升还不足以对医药形成颠覆式的改变。
换句话说,AI还没能打磨成制药领域的一把屠龙宝刀。
这样的想法也奠定了晶泰科技的商业模式:晶泰内部不开发药物管线,也不对外输出自己的软件,仅和药企进行联合研发合作。
晶泰科技也从一个AI药物技术服务商,逐步成长为一家AI驱动的CRO型企业。
晶泰科技已与全球超过70家药企达成合作,合作企业中不仅有辉瑞、艾伯维、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也有启德医药、华东医药等国内明星企业,晶泰科技的ID4平台已加速超过100条管线的发现与开发。
据统计,2021年晶泰科技对外披露的合作交易多达16项,占国内AI制药行业相关合作数量的22.5%,马太效应明显。不难看出,晶泰科技正在成为中国AI制药界的药明康德。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第一个收获行业红利的人。
有多年技术储备及团队沉淀,受国际大型药企承认,以及稳定的创业团队,让晶泰科技成为国内不可多得的优质投资标的,并不断刷新行业纪录。
2020年9月,晶泰科技斩获3.19亿美元的C轮融资,不到一年后,2021年8月,晶泰科技又宣布4亿美元D轮融资,晶泰科技的累积融资额已达7.85亿美元,投后估值达130亿元。
作为国内第一家走到D轮融资的AI制药公司,晶泰科技是当之无愧的中国AI制药龙头企业。
以晶型预测起家的晶泰科技,也迅速完成了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快速扩张,包括建立大规模实验室,通过“干湿实验结合”的方式优化AI模型。
目前,晶泰科技研发了智能药物平台ID4,拥有分子通用力场、分子生成、虚拟筛选、ADMET预测、自由能微扰计算等一系列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几乎覆盖了临床前小分子药物研发全流程,此外晶泰还拓展了多肽药物和抗体药物研发平台。
获得多轮巨额融资的晶泰科技账户上并不缺钱,也在效仿药明康德开辟一个新颖的玩法:投资。
借助资本的合纵连横,以及自身业务上带来的认知优势,让晶泰科技能快速识别赛道优秀的公司,参与到这场资本盛宴中,近期获得融资的靶点发现公司PhoreMost和AI驱动肿瘤免疫药物研发公司莱芒生物背后都有晶泰科技的身影。
除此之外,晶泰科技还从内部孵化出了一家初创公司“剂泰医药”,与晶泰科技的成长模式相似,剂泰医药选择从药物递送、制剂研发的环节切入,是全球首家以AI驱动的药物制剂研发初创公司。剂泰医药已完成4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为86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完成D轮融资后,晶泰科技的上市消息也屡屡传出,此前就有传闻晶泰科技已向美股秘密递交招股书,但涉及个人医疗数据隐私,上市计划遭到搁浅。
作为AI制药企业中成长最迅速的黑马,晶泰科技收获了太多的注目与盛赞,对于一个CRO型AI制药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依然是强大的交付能力和差异化的服务。
晶泰科技也等来了一批虎视眈眈的对手,百度的百图生科、腾讯云深智药、华为云EIHealth......他们在AI技术及人才储备、医疗健康生态、以及投融资都有不俗的实力。
温书豪也在苦恼,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互联网大厂的加入让他们对优秀人才的争夺更加白热化了。
不要着急,让子弹飞一会儿,在AI制药的腾飞时代,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END-
参考资料:
1.证券频道,https://v.qq.com/x/page/m01605wuinb.html
2.小饭桌,https://zhuanlan.zhihu.com/p/25920756
3.AI前线,https://xueqiu.com/9217191040/15065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