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到底要不要保持日更?
要不要保持日更?
@吳翊菲:
我看书的时候特别容易受干扰,比如我经常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起别的事,然后停下来去做它,但回头又觉得这事不是那么重要,如何才能让自己静下心来阅读呢?
周岭:
阅读的时候在身边放一个小本子或白纸也可以,如果中途想到什么事,包括脑中出现的其它念头,你可以先把它们写在纸上,这样就可以暂时把这些念头从大脑中移出,可以让你更好地保持专注。
因为“写下来”会给我们一个审视它们的缓冲,让我们有时间去权衡这件事是否真的重要,这是帮助自己启动元认知能力的一种方式。
另外,我基本可以肯定,那些想做但又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通常都是更有趣的事,其实晚点做也无妨,甚至等这个劲头一过,你就不想做了。
@执着:
我看了一些阅读技巧书籍,但实际阅读中,我还是一合上书就忘记,记不住看的内容,原因出在哪里呢?
周岭:
看完书记不住其实是现实常态,不必过于担心。
很多时候,读完一本书,放一个星期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什么也想不起来;有些时候,你会发现一本书读的时候很触动,但冷却几天之后再合上书,却只能想回想起一些很小的细节——所有这些是正常的,这就是现实。
所以读书时不用求多,我们只需降低期待,一本书只求有一个点能让自己触动、记住并发生改变就可以了。
因为只有那些在生活中能被及时想起并真实改变自己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这样的知识不用多,只要去扎实实践,一年下来,我们的变化也会是肉眼可见的。
@一生:
性格可以改变吗?我不希望给外界老实人的印象和性格。
周岭:
老实人分两种:
一种是“假老实”。这种人在心里面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善于思考,凡事都有自己的态度和应对办法,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得谦虚、低调,不那么精明,甚至是木讷,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以最小的阻力去生活;
另一种是“真老实”。这种人在生活中无论面对什么人、什么事都是笑脸相迎、不善言辞、逆来顺受,希望用自己老实的态度去化解一切,但这种性格背后其实是“思维懒惰”,因为这样做不用动脑,不用耗能,凡事不用给出态度,指望和和稀泥就能应付过去。
归纳一下:
第一种:精于思考,同时主动选择友好外在表现来降低生活阻力;
第二种:思维懒惰,只能选择老实的外表来弥补思考能力的不足。
所以,我们想要改变自己,首先应该看清自己的老实属于哪一种。
如果属于后者,那就鼓励自己直面困难、积极思考,不回避问题,尽可能寻找哪怕一点点可行的应对或改进办法。
只要我们内在的思考能力提升了,外在如何表现就有了选择——可以选择针锋相对,也可以选择老实随和。
@梦莲:
“应试类学习的反馈”和“个人成长的反馈”有所不同:
个人成长的反馈主要以产出“作品”来获取外界的反馈,而应试类学习主要以“自我测试”来获取反馈。
所以在个人学习时,可以主动对自己进行测验——用考试的标准或历年的考研真题来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或者学习了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自我测试,测试中出来的错误都是你后续学习的指引。
当你把这些盲区逐一解决后,再次测试就会更有信心,这就是获取自我反馈的方式。如果一味地学学学,就会像你说的这样,让人感觉很盲目。
因为理想中的生活不会自己到来,它只会因你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能力和价值跟随而来。
周岭:
难,是好事。
因为难,才能形成门槛,而一旦你跨过了门槛,这道门槛也就成了你的护城河,所以遇到难事,我们应该感到高兴。
@Lucas:
如果我们按照《认知觉醒》中的做法去解决焦虑、消除模糊、早读冥想跑等一系列行动,那做到何种程度可以判断一个人觉醒了呢?
周岭:
在《认知觉醒》的序言里,我已经提到了线索。在我看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觉醒有三个方面的依据:
一是“愿望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要变好到想要变好,或者说一个人从“浑浑噩噩”的状态到对“美好生活”有了强烈的向往;
二是“方法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怎么变好到知道怎么变好;
三是“目标觉醒”,即一个人开始寻找人生目标和使命,并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去做成一件或多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三个觉醒依次递进,正如一个人从醒来到完全清醒也不是瞬间的事,它是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
“愿望觉醒”和“方法觉醒”正是《认知觉醒》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而“目标觉醒”将在《认知觉醒》的姐妹篇中呈现,敬请各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