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作,到底要不要保持日更?

清脑作者 清脑 2023-04-14
导读: 未来的时间里,我会专门发布一个《认知觉醒》读者问答系列,将大家平时关注的典型、高频问题进行梳理,以下是本期主题:


01 要不要保持日更?
02 读书时静不下心怎么办?
03 读完书记不住怎么办?
04 老实人的本质
05 反馈的两种类型
06 木心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07 如何开始改变?
08 没那么多人看你
09 有门槛是好事
10 觉醒的三个层次




01

要不要保持日更?


@王跃:
我目前在写公众号,定位是每天一更,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思考密度,目前遇到的问题是:

1.日更有时很赶,就会敷衍了事;
2.平时看书积累的时间被占据,文章打磨不够,篇幅和信息密度都会受限;
3.没有结合现实热点,传播受限。

目前想转周更,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沉淀,但又不想放弃日更的好处,该如何处理?

周岭:
其实只要明确定位,日更和写作并不冲突。

比如我现在更新文章的周期就很长,但实际上我每天都在写——我会写每日反思,保持写作不间断,这就相当于保持了“日更”。

不过这些“日更”的定位是对内的,所以写得好坏不要紧,只要能帮助自己记录或思考就行。

而公众号文章的定位是对外的,对外的就是作品,而作品需要价值,价值则需要打磨积累

所以公众号文章想要产生影响力并不需要保持日更,保持日更反而无法产生可积累的价值和影响力。

日更,我认为是写作最初入门的要求,是一个养成习惯的阶段。

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就要把注意力放到作品打磨上,同时每天再写点反思之类的思考,保持写作不间断,这样就兼顾两头了。


02
读书时静不下心怎么办?

@吳翊菲:

我看书的时候特别容易受干扰,比如我经常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起别的事,然后停下来去做它,但回头又觉得这事不是那么重要,如何才能让自己静下心来阅读呢?


周岭:

阅读的时候在身边放一个小本子或白纸也可以,如果中途想到什么事,包括脑中出现的其它念头,你可以先把它们写在纸上,这样就可以暂时把这些念头从大脑中移出,可以让你更好地保持专注。


因为“写下来”会给我们一个审视它们的缓冲,让我们有时间去权衡这件事是否真的重要,这是帮助自己启动元认知能力的一种方式。


另外,我基本可以肯定,那些想做但又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通常都是更有趣的事,其实晚点做也无妨,甚至等这个劲头一过,你就不想做了。



03
读完书记不住怎么办?

@执着:

我看了一些阅读技巧书籍,但实际阅读中,我还是一合上书就忘记,记不住看的内容,原因出在哪里呢?


周岭:

看完书记不住其实是现实常态,不必过于担心。


很多时候,读完一本书,放一个星期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什么也想不起来;有些时候,你会发现一本书读的时候很触动,但冷却几天之后再合上书,却只能想回想起一些很小的细节——所有这些是正常的,这就是现实。


所以读书时不用求多,我们只需降低期待,一本书只求有一个点能让自己触动、记住并发生改变就可以了。


因为只有那些在生活中能被及时想起并真实改变自己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这样的知识不用多,只要去扎实实践,一年下来,我们的变化也会是肉眼可见的。



04
老实人的本质

@一生:

性格可以改变吗?我不希望给外界老实人的印象和性格。

 

周岭:

老实人分两种:


一种是“假老实”。这种人在心里面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善于思考,凡事都有自己的态度和应对办法,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得谦虚、低调,不那么精明,甚至是木讷,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以最小的阻力去生活;


另一种是“真老实”。这种人在生活中无论面对什么人、什么事都是笑脸相迎、不善言辞、逆来顺受,希望用自己老实的态度去化解一切,但这种性格背后其实是“思维懒惰”,因为这样做不用动脑,不用耗能,凡事不用给出态度,指望和和稀泥就能应付过去。


归纳一下:

第一种:精于思考,同时主动选择友好外在表现来降低生活阻力;

第二种:思维懒惰,只能选择老实的外表来弥补思考能力的不足。


所以,我们想要改变自己,首先应该看清自己的老实属于哪一种。


如果属于后者,那就鼓励自己直面困难、积极思考,不回避问题,尽可能寻找哪怕一点点可行的应对或改进办法。


只要我们内在的思考能力提升了,外在如何表现就有了选择——可以选择针锋相对,也可以选择老实随和。



05
反馈的两种类型


@梦莲:

外界的反馈对自我激励很重要,但个人学习时如何获取反馈呢?

比如我在备战考研,由于每个人学习的进度、内容都不太一样,所以只能自己独自奋战,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共同测验,那该如何给自己制造反馈呢?

周岭:

“应试类学习的反馈”和“个人成长的反馈”有所不同:


个人成长的反馈主要以产出“作品”来获取外界的反馈,而应试类学习主要以“自我测试”来获取反馈。


所以在个人学习时,可以主动对自己进行测验——用考试的标准或历年的考研真题来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或者学习了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自我测试,测试中出来的错误都是你后续学习的指引。


当你把这些盲区逐一解决后,再次测试就会更有信心,这就是获取自我反馈的方式。如果一味地学学学,就会像你说的这样,让人感觉很盲目。



06
木心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谭大利:
《认知觉醒》第232页:文学大家木心先生在谈及读书时是这样说的:“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周岭:
就是读那些难度刚好可以自己掌控的书。不要一上来就读很深奥的书,这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阅读体验,断了自己的阅读兴趣。


07
如何开始改变?
 
@Eek:
如何开始改变自己?

周岭:
从培养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用的技能开始。

因为理想中的生活不会自己到来,它只会因你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能力和价值跟随而来。



08
没那么多人看你

@a:
总觉得有人在关注自己这个要怎么改呢?我知道其实没人关心自己,但是心里就是会紧张,总觉得有人一直在关注的自己。

周岭:
这个用换位思考就很容易克服:想想自己是不是总是去关注别人?答案肯定是:不会!

因为我们总是在想别人是否在关注自己,我们关注的都是自己!

而人都是一样的,既然你不会去关注别人,别人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关注你,毕竟自己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更关注自己。


09
有门槛是好事
@carrie:
改变自己真的好难。

周岭:

难,是好事。


因为难,才能形成门槛,而一旦你跨过了门槛,这道门槛也就成了你的护城河,所以遇到难事,我们应该感到高兴。



10
觉醒的三个层次

@Lucas:

如果我们按照《认知觉醒》中的做法去解决焦虑、消除模糊、早读冥想跑等一系列行动,那做到何种程度可以判断一个人觉醒了呢?

 

周岭:

在《认知觉醒》的序言里,我已经提到了线索。在我看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觉醒有三个方面的依据:

 

  • 一是“愿望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要变好到想要变好,或者说一个人从“浑浑噩噩”的状态到对“美好生活”有了强烈的向往;

  • 二是“方法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怎么变好到知道怎么变好;

  • 三是“目标觉醒”,即一个人开始寻找人生目标和使命,并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去做成一件或多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三个觉醒依次递进,正如一个人从醒来到完全清醒也不是瞬间的事,它是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


“愿望觉醒”和“方法觉醒”正是《认知觉醒》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而“目标觉醒”将在《认知觉醒》的姐妹篇中呈现,敬请各位关注。





❶❷❸❹❺❻
❼❽❾❿
本公众号长期对读者开放免费咨询。

如果你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有任何困惑,可以直接在文后或公众号对话框中留言。

只要时间允许,我会第一时间回复解答。


更多答案可阅读我的新书《认知觉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