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次报道了具有重排特性的酰亚胺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通过热诱导结构重排可转变成更稳定的苯并噁唑COF。
2. 该COF结构重排过程中释放CO2,作为固态电解质展现了较好的阻燃性能和高锂离子导电性能。
固态高分子电解质由于具有轻质、高柔韧性、易于加工等优点,被认为是取代易燃性液态电解质的最佳选择。然而,传统的线性高分子暴露了锂离子电导率低、热稳定性差、无法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等缺点。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相对于线性高分子具有结构有序、高孔道率、离子传输途径丰富和热力学稳定性高等优点,在提高锂离子电池放电电压、离子导电性和抑制锂枝晶生长方面表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目前报道的COFs主要由易燃的轻元素(H、B、C、N、O)构成,其在受热分解时释放大量可燃气体,加速材料的燃烧,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安全隐患。目前,阻燃性COFs的设计和合成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制备阻燃COFs,一种可行的设计策略是在COFs结构中修饰阻燃官能团,其在受热分解时释放不可燃的CO2、N2或H2O。为了证明这一设想,作者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热重排特性的聚酰亚胺COF,其邻位含有羟基作为阻燃单元,在热重排反应中释放CO2,从而赋予了COFs阻燃性能,同时酰亚胺发生结构转变,生成苯并噁唑连接的新COF。为了证明该COFs的阻燃性能和潜在应用,作者进一步探索了其作为固态电解质在高安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南开大学张振杰研究员与爱尔兰Limerick大学 eScience顾问编委 Michael J. Zaworotko教授合作,首次将具有热重排功能的官能团(邻羟基芳香酰亚胺)作为结构连接点,设计合成了一例热响应的酰亚胺COF。如图1所示,利用均苯四甲酸酐和邻位含有羟基的三连接胺,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制备一种聚酰亚胺型COF,并通过热诱导结构重排,将其转化为热力学更加稳定的苯并噁唑COF,并伴随着二氧化碳的释放。
图1. (a)酰亚胺转变成苯并噁唑的反应过程和机理;(b)NKCOF-11的合成过程,结构图以及TR-NKCOF-11的结构。如图2所示,首先对热响应COF进行结构表征,通过粉末衍射数据分析结合结构模拟,证明NKCOF-11具有AA堆积的二维层状结构。高分辨HR-TEM和氮气等温吸脱附数据,进一步发现该COF具有清晰的晶格条纹和高比表面积。值得注意的是,TGA-MS分析显示该COF在加热的过程中,具有二氧化碳的失重平台,表明该COF具有热响应性能。红外光谱测试显示酰亚胺官能团明显消失,苯并噁唑基团逐渐出现,表明热诱导结构重排的成功发生。聚酰亚胺COF最终成功转变为苯并噁唑COF。图2. NKCOF-11和TR-NKCOF-11的结构表征数据热重排过程可释放二氧化碳,将赋予该材料阻燃性能。因此,作者团队对材料进行了燃烧试验测试。如图3所示,得益于二氧化碳的释放,NKCOF-11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无法被点燃。作为对比,一系列经典的COFs(包括:硼酸酯连接的COF-1、亚胺键连接的COF-LZU1、碳碳双键连接的NKCOF-10、β-烯酮连接的TpBD、酰亚胺连接的COF
1)均可被轻易点燃。图3. NKCOF-11和常见COFs的燃烧试验图
考虑到聚乙二醇可以很好的溶剂化锂离子并促进锂离子传输,作者团队探索了NKCOF-11对聚乙二醇的最大负载,保证聚乙醇可以充分的负载到COFs的孔道内而不是简单的吸附在COFs的表面。如图4a,b所示,DSC和PXRD测试证明50 wt%PEG-800可以获得最优负载。负载50 wt%PEG-800和LiTFSI形成的固态电解质PEG-Li@NKCOF-11具有优异的锂离子导电性能(图4c)、较低的活化能(图4d)和较高的锂离子迁移数。图4. PEG-Li@NKCOF-11的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测试。(a,b)NKCOF-11负载不同量PEG-800的DSC和PXRD测试;(c,d)PEG-Li@NKCOF-11的Nyquist图和Arrhenius图如图5燃烧试验所示,NKCOF-11显示了优异的阻燃性能,其在火焰上放置10s仍未被点燃。PEG-Li@NKCOF-11形成的固态电解质,虽然可被点燃,但火焰较弱,燃烧9s后自动熄灭。而传统的PEO/LiTFSI容易被点燃,且火焰明亮,在燃烧结束前不发生自熄行为。该研究首次对COFs的阻燃性能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研究,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图5.(a)NKCOF-11的阻燃能力测试;(b)PEG-Li@NKCOF-11的燃烧测试;(c)PEO/LiTFSI的燃烧测试作者团队制备了首例热响应性COFs,该酰亚胺类COFs在高温诱导下成功的转变成更加稳定的噁唑类COFs,由于在结构转变过程中伴随着CO2的释放,该热响应性COFs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利用其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固态电解质,不仅展现了优异的锂离子导电性能,同时提高了锂电池的安全性。
Thermally rearrang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with flame-etardancy as a high safety Li-ion solid
electrolyte
Z.F. Wang, Y.S. Zhang, P.H.
Zhang, D. Yan, J.J. Liu, Y. Chen, Q. Liu, P. Cheng, M. J. Zaworotko, Z.J.
Zhang*
eScience 2 (2022) 311-318
DOI: 10.1016/j.esci.2022.03.00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714172200026X(复制链接至浏览器即可下载,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于2006年和2009年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获本科和硕士学位(导师:程鹏教授), 2014年获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导师:Michael J. Zaworotko教授),2014-20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Seth M. Cohen教授),2016年7月加入南开大学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共发表论文114篇,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1篇(IF>10的33篇论文中独立通讯19篇),包括Nat. Sustain.(1篇)、Nat. Rev. Chem.(1篇)、Nat. Commun.(2篇)、Angew.
Chem. Int. Ed.(13篇)、J. Am.
Chem. Soc.(5篇)、CCS Chem.(1篇)、Sci. China. Chem. (1篇)、ACS Cent. Sci.(2篇)、Acc. Chem. Res. (1篇)、Chem. Soc. Rev.(1篇)、Coord.
Chem. Rev.(3篇)等;获批或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件,PCT2件和美国专利2件。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认可,被知名科学媒体和国际期刊多次评述报道。获中国化学会首届菁青化学新锐奖、美国化学会DIC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等,并担任美国化学会Crystal Growth&Design杂志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https://www.x-mol.com/groups/zhang_zhenjie合作作者 Michael J. Zaworotko于1977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优等学士学位,1982年获美国University of Alabama博士学位。1999-2008担任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化学系主任、化学系教授。自1990年以来,其一直致力于晶体工程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已发表国际学术论文40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Nat. Chem.、Nat. Mater.、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Rev.等,被引用超过5万次,H-index为101。已授权或申请20余项美国专利。2011年,被Thomson-Reuters评为是全球Top 20化学家之一,是国际最著名的晶体工程专家、英国皇家化学会、威尔士学会和爱尔兰化学研究所的会员等。
★ Li-rich channels as the material gene for facile lithium diffusion in halide solid electrolytesG.H. Yang, X.H. Liang, S.S. Zheng, H.B. Chen, W.T. Zhang, S.N. Li*, F. Pan*DOI: 10.1016/j.esci.2022.01.00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7141722000015
★ 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Safety and prospectsY. Guo, S.C. Wu*, Y.-B. He, F.Y. Kang, L.Q. Chen, H. Li*, Q.-H. Yang*eScience 2 (2022) 138-163DOI: 10.1016/j.esci.2022.02.008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7141722000209
eScience致力于发表能源、电化学、电子学和环境相关领域及其交叉学科具有原创性、重要性和普适性的最新研究成果。eScience初创就集国际刊号、国内刊号、商标权于一身,并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2022年初被DOAJ数据库收录。目前,eScience已有五期论文上线,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未来,将继续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目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