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赤峰之——中京城里的囚徒(下)
宋徽宗来到现在赤峰境内,接近辽上京时已是初冬季节,但见大雁南飞,百草凋零,不禁将心中郁结的愤懑融入笔端,留下了《在北题壁》。词曰:“彻夜西风撼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乡回首三千里,切断南天无燕飞”。一种远离家乡,内心孤寂的情感应该是他当时的心境真实写照。
到了来年,虽然梅花初绽,春天将至,不过远在异国他乡的两个皇帝心情依然是凄凄惨惨。大约在此时他们俩各有一首《眼儿媚》词唱和,词中的情调也酷似百年前被宋太祖封为“违命侯”的亡国皇帝李煜之词。宋徽宗的词写到:“玉京曾忆惜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乡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儿子皇帝和了太上皇一首同样的《眼儿媚》:“宸传二百旧京华,仁孝自名家。一旦奸邪,倾天折地,忍听琵琶。如今在外多萧索,迤逦近胡沙。家帮万里,伶仃父子,向晓霜花。”
在这样一个春日,这对“伶仃父子”都想起了远在中原的家乡,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交代了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迤逦近胡沙”。
转眼到了清明节,想起了列祖列宗,两位皇帝又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有宋徽宗《清明日作》为证:“茸母初生认禁烟,无家对景倍凄然。帝京春色谁为主,遥指乡关涕泗连。”丢掉江山的不肖子孙对先祖,除了“涕泗连”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就在“北狩”的皇帝们相互吟诗作词为江山的丧失而无地自容的时候,江南却发生了另一件大事。
话说靖康之变后,两位皇帝被押往北国,金人也考虑到无力统治这么大的国土,就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张邦昌。建立了所谓的“大楚”政权。
靖康二年(1127)三月,张邦昌在金人的一手安排下粉墨登场,做了傀儡皇帝。他自己也深知,百官劝进是出于无奈,并非自己深得人心,故而不放十分猖狂,处处谦恭,装腔作势,收买人心。登基之日升文德殿,在御床西设位受贺,让阁门传令百官勿拜。留守兰时雍为讨好张邦昌,率百官遽拜。张邦昌连忙拱手起立,一副谦恭之态,令人作呕。
金人在立傀儡皇帝之后全面北撤,张邦昌心中惶恐不安。权领门下省吕好问说:“相公对天下人说,忍辱负重屈节金人,蹑位登基,实出无奈,而今金人既去,相公应徐图后举。相公请三思,过去大臣劝进,人心所向都是慑于金人的暴虐。现在金人已去,相公如何能威风依旧。如今康王是皇室后裔,领兵居外,众所归心,为什么相公您不拥戴康王?为今之计,应迎元佑皇后,并请康王正位,庶获保全。”
监察御史马伸也请求奉迎康王。张邦昌权衡利弊,知道金人北归,大势已去,也应该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于是决定从吕好问之计。大臣王时雍反对说:“而今已是骑虎难下,您应深思熟虑,方作定择,以免来日后悔莫及。”另一位大臣徐秉哲也赞同王时雍。但张邦昌远比这两个目光短浅的家伙狡猾得多,他立刻请元佑皇后为宋太后,入御延福宫,又派蒋师愈带信去见康王自陈:“邦昌勉循金人拥戴,是想权宜一时以救国难,绝无其他企图!”他还恬不知耻地杜撰一大篇他精忠报国的情节:“邦昌得知二帝蒙尘,哀号欲绝,以身投地欲殉家国,绝而复醒,金人却不肯收回成命,实在是口舌难争,邦昌又以首触柱速求一死,无奈金人昼夜监守,求死不能……忽然城中百官联名劝进,推邦昌为主以求自免。倘使邦昌手中有甲兵,一定与大金抗争到底!邦昌本不想忍辱偷生,只为百官劝谓,虽死不能使二帝回迁,只有从权全人,才可保全宗室社稷,以谋后留。”
不久,张邦昌又派谢克家把大宋的授命宝——玉玺献给康王,又降手书请元佑皇后垂帘听政,自己以太宰的身份退处资善堂。他又派遣使官奉车驾、衣物以及其他御用之物去南京进献给康王。不久,他自己也赶到南京,拜见康王。张邦昌见到康王时表演得更是生动逼真,他匍匐在康王驾前,伏地恸哭,请求康王赐之死罪。康王好言相慰,免他死罪。
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是为高宗,改年号建炎。张邦昌跪倒称贺。高宗封他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参决大事、不久又擢为太傅,位跻三公。
赵构的庙号为宋高宗。他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也是宋钦宗的弟弟,他一共做了36年皇帝,在他81岁的时候寿终正寝。
宋高宗被许多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无耻的皇帝。跟随着这个最无耻皇帝的执政,一位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来到了中京大定府,来到了宋徽宗身边。他的到来,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留下了令人感叹千古的故事。这个神秘人物是谁?他来这里又做了些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当上了皇帝的消息传到中京城,宋徽宗似乎看到了一点重新获得自由的希望。毕竟他和他的儿子宋钦宗不再是中原宋帝国的当权者了,已经废黜的皇帝对于征服者的意义显然要小了许多。于是赵佶先生写了一封恳切的信给金的当权者:“述海上盟约及讲和利害,结好基此。”
信是写好了,谁来送信呢?在宋徽钦二帝“北狩”的前一年出生的南宋名臣周必大在他的《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园续稿》中记载:“桧在中京,尝代徽宗皇帝移书粘罕”。这个“桧”并非别人,正是以后在南宋朝廷里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的大奸臣秦桧。
其实即使是秦桧也非“人之初,性本恶”的,有时候甚至还上演了一下“忠臣”的角色。靖康元年,金兵进攻汴京,要求宋徽宗割地。这时身为职方员外郎的秦桧,提出金人贪得无厌,要割地只能给燕山一路;金人狡诈,要加强守备,不可松懈。南宋派秦桧和程璃为割地代表同金人进行谈判。秦桧在谈判中也算义正词严,于是大宋朝廷又升秦桧为殿中侍御史、左司谏。后来,金统治者“坚欲得地,不然,进兵取汴京”。朝中百官在讨论中,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桧等三十六人认为不可。
在宋徽宗、钦宗被俘后,女真贵族要宋朝遗臣推立张邦昌为傀儡,秦桧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张邦昌过去附会有权势者,干的是有损国家利益的事。而大宋江山倾危,人民苦不堪命,这尽管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但张邦昌是推卸不掉他的责任的。对此,人民群众痛恨他像痛恨仇敌似的。如果给他地盘,又让他主宰人民,那么,各地的英雄豪杰定会联合起来鞭责讨伐,张邦昌最后也成不了大金的重臣。如果非要立张邦昌为帝,“则京师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天下之宗子不可灭”。从秦桧提出对金的意见、割地问题上的主张以及反立张邦昌为帝来看,他还没有投降活动的迹象。此时的官位已提到了御史中丞,威权颇重了。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以秦桧反立张邦昌为借口,将秦桧捉去,同去的还有他的妻子王氏及侍从等。那时候秦桧“策蹇衣褐,有憔悴色,盖被执而训童蒙,以给朝夕。亦犹苏武食窖中毡雪,赖以活其命”。在中京大定府见到徽钦二帝,成为了秦桧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他为宋徽宗给金当权者写的长信进行了润色后,用重金贿赂把信送到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侄,金军统帅完颜宗翰,也就是历史上有名金国大将粘罕手中。粘罕看信后大喜,将信呈递金太宗。金太宗知道此信是秦桧所改,不禁对他刮目相看,特将秦桧送给他的弟弟——金军左监军完颜挞懒。从此秦桧就成了完颜挞懒的高级参谋,和他比邻而居,关系非同一般。挞懒率军南征时,秦桧被任命为参谋军事、随军转运使。
秦桧由于在中京大定府为宋徽宗送信,受到了金国皇帝的青睐后,金人的一个阴谋也开始酝酿。
关于秦桧是如何南归的,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的是《宋史·秦桧传》所载:“盖桧在金庭,首倡和议,故挞懒纵之使归也。”金人张师颜所撰《金国南迁录》,更是直言不讳地记载秦桧实乃金国放还。书中说,金天会八年,金国诸臣商议选一个原北宋大臣南归,作为金国代言人。兀术提名张孝纯,挞懒则力荐秦桧:“此事在我心里三年矣。只有一秦桧可用。我喜其人,置之军前,试之以事,外虽拒而中常委曲顺从……今若纵之归国,彼必得志。”
秦桧也在为自己的回归说着自己的理由,“桧之初归,自言杀虏人之监己者,夺舟来归”。不过仅从秦桧领着老婆仆人一大帮人,自燕至楚乘车渡船,两千八百里畅通无阻,顺利回到南宋这一点来看,秦桧的话恐怕连他自己也骗不过了。
关于这一段历史,后人的小说有过如此描述,虽然是文学作品,但人心向背可见一斑。
“且说秦桧来至五国城,寻着了二帝,参拜已毕,将纸墨笔砚放下井中道:“臣秦桧要回本国,求二圣诏书。”二圣就书诏与秦桧。秦桧辞驾,回至王府与兀术说知,当日大排筵宴饯行。次日,兀术带领一众文武送他夫妻回国,三十里一营,五十里一寨,迎接秦桧夫妻安歇。在路也非止一日,看看望见潞州,小番报与兀术。兀术请二人在帐中摆酒送别。酒毕,秦桧告辞起身,兀术道:“卿家进中原去,若得了富贵,休忘了某家!”秦桧道:“臣夫妻二人若得了好日,情愿把宋室江山送与狼主。”兀术道:“卿家果有此心,何不对天立下一誓?某家方信爱卿之真心也。”秦桧跪下道:“上有皇天,下有后土,我秦桧若忘了狼主恩德,不把宋朝天下送与狼主,后患背疽而死!”兀术道:“卿家何必如此认真。卿家日后若有要紧事情,命人来通知,某家定当照应。某家今日不能远送了!”秦桧夫妻拜别上马,往潞州而来。
宋徽宗讨好金国当权者,无非是想让两国和好,自己可以回到朝廷,继续过养尊处优的“太上皇”生活。不过他看错了两个人,使他只好在几个月后远徙牡丹江畔的“五国城”过着“坐井观天”的痛苦日子,无奈中客死他乡了。
第一个看错的就是他自己的儿子赵构,另一个就是代自己“移书”粘罕的秦桧。史书上对这两个人的见面有着精彩的描绘。在接见秦桧后,赵构对宰相范宗尹说:“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是什么让这个皇帝欢喜到不寐的地步呢?
宋徽宗书法
《宋史·秦桧传》说:“始,朝廷虽数遣使,但且守且和,而专与金人解仇议和,实自桧始。”表面上看,宋高宗赵构是因为十分害怕金军才一心议和的。史料记载,赵构自即位之后,被金军数次追捕。建炎二年,金兵大举追捕赵构,赵构逃到了扬州。建炎三年正月,赵构正与一个妃子卿卿我我,忽然内侍大喊“金兵来了”,赵构吓得魂飞魄散,从此再也不能生育。连年颠沛流离,赵构被金兵吓破了胆,打心底里认为南宋不是金国的对手,所以,在南宋举国要求抗金到底的呼声中,赵构仍认为最好的出路是与金议和。
但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赵构内心根本不想和金进行决战。1139年(绍兴九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倾巢而出,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在东、西两线军取得对金大捷的形势下,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反击锐不可挡,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但就在这关键时刻,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似乎就不是对金军害怕可以解释的了。
其实,虽然宋徽宗在1135年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但他的儿皇帝、宋高宗的哥哥钦宗赵恒却一直在五国城“坐井观天”,活到了1161年,一共做了34年的囚徒。宋高宗怎么能看到另一个皇帝在军事的胜利中来到自己的身边。“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赵构的祖宗皇帝赵匡胤已经早就给后代们留下了这样的“祖训”,难怪即使是老子和兄长,也不可以给赵构的政权任何一点威胁。
所以秦桧和宋高宗赵构因为“议和”不谋而合。秦桧刚刚回来的时候,全国上下群情激奋,宋高宗还不可以明目张胆地把议和当成“中心工作”。所以赵构还在秦桧提出了“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奇计”后动怒:“朕北人,将安归?”而将他罢官,但是一旦议和的机会到来,宋高宗便立即启用这个让他“喜而不寐”知音,还担心拜秦桧为相晚了而问:“秦桧久在枢密,得无怨望否?”
其实在赵构和秦桧为议和而挖空心思的时候,金人中很多的关键人物也在动着议和的心眼儿。
《应奉花石》,明《帝鉴图说》彩绘插图。描绘宋徽宗赵佶设立花石纲,劳民伤财,忘国从此始
1135年(绍兴五年),金太宗病逝,粘罕受到新皇帝完颜亶的猜忌,挞懒为取而代之,趁机倾陷粘罕,诬以“阴怀忌议”等罪名,粘罕竟愤懑而死。金太宗的长子蒲卢虎欲联络挞懒推翻金熙宗完颜亶,遂欲与南宋议和,想等夺取金国政权后,再腾出精力与南宋开战。挞懒用心更为险恶。他作为金穆宗的长子,是完颜亶的长辈,又是开国元勋,早就想做皇帝。挞懒也想与南宋议和,以南宋作为自己的外援。蒲如虎欲造反,挞懒求之不得,对蒲如虎大力支持,实是想借蒲如虎之手除掉完颜亶,再由他讨伐蒲如虎叛逆之罪,最终登上帝位。因此,无论是蒲如虎还是挞懒,都希望与南宋停止战争,好为自己搞政变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可以想象,宋徽宗、宋钦宗在让秦桧“移书”粘罕后,就一直巴望着能早日回到大宋的土地上,梦想着帝王奢靡的生活,然而从赵构登上帝位的时候开始,他们“二圣”就实际上已经注定了永远不可能回到故土的结局。他们寄予厚望的儿子和兄弟也好,貌似忠诚的臣子也好,一旦有了新的政权,就不会把他们过去的主子的冷暖当回事了,他们在做的实际上只会是维护自己现实的利益,维护自己刚刚得到的政权。
作者:汤雷
本文为原创转载须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