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歌声不止,琴声不息,舞姿翩跹,惊艳流年——记忆中的赤峰六中文艺队

风瞬作者团:臻宁 风瞬
2024-09-05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市有一支这样的乐队,他们都是由学生组成,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市的学校都是按照区域划分兵团,或者被称为“人民子弟学校”。这支乐队就是赤峰市第一人民子弟学校乐队,赤峰市第一人民子弟学校也就是现在的赤峰六中。


1971年"六中文艺队"即“赤峰市第一人民子弟学校",也称“赤峰市红卫兵第一兵团”文艺队的师生在市区长青公园中的合影


在那几年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市区很多场合如迎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迎送拉练部队,各种庆典仪式、会议、运动会,都离不开这支乐队。当今人们谈起这支乐队,都有着钦佩之意。这支乐队的组织和领导者,就是当时在音乐教育方面和社会上有着较大影响的音乐教育人王汝刚老师,他把很多爱好音乐的学生领进了音乐的大门。


时小明,男,当年10岁,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誓把反动派一扫光”


这支队伍是综合艺术的队伍,从早期的对口词、简单的歌舞,到音舞同台和表演唱;从八个样板戏的舞台综合塑像到歌舞满台和吉剧“坐唱”;从敲锣打鼓宣传最高指示不过夜到鼓号齐鸣的铜管乐队满街队伍浩荡,在十二届的不断精进与传承中,赤峰六中文艺队成就了自己的“名声响当当”。


1978年,文艺队员与老师马树清、宋有森合影


在全市中学生运动会闭幕式颁奖仪式上  指挥:王汝刚


那时的赤峰六中文艺宣传队有口皆碑,文艺人才集中到这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演出水平足以成为一支乌兰牧骑。他们曾经在校内外演出,到最基层汇报演出,这是一支最听党的话,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演出与创作队伍,赤峰的很多学校和农村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张树昆指挥赤峰蒙古族中学学生乐团参加市级大赛


虽然没有编制、缺少经费,但是凭借着自我奉献的精神,这支文艺小分队成为了一专多能的宣传队,几乎每个成员都是多面手。一台演出,表演唱、小话剧、小歌剧、舞蹈、独唱、独奏、合奏等,是他们演出的常态。虽然辛苦,却也充实、有价值,也正因为如此,那段时光使他们的青春岁月更加阳光灿烂。


1976年,送文艺队部分应届毕业生校领导曹长志、杨俊坡、林柏树,音乐教师马树清及几位班主任和全体队员合影


1969年,六中文艺队为“原昭乌达盟(现赤峰市)电信系统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选集讲用会"演出后的集体照


那个年代,全国普及样板戏,在这支队伍中,《沙家浜》、《红灯记》等片段几乎人人都会演唱。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六中学生柴春泽等纷纷奔赴广阔天地,上山下乡,这支演出队伍也奔赴到广阔天地去慰问演出。人人争当红色文艺宣传队员的年代,创作必须要顺从主旋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永远忠于毛主席是时代主流。


双人舞《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前:龚素华;后:韩瑞芳


全市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


那个时代,生活是艰苦的。文艺队的队员们经常早起晚睡,刻苦排练。他们下农村、进部队、到工厂、去矿井,一年之中的慰问活动超过百余场,有时候一天内就有三场演出,不能好好地吃个饭,也无法踏踏实实地睡觉,甚至因为时间紧迫,连妆都不能卸,只能用纱巾裹住头入眠。他们还曾住过矿山的招待所,躺过军营的板床,睡在老乡的炕头,栖过农夫休息的工坊,学校的桌椅更是常作下榻的床。


小提琴齐奏《我爱北京天安门》 左起:龚素华、于淑华、张艳华、韩瑞芳


因为当时对文化课的学习要求不严,有好几位队员只有15岁左右,就经常被企事业单位借走,参加演出,有时整个学期都在帮演。如队员张树昆就曾被盟农牧组、皮革厂、造纸厂、化肥厂、食品厂、搬运公司、驻赤部队、动力机厂等单位借走演出过。


卜一兵,秦秀君, 柳燕,周艳艳


然而正是因为艰苦,才使得那段经历是那样难忘。忘不了每每排练或演出后,队友们在深夜回家的路上互相陪伴;忘不了去农村乘马车,有的队友摔断胳膊仍坚持演出结束;忘不了在数九的天气冒着严寒、顶着凛冽的寒风,去玉田皋慰问,那是学长柴春泽下乡的地方;更忘不了去外地演出,有的队友患病,返回的时候大家轮流背着,将其从车站送回到家中的热炕上……在那段艰苦而充实的岁月,他们哭过,笑过,正处于似锦芳华的他们,朝夕相处,挣扎求索,那些青葱的岁月里他们曾一起成长成熟。琴弦划破过他们的手指,舞鞋磨破过他们的脚掌,号管里流出的口水变成过红色……一直到今天,这都让文艺队的队员们倍感骄傲!


左起:王丽、刘雅琴、韩瑞芳、韩俊英、于淑华

在校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毕业的来临成为了队员们新的人生开始,虽然在文艺队的光阴只有几年,但是当年的文艺细胞却影响了他们大半个人生,许多人成了各行各业的文艺骨干,有的当了中小学音乐老师,有的进了市民族歌舞团,有的进了市京剧团,有的参军入伍,有的当了公务员,也有的当了个体户,无论走到哪里,六中文艺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尊师重教的精神没有丢,一批批学子从六中走出,一个个梦想,在这里放飞。


1975届、1976届文艺队女生合影。前排左起:马明杰、刘铁萍、于淑华、韩俊英、王丽、黄永敏、张桂云、龚素华。后排左起:吴东红、韩瑞芳、徐淑坤、刘雅琴、郑淑景、马凤霞、任彩娟、曹秀英、张艳华


1975届、1976届文艺队合影。男生人员:前排左起陈志远、张XX、高悦文、郝玉庆、 霍富昌、焦世铭、吕亚民。后排左起王德忠、张树昆、顾亚洲、陈佩生、韩志学、刘海生。女生人员同上。


1993年,正值毕业二十周年。为了缅怀恩师,也为毕业二十年相聚,当年文艺队的队友——时任赤峰歌舞团副团长、乐队首席的白立平,在2月24日为文艺队抒怀献词,歌舞团著名音乐人李志祥为词谱曲,一曲《当我们相聚的时候》,就这样在聚会的现场被师生共唱……正像歌词所写:当我们相聚的时候,无尽的情怀像江水奔流。沧桑岁月,蓦然回首,珍贵的记忆重现在你我的心头。啊!花开花落,几度春秋,母校在我心中,依然如旧。叫声老师,叫声校友,岁月悠悠,情也悠悠!当我们相聚的时候,相视的目光带着滚滚暖流。重温往事,情深意浓,千言万语,萦绕在你我心头。啊!握住你的手,握住我的手,从前的你在我心中依然如旧。叫声乳名,叫声朋友,纯朴的友情,天长地久!


女声独唱《打起手鼓唱起歌》 演唱:马明杰



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此外,文艺队还请到了时任红山晚报的主任主编马守喜老师。也许是大家对母校的情感,也许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许是大家对六中文艺队的情感,又或许是献给母校与老师们的歌舞,这一桩一件深深感染了马老,他欣然写下了《别开生面的同学聚会即赤峰六中文艺队师生二十年聚会》的文章,并刊登在了红山晚报上,让文字为队员们留下了永远的回想!


器乐小合奏《解放军进行曲》演奏者:韩瑞芳、于淑华、刘铁萍、张树昆、韩志学


文艺队部分队员在长青公园宣传演出后的游园合影



如今,距离毕业已经40年,当年的文艺队员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已不再是面孔稚嫩的娃娃,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到了退休年龄。2018年11月10日,就像放飞的白鸽听到了归巢的哨音,就像战士们听到了集结号后,他们从四面八方归来,再次欢聚团圆。40多年,一幅迤逦的长卷,卷卷写满奋斗,40年,一部不朽的诗篇,篇篇充满希望,他们举杯尽欢,他们又吹拉弹唱,又舞姿翩翩,仿佛又一部现实版的“芳华”。

赤峰六中文艺队四十周年聚会


四十年前,他们用刻苦而灵巧的指尖,弹奏出最美的音符,用娴熟而多情的姿态,演练出最精彩的舞蹈,执着地想着用手中的乐器演绎人生,用脚下的舞鞋绚烂世界;四十年后,他们双鬓斑白,手指不再灵活,肢体不再优美,却也依旧因为那段岁月的努力与热爱,把整个人生乐章谱写得深沉内涵、回味无穷。

现在还在参加各类比赛的队友,左起:霍富昌、龚素华、张树昆

大家回首、怀念,他们感叹的不仅仅是年岁,更是在校文艺队里所积淀的坚定的意志品质,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信念,以及在文艺中所追索的人生的理想和生活的真谛。

队员孙朝红的舞姿


原来的懵懂少年已步入人生暮年,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皱纹正悄悄爬上额头。再次相聚,心中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再遇故人,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朝气蓬勃的年纪,共叙师生情,再论同学谊。对母校的敬仰,对恩师的尊崇,对队友的思怀,时刻在心中,久久不息……

队员付桂君在舞台上

队友王翠霞(女)仍活跃在舞台上

这支队伍中的骨干很多都进入了专业团体或者考入专业学校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至今活跃在赤峰的文艺舞台上,为赤峰的音乐发展、创作和音乐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仍活跃在舞台上的文艺队队员

嘹亮的号角,永远响彻天空,擂擂战鼓也从未停息,悠扬的乐声时时入耳,“六中文艺队”这杆大旗,历经岁月,终将永远招展飘扬!




1








从1969年到80年代初,赤峰六中文艺队历任音乐指导教师


王汝刚

王景山

杨俊坡

丛志杰(女)

马树清

宋友森

于淑华(女,原六中文艺队队员)







从赤峰六中文艺队走出的音乐人


音乐教师(大学、中小学):

陈丽华、张树昆、任彩娟、郑淑景、于淑华、王丽、高悦文、吴东红


专业团体:

许志强、王跃进、顾亚州、韩志学、白立平、李国顺、刘海生、马凤霞、吴铁勇、纪宏利、时小明


部队、企业业余艺术团:

安胜利、卜庆志、焦敏杰、张爱君、杨永革、张树理、苗敏英、白文彬





现今仍活跃在音乐(业余)舞台上的六中文艺队队友约40人左右。以上名单有遗漏,欢迎补充!


感谢张树昆提供照片

感谢马守喜、张树昆提供资料

照片说明如有误敬请留言指正


辽上京的守护者

乐游赤峰,“智游天下”——温泽眼里的文创中国

这位赤峰人,演绎了世界上最激烈的红蓝军事对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