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毛主席四次接见的翁牛特旗牧民——根登
在我们小时候,就听到过根登这个名字,他与十二个牧业合作社联在一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年代,翁牛特出了名的人很少,而根登却获得毛泽东同志四次接见的殊荣。带着对这位老人的怀念,带着对草原“头雁”根登走过的道路的敬仰,我们几次踏上根登曾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那什罕苏木乌兰敖都嘎查。
乌兰敖都大队
乌兰敖都是沙海中的一片绿洲,从那里笔直的白杨、生气盎然的小草库伦、清澈的渠水和碧绿的稻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五六十年代这里的领头人根登,带领农牧民奋战,固沙种草,改造山河的足迹。
根登1911年11月出生于海拉苏镇呼日塔拉,新中国建立后他当上了公务员,因他年轻能吃苦,有正义感,责任心强,1950年入党后,组织派他到那什罕召格图(乌兰敖都)开展工作。当时,该地只有一户游牧民,是土匪韩桑杰经常出没的地方。为了组织新兴的合作社,根登冒险在这里盖起一座简易房子,并积极动员分散的牧民到这定居,开展生产自救,与土匪周旋。他深深体会到中国革命胜利成果来之不易,要巩固这个成果,就得带领广大农牧民在建设牧场的基础上组织起来,改变过去自然经营沙进人退的状态。1952年4月,他率先在乌兰敖都组织建立起了由18户人家参加的草原畜牧业合作社,从此改变了过去随草而居、分散经营的游牧方式,畜牲业从此走上了集体合作的道路。
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除资源好坏外,关键取决于合作社的领导人。根登之所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旗、自治区、全国农业战线的劳动模范,不光是靠自己的以身作则干出了样子,而且他领导的乌兰敖都的农牧民,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我们从下面的发展数字就可以看到这些成绩:1952年,乌兰敖都15户,89口人,大小畜1171头(只);到1974年,该大队已发展到212户,1222口人,畜牧群敖特尔79处,大小畜20235头(只)。1952年至1973年,共出售给国家大小畜3.8万头(只),绒毛32万斤,皮张2.2万张。
乌兰敖都生产队春耕生产送粪忙
根登所在的合作社创造了北方草原上几个第一:第一个成立了畜牧业合作社,第一个通了电,第一个用上了打草机,第一个在草原上成立了缝纫厂,第一个建起了乳粉厂、制酒厂、修配厂……同时发展党员41人,团员70人,是周边各队中发展党团员最多的大队。
根登深入乌兰敖都
党支部书记根登送《毛主席著作》到放牧点牛倌手中
这些第一,吸引了国内很多地区组团到这里参观学习,这里车水马龙,出现了一派热闹繁荣景象。而这时的根登,在想什么呢?跟他一同工作过的温都苏同志说,他没有沉醉于荣誉、赞扬之中。来参观的多数人都是在放牧点、工地上见到他的,他骑的一匹快马,成了他日月穿梭处理各种事务的必备工具,有时一天在工地、放牧点、队部来回就是上百里。马停在工地,他一下马就与农牧民一起劳动,布置生产任务,做思想工作。就是去北京或呼和浩特等地开会的前一天,他都跟群众在一起劳动。他说:“这样更充实。”
1975年那达慕大会上,翁牛特旗党政领导同十二个牧业合作社带头人合影
他爱这片土地,更爱毛主席亲自批示的十二个畜牧业合作社之一的乌兰敖都,他每时每刻都牵挂着合作社的发展,从外地开会、学习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向广大农牧民传达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群众乐意听外地的好经验,经过根登结合本地实际精心运作,都在这里开花结果了。
他认为,沙漠是可以改变的。他在沙漠上搞围栏小草库伦,在盐碱洼地开垦饲料基地。在他的领导下,乌兰敖都广袤的沙漠中出现了一片片绿洲,连年的农牧业丰收,使这里的农牧民获得了比其他地区合作社更多的实惠。
乌兰敖都治沙
他呼吁把这里的实干经验推出去,让更多的农牧民得到实惠,然而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且他的治沙经验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实际推广上,缺少理论依据。于是他积极呼吁上级,终于把中科院沈阳林土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请来了,在乌兰敖都建起了林土研究站,专家、学者总结乌兰敖都实干经验,开辟实验基地,广泛开展了土壤、物种群的系列研究,在科尔沁沙源治理、沙漠物种群的繁衍上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当人们到这沙漠物种群实验基地参观时,看到沙漠上的上百种物种群系茂密生长的景象,仿佛回到了原始时代,置身于江南自然物种群系中。
中国科学院林土研究所专家与根登及其夫人合影
根登本人生活是很简朴的,不管谁的钱,他都不乱花,他去京开会,因耳沉,旗里要给他买助听器,有360元的,有十几元的,他直言不要贵的,只要便宜简单点就行了,并把工作人员给他买的那个贵的退了回去。他一生只有两个亲生孩子,而且都是姑娘,他带头破除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孙多福的观念。两个女儿没靠父亲到城里找一份舒心的工作,大女儿在家放牧,二女儿靠自己能歌善舞,走进了文艺宣传单位。他没因自己处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公社党委副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特殊地位,安排子女进城当干部。他一心想着百姓,想着大队如何发展,却把自己的事抛在脑后。
毛泽东对合作社的批示
国务院给乌兰敖都发的奖状
当我们走进他的故居,看到的是土房,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奖章时,不由得肃然起敬。当我们听到根登患了喉癌,临终前,还在研读毛主席著作时,更感到这位放牛娃出身没上过学的牧民儿子,他心想的不是自己,而是这里的人民。当我们在根登的外孙女红伟那里找到了根登留下的记得满满的四本蒙文日记,经温都苏同志翻译后,字里行间记载着他的奋斗史时,更感到他的胸襟的博大。他为了集体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奋斗了一辈子。
根登与乌兰敖都文艺宣传队
乌兰敖都社员学习研究新到的割草机
他没给他的子孙留下什么财富,相反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集体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财产。当人们走进乌兰敖都,那片片白杨,那一排排房舍,那开垦的良田,那沙丘上的绿地……这些都映照着根登奋斗的业绩。
乌兰敖都的牧民在放牧
根登生前党和国家给了他很多荣誉:1957年2月,参加了全国七千人劳模大会;2月22日9时在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958年11月19日,第二次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1月1日,第三次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9年10月11日,第四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78年2月26日受到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81年11月28日,受到赵紫阳、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多次当选为全国、自治区政协委员;多次被评为全国、区、市、旗劳动模范。
根登是草原农牧民的楷模、草原创业的“头雁”,1993年8月带着对草原的眷恋,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1岁。
资料来源:翁牛特旗文史
感谢阿什罕苏木提供部分照片
本文为原创转载须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