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矗立了八十年的英金河第一座大桥——西路嘎雅赤峰桥

风瞬作者团 风瞬
2024-09-05

赤峰旧城区北部,曾有英金河、锡伯河、昭苏河、三道井子河、三眼井河几条河流经。现在通常说的英金河指的是自锡伯河与阴河汇合后到老哈河入口处这一段河流。


一百多年前的英金河,水深河宽。每逢雨季,上游山洪暴发,沟满河溢,水围市街,从南坝沿至北龙头山,满河槽子水。即使在平时,河水也要齐腰深,最浅的地方也得沒过膝盖。当时英金河北岸人们上哈达街赶集办事,下不了河,人车阻断,站在河沿儿上干着急。



当时英金河北岸,梁东梁西,只有几户人家。其中有韩姓人家祖祖辈辈水性比较好,常在河里游泳、洗澡,看到人们过不了河就主动打招呼,把他们背过河去。一来二去,就做起了背人过河的生意。那个时节不实行穿裤衩、穿长裤,在水里又不灵便,只能光着身子背人过河,因此常言道“羞道不羞河”。有的妇女过河害羞,就先把脸蒙起来,然后让人背着过河。塞外的春天,天冷水凉逼人,过一趟河,冻得浑身发紫。

后来英金河北的几户人家合伙做起渡船生意,他们造就了一条翘头翘尾船,这种船不用舵篙,而是由人推、蹬,借水的浮力前进,它的特点是浪打不翻,舱不进水,适合于英金河的水急浪高。驾船过英金河,是横着水走,一条船上要十多个人,船头、水下、船旁、船尾同时操作。船尾上有两个大铁环,掌舵的手握铁环,脚蹬船,借水的浮力随时调整航行方向,船旁两人用肩扛船配合作业,使船前进。船快要靠岸时,船头一人口叼着缆绳,纵身下水向岸边游去。其余的人也跟着下水帮着拉缆绳,人上岸后把缆绳拴在木桩上,船停稳了乘客下船。那时候一条船可乘20来人,一般是客满开船,遇到有急重病人或急事随到随开。夜间有急事必须过河,人多开船,人少就背过河去。英金河只能在夏季可以行船,春天水浅船不能开,就靠背人过河。当时赤峰的名商巨绅杨子彬,每年捐资1500银元,冬春两季在英金河上架设简易木桥。后来又修造木船,夏秋河水暴涨,桥拆除后,用来摆渡行人。

1939年前夏秋季节,摆渡英金河南来北往行人的驳船


船是渡人的,牲畜不上船,过河靠人牵人赶。马、牛、羊会浮水,过河还算省事。羊过河得成群结队,单个过河就会顺水而下,其他的羊也会跟过去,有损失还得包赔人家。牵毛驴过河很麻烦,要么是不下水,要么是下了水脑袋一个劲地瞎扑楞。那个时候牵一头毛驴过河要5分钱,正好买5个大烧饼吃。

当年赤峰地区夏秋暴雨成灾,河水暴涨,时常威胁街市的安全。1927年,赤峰慈善会会长崔坛,曾经邀请士绅20余人商议新修防洪堤坝,在英金河上建大桥。崔坛,中医外科手术精湛,曾在毅军林西镇守使米振标部下当过军医。退职后定居赤峰,他是赤峰慈善会名誉会长。崔坛免费行医,特别是对城乡穷人,只要登门相求就亲自医治。第一次直奉战争波及赤峰,崔坛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战地伤员救护队,抢救治愈伤员30多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英金河


1928年,崔坛又在华馨饭店再次邀集军政士绅、各界名流,恳请与会诸位助修建桥。会上有人借口工程艰巨,经费拮据,面有难色,反应冷淡。崔坛愤然离席,取出一把手术刀,慷慨陈词:“崔某一生乐善好施,已在佛前许愿,不把大桥修好,死不瞑目!”说着把左手置几上,右手举刀剁下,一只血淋淋的左小指应声坠地!当天下午,《赤峰热区民报》出刊号外,标题是:“慈善家崔义士发誓断指修大桥”,此事曾轰动赤峰城乡,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旧北大桥


那个时期赤峰市区去往北部各地车马行人很多,再靠涉水渡河或靠驳船摆渡十分不便,雨季常因洪水受阻,在英金河上修筑桥梁就很重要。1935年赤峰西大桥竣工后,城里的市民包括日本居留民在内,都要求修筑北大桥。但是当时的翁牛特赤峰县公署则担心工程浩大,迟迟没法动手。到了1937年,伪满协和会赤峰县本部事务长、日本人荻青,从新京(长春市)带回了日寇关东军司令部参谋片仓大佐的口头授意:为了便于日本人蒙边驻军的运输,让协和会利用民意,向为县公署提议修建北大桥。荻青回赤峰后,就自己开始做修桥准备,他找住在三中街裕隆店院内的国道局测量、设计、制图,并做预算,计划把大桥修在英金河横跨钓鱼台的河面处,预算约需25万元。然后他找总务科长日本人高井冯商洽,要求支持,被高井冯顶了回来。荻青为此又亲自去了一趟承德,也没得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于是荻青在县本部召开会议,参加者有赤峰街分会会长、伪赤峰街公所街长李翰臣(锦元煤窑财东),副分会长、日商大和洋行经理、赤峰县商会副会长、日本人草刈森男,街分会日本常务员、电灯厂厂长荒木,日本在乡军人会长堀田,日本神社的小林和几名日商经理等。“满系”(伪满时对中国人的称呼)有伪满赤峰县商会会长倪维周,商会理事、广和城皮店经理杨仲贤,通盛公司石郁周,兴隆店善春华,富城皮店杜香久,地方绅士、公元店许宗颋,回教协会会长李云祥,市内菜农富户冯立功,时代钟表店的袁世珍。商会理事焦世珉也被列入协和会街分会常务员,出席会议。会议由李翰臣主持,一致通过了修建北大桥的议案,并作为协和会赤峰街分会上交1938年春季全县联合协议会审议的议案之一。


1938年(康德5年)阴历二月初七,全县联合协议会开幕,地址在二道街王爷局子正殿。当时主持会议的议长为旗县合并以前的伪旗公署总务科长斯琴绰克图(杨修纯),他是以协和会官公吏分会代表身份出席,并被选为主席团的。当审议程序进行到北大桥修建案时,由焦世珉宣读了县本部审查终了的预拟说明案由,宣读完毕,随即展开讨论。伪县公署总务科长高井冯对此强烈反对,他认为这属于街镇建设项目,县署无责任承担。当时伪赤峰街公所副街长日本人秋山与高井冯互相推诿,争论不休。这个方案没有通过,于是荻青给议长斯琴绰克图递了个条子,建议让议长裁决,把此案交省联合协议会去审结。



这年阴历端午节过后,协和会热河省本部在承德离宫举行每年一次的全省协和会联合协议会,会期三天,赤峰全县代表有八九名。在省联会议上审议北大桥议案时,仍由焦世珉宣读案由。此案因预先有荻青的多次活动,很顺利就通过了,决定由省公署拨给10万元作为补助金,余额指定由赤峰县公署承担。省联闭会后,高井冯仍然固执己见,又以县里没有预算为由,压制伪街公所和商会筹款修建北大桥,这个事又拖延下来。



1939年(伪满康德6年)春季,又逢县联例会开幕。荻青因修北大桥一事早已传遍全县,况且他已得到省本部的支持,只因高井冯作梗,使他无法向关东军复命。于是他又把修桥议案再次在会上提出,要求最后讨论决定。荻青在愤怒之下,违反会议规章,竟与高井冯在会上面红耳赤地直接争辩起来。当时议长制止,让他们听听代表们的意见,并指定先让伪副街长秋山发言,秋山发言时也反驳高井冯,说这事为全县应办之事,街所无力承担。正当秋山发言时,列席的商会常务理事中村长太郎,从旁听席上给焦世珉传过来个条子,用日文写到:“商人困难,难以筹钱,希望全县摊款。速发言助秋山”。焦世珉看过字条,等秋山讲完话随即举手发言,他说如果尽由街内商民摊此巨款,似欠公允,况且修桥为全县公益事项,省联已经通过,应由县署承办。他的话还未说完,高井冯就吼起来,大骂“巴嘎!”,随即扔来一个茶杯,焦世珉随即向他回敬一个茶碗。于是众代表都哄嚷起来,一致斥责高井冯。



休息完了复会时,荻青要求议长把此案连同会议记录一并上交省协和会本部,作为悬案要求处理。此案结果获得省本部的支持,决定按上届省联通过的决议办理,另外指示荻青,把国道局做出的预算25万元的计划草案退回,改以20万元做标底,另找土木建筑承包商大仓组、大同组投标承建。两家已知标底,遂合作承修。接着就开始重新测量、设计、制图,把原国道局计划在英金河钓鱼台河身修筑计划,改在兴隆街北口西侧蜘蛛山下修建。此时高井冯调离赤峰转任喀喇沁旗参事官,继任者为协和会省本部参事若林。若林到任后,对修桥积极支持。



在一片争吵不休中,这个北起龙头山、南至兴隆街北口、横跨英金河的大桥终于开工了。1939年11月冰冻期间,施工队在大河南岸河滩搭起了几个大席棚,棚内点火烧开地皮冻层,开工挖掘深达七八米的桥基。北大桥开工时还举行了一次奠基典礼,全街各机关团体负责人以及曾出席过县联会议的代表均参加。典礼仪式由伪赤峰街长李翰臣以协和会街分会长的身份主持。仪式进行中有日本东本愿寺和尚北条,一边诵经,一边在一根儿木棍上缚一束白纸条子,在李翰臣的老年光秃头顶上连晃几遍。仪式被北条和尚折腾了有半个小时,参加典礼的人们迎着北风站在河边,又穿着单薄的协和礼服,冻得瑟瑟发抖。

赤峰北大桥由热河省国道局投资,日本人岛村都边设计,日本建筑业大仓组、大同组合作承包,小林为工长领工督建。工程到1940年初冬时,已基本完工,桥长254米,宽5米,装水泥栏杆,共16孔,为梁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无人行道。又经过半年的修饰与试运,到1941年(伪满康德八年)春天,才举行正式通车典礼。典礼由新旗长色旺扎布主持(1940年伪满通令旗县合并,原赤峰县改称翁牛特右旗,旗长色旺扎布),大桥命名为:西路嘎雅河赤峰桥。协和会为了表彰焦世珉在联席会议上力争修桥的举动,让焦世珉用楷书书写大桥的名称和修建年月,用铁铝合金铸成永不生锈的铁牌4块,分别镶嵌在大桥两端的四个桥柱子上。

在旧北大桥附近修建的新北大桥


北大桥是当时赤峰北出口的唯一桥梁,也是英金河的第一座桥梁。80年前赤峰城区能够建成这样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足以证明赤峰这座城市连接草原腹地和华北平原的重要地理位置。的确,这座桥梁的通车也使赤峰与北部草原的交通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解放后赤峰市区路桥管理部门多次对北大桥进行修缮。1962年,北岸引道被洪水冲毁,以6孔简支梁木排架接27米;1980年再次维修;1989年维修桥面和栏杆。后来又禁止各类车辆通行,并交付城建部门管理。1969年10月,鉴于北大桥年代久远桥面有限,在它的下游750米处,建成了长315米、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的大桥,是为赤峰新北大桥(文革时期叫反修桥)。



老北大桥迄今为止已有80年了。


如今,在老北大桥的上、下游河道上先后建筑了十余座现代桥梁。和那些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大桥相比,老北大桥寂静落寞地坚守在同样悄无声息的干枯河床上,向人们讲述着古城的往昔岁月……


本文为原创转载须经作者授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