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普渡桥

风瞬作者团 风瞬
2024-09-05

在縣治东南一百二十里橋头地方西喇木倫河上。乾隆三十二年(一七六七年)初,建木石橋梁。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年)两次重修,均以駭浪冲没。北岸秀巒横卧,石坡伸展河底,至中流突出怪磯如蹲獸;水自西搏石,激浪旋轉,奔注如雷嗚。地当經赤孔道,行旅往来震掉,而於延凌開凍,年有湛溺人畜之患。


前驻經毅军张统领敬亭,慨於王陽畏道,舆商会长王世佐、刘正修等陳請重修。於險磯之东,石底之上,叠石爲柱,西出銳角,以分水勢。两端接陂陀,鋪石如砥,旁護雕栏。底三孔,中大而两小,中鎸“普渡橋”三字。遥矚跨練卧虹,近履灞岸渡鹊。經始於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告成于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八月)——《熱河經棚縣志》。



 普渡桥,俗称“罗锅桥”。是民国时期经棚至赤峰省级公路上的唯一石桥。位于今克什克腾旗柳林乡桥头大队南台村之北。桥身用坚硬的玄武岩石砌成,桥底用天然的褐色石头奠基,桥拱大小三眼涵洞。造型美观,高大雄伟。观之者,无不赞叹不已,滚滚的西拉沐沦河从桥下湍流而过,波涛汹涌向东流去。

 横贯克什克腾旗境内的西拉沐沦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沿河两岸的各族人民在这里长期聚居、放牧、繁衍生息。它养育着两岸人民,但它又是南北交通的最大障碍。“上游河床狭窄,水深流急,无法涉渡。下游河床宽,水流较缓慢。但河底有泥沙,人畜过河有陷入河底之危险。来往行人,久感不便。据经棚县志记载:“每追开封之时,登涉者往往有陷水之患,炎夏盛流之际,济渡者每每有滀水之灾。”


公元一七六七年(乾隆三十二年),为了经济贸易往来,历经艰险,曾在这里建筑木桥。十多年后,被水冲毁。又于公元一七八二年(乾隆四十七年)重修木桥。数年后,仍被骇浪冲毁。致使交通再次中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道光年间。


公元一八三八年至一八四三年,历时六年,第三次在原桥旧址破土修桥。但此景不长,到了清末再度毁于洪水。桥梁水毁后,西拉沐沦仍为南北交通一大障碍,每逢初春,冰河开化,河水常溢出河床,方圆几十以里积水成渊。到了雨季,山洪暴发,又常造成水患。河床四方之要路便被阻隔。经棚县志记载:“当初,车马行人,惨遭淹没者,每年不下数十起。尸骨漂流,拯救无策,睹之伤心,闻者裹足。”



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毅军副总指挥张殿如,外号张二扁担,字敬廷,剿平巴布扎布叛乱后,奉命驻守经棚。他考虑到桥头是经棚至赤峰的南北交通要冲,为适应军事、经济上的需要,必须建筑永久性桥梁,于是倡议重建石桥。由经棚商会会长王世佐、刘正修等几十家商号联名呈请,经当时正在经棚视察边防的热河督统姜桂题批准,交县衙督办。姜带头捐款二千元,还通令其所辖各县文武官员酌量捐助。这样,官方、商号、民众三方共募捐数万元。于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春,开始采石兴建。公元一九二一年竣工。共用石料三千八百丈(约合一千四百立方米)、 石灰二十五万四千余斤(一百二十七吨),建成三孔石拱桥,颜名普渡。



这次重修石桥,吸取了清初多次建桥被水冲毁的经验教训。首先是资金雄厚,官、商、民三方协力募捐资金,比起清切单靠商号及民众捐款在资金数量上要多几倍,这就决定了建桥规模和质量要超过以上几次。其次,这次建桥在结构上,也有很大改进。普渡桥采用清代通行的单孔兰分桥制式,“三孔以上者,两券之前做分水金刚墙已承券脚”,桥面平阔,桥体起拱高,跨度大,结构合理,施工精密,非常坚固。



以前建桥采用石砌桥墩,木梁、桥梁跨度小,桥墩在急流中形成很大阻力,再加上桥的高度不够,一旦遇上山洪暴发,河水涨满,就会墩毁桥塌,这次建桥采用三孔石拱桥,桥身拱柱高端,座跨度大。在一个单孔跨径上,两头各驮了一个小拱圈,跨度分别为六米、十米和八米。总体看去,形似“罗锅”,所以人们又叫它“罗锅桥”。桥的总跨度为二十九点六米,桥长三十六米,桥高七点四米,桥面净宽四点六米。桥两头均采用干砌块石桥台,可减轻大孔圈的负荷,又减少了桥身对洪水的阻力,是非常合乎科学道理的。这种三孔式石拱罗锅桥的建成,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它为改善交通、发展生产、繁荣贸易、方便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普渡桥建成后,为民造福,受到各族人民和各界人士的赞扬和称颂。车马行人来往方便,河水从此顺轨而流,人们奔走相告。


在距普渡桥桥身100米的地方,有一座供奉龙王、河伯的河神庙,默立在西拉沐沦河的北岸,与南台村隔河相望,这是人们为了庆祝普渡桥的建成而修筑的。河神庙造就之时,在西拉沐沦南岸的南台村里,有一位人称二先生的乡贤汪树潘,能说善画,被村民推举出来,为普渡桥写桥名,为河神庙写对联。汪树潘老人不负众望,用苍劲的楷书提了普渡桥和“镇千里河流顺轨,保八方雨畅宜时”,分别被巧手的石匠虔诚地镌刻在桥身中间和石庙中间的两根门柱上。汪树潘的对联承接古意,属传统民间心声,却也质朴豪迈,与河神庙的神韵相吻合。



庙里曾立有两方石碑,碑刻把建桥过程做了详细记述,以示永垂久远,可惜在1967年的文革时被毁弃了。


河神庙全部为石件构筑,东西长9米,宽5米,前檐雕有方椽,屋面饰以瓦棱。1992年8月,普渡桥和岸边的河神庙被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定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神庙的建成祈祷着为河两岸人民降福,这虽然多少带有迷信色彩,但是它充分反映出当时两岸人民饱尝水灾、交通断绝之苦,决心改善交通条件的迫切心愿。建普渡桥是南北经济贸易发展的关键。也是为民造福的一件好事。正如普渡桥碑文中记载的那样:“更见童叟无愁深浅,晓夜不息驱驰,若此,虽不足影美于前贤,亦可遗名于后世。”



建国后的20世纪60年代,交通部门对普渡桥进行了消凸補凹的维修,并加高了两侧的引道。如今,普渡桥情况尚好。普渡桥仍然是经棚通往万合永、书声、土城子、新开地及赤峰的交通枢纽。


至今桥名与对联虽经风剥雨蚀,仍清晰可辨。作为一种美好祈愿的代言,日日夜夜向西拉沐沦的子孙,诉说着一段河水般悠长的往事。


本文为原创转载需经作者授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